老子的故事6: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故事6: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00:00
06:36

〇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唐朝李白在《进酒歌》载:「天生我材必有用。」来到人间的每一个人,都有其生存在世上的条件,祇要好好地发挥,不但可以用来养活自己和家人,还可以将自己的才华,用来服务人群。然而想要发挥自己的长才,如果能够经过教育的开发和引导,才能顺利找到属于自己的门路,将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孔子的学生,子夏在《论语‧子张篇》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当一个人已充实自己,做好养成教育,就有足够的条件为人群服务,在任职的期间,如果能接受在职训练,不断地进修,必然可以让自己服务的能力更为加强。其实,在职务上认真工作,遇有困难时,能不耻下问,谦卑地学习,不断去突破,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更是充实自己的好方法,同时可使平时所学,得到实际的印证。当时老子所担任的史官,是他一生中学习印证大道的良好时机,使他对于大道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古代史官的职能是多元化的,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司天。司天的工作,就是负责观测天象,依据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来制定律法,这使得他对于天道,有机会深入探讨。掌管天道的史官,其职责本来是由巫官转变而来,加之,老子出生在巫风盛行的楚国,给他在立论于「道」与「无」的核心观念上,启发不少。他一生努力追求「道法自然」,用以沟通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此地孕育出,以天道来阐明人事的「天人合一」理念。


根据《汉书‧艺文志》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言行,昭法式也。」又《礼记‧玉藻》也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由此可见,古代史官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向君王进献典籍,平时跟在君王身旁,随时记录言行,总结所遇事情的经验与教训,对君王进行谏诫,以巩固其统治的地位。因此,后人将老子的学说,当成经营帝王术的经典之作。这是由于老子能够洞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真理,确立了「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做事原则。由此体会出,要成就一位圣人,自然应该具有「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氛围。在西汉时,曾经有「萧规曹随」的故事,正是体现大道「清静无为」的代表作。


汉惠帝时,开国元老萧何病逝,由曹参继任相位。曹参上位后,有如闲人一般,每天悠游享乐,置政事于不顾。时日一久,有人向惠帝弹劾,说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将会坏了国家大事。惠帝也感觉到,曹参的表现有些不像话,因碍于他是帮父亲打天下的元老,不免要礼让三分。于是找来在朝中任职的曹○(穴下出),由他转告,结果被曹参训斥一顿,叫他不要多管闲事,于是心有委屈地向惠帝禀报。


惠帝找来曹参,问说:「为何责怪你的儿子,这是我的旨意。」于是曹参分析说,惠帝不比汉高祖高明,自己不比萧何高明,他们所订下来的政策已经很完善,而且也推行得很好,为何还要去改变呢?如果妄加改变,恐怕会造成社会的混乱。惠帝听后也就放心了,果然在其任相期间,国泰民安。


汉惠帝正是因为能做到萧规曹随,少说话,多做事,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这“言语”和“做事”之间到底兼不兼容、矛不矛盾呢?请听下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漫步的瑛珞

    形灭神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