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02 | 从译本与中国佛教史的关联说起

维摩诘经02 | 从译本与中国佛教史的关联说起

00:00
16:20

145-维摩诘经02  从译本与中国佛教史的关联说起


一、知识点


1.心无外物:


心外无物,是出自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基础上提出的,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守仁和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属儒学范畴。


2.五重唯识观:


五重唯识观是慈恩宗的观行法门。五重是:一、遣虚存实识,二、舍滥留纯识,三、摄末归本识,四、隐劣显胜识,五、遣相证性识。这五重里面所说的识,是唯识观的简称。这个观法是慈恩宗著名的学者窥基法师,按照《摄大乘论·入所知相分》的纲格(对唯识性次第悟入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采集《解深密》等经,《瑜伽》、《成唯识》等论的义蕴而组成,并为实践的方便区分作五重步骤,详见于他所撰述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义林》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中。


  五重唯识观的途径,是简择一切万法而实证唯识的道理。它的能观体,是五位百法心所别境中慧,如《法苑义林章》说,“能观唯识以别境慧而为自体”,又《心经幽赞》说,“以闻思修所成妙慧而为观体”。此即于所观察的境界简择分别,获得决定,断除疑惑的作用。它的所观体,是一切诸法,即遍、依、圆三性真妄境。


  第一重唯识观——遣虚存实识,先就一切诸法所具有的遍(虚)依圆(实)三性,分别遣虚和存实。观察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皆同龟毛兔角,只从虚妄分别生起,体用都无,所以应当正遣除作空。观察依他起性是依托众多的因缘而生起的事相,是后得智的境界,圆成实性是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是根本智的境界,都不离识,所以应当正存留作有。所以起此第一重观,是由诸有情无始以来,执遍计我法为有,拨真俗事理为空,所以用遣虚观对破执实我实法,用存实观对遣拨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象这样,观察空有,遣除有空,所以叫作遣虚存实。这是空有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摄大乘论》的“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文,《成唯识论》的“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文。诸经论所说“一切唯识”、“二谛”、“三性”、“三无性”、“三解脱门”、“三无生忍”、“四悉檀”、“四嗢陀南”、“四寻思”、“四如实智”、“五忍观”等,皆摄于此观。


  第二重唯识观——舍滥留纯识,依他起的诸识中,有相、见、自证、证自证四分,相分是所缘境(滥),后三分是能缘心(纯),心只内有,境通内外,所以只说唯识,不说唯境。但是所谓外境,是遍计所执,亦即独影境,所以说它作外,并非其体实有。象这样,相分是依他起性的内境,和遍计所执性的外境即执着心外有实法不同,然而都属于所缘,恐怕互相杂滥,所以舍弃所缘相分的内境,只就纯属能缘的后三分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心境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厚严经》的“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文,《华严经》的“三界唯心”文。


  第三重唯识观——摄末归本识,见相二分都依自证分起,即不外自体分上的能所缘用,是所变,叫它作末。自证分(本)是体、是能变。假如离开作为本的自证分,就没有作为末的相见二分,所以摄用归体即摄末归本,只就自证分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体用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解深密经》的“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文。


  第四重唯识观——隐劣显胜识,八识的自体分中,各有心王(胜)心所(劣)的分别。而心是所依,如主;心所是能依,如臣。所以以心王为胜,心所为劣,只说唯心,不说唯心所。如此,隐劣心所,显胜心王,只就心王的自体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王所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说无垢称经》(旧译作《维摩诘所说经》)的“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文。


  第五重唯识观——遣相证性识,八识心王的自体分是依他起的事相,而其实体则是我法二空,即离了遍计所执所显的圆成实性。因此,更进一步舍遣依他的事相,只就圆成实性的法体求证唯识理。前观察依他,遣除遍计的知解,如起绳的知解时遣除蛇的知解;今观见圆成,遣除依他的知解,如更见绳的实质时遣除绳的知解,此即《摄论》遣除唯识想而悟入唯识的当体(不借助于唯识想而得的实证),叫它作遣相证性。进入此第五重观时,根本智先证真如理,后得智次了依他法,理事既彰,我法二执自然息灭。这是事理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胜鬘经》的“自性清净心”文。


3.三性中道:


佛学术语,唯识宗以三性为中道,即是把中道和三自性三无性结合起来,称三性中道。《成唯识论》卷七曰:“远离增减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无偏执故。”本宗以“万法唯识所变”,客观的事物本不存在,偏执之人认为是实有,这就是增;本宗以世间万法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偏执的人认为是空,这就是减。远离增减非空非有,才是中道。《成唯识论》卷七又曰:“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中道。”


二、金句/精华笔记


1、他是中国佛教史上汉人出家的第一人,换句话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汉人。中原汉人出家的人,是翻译佛典的汉人当中的第一个人,是撰写佛教经书的汉人当中的第一个人。


2、知亮的老师也姓之,叫之鲁嘉,称这个是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他一方面通汉帝的学问,一方面又跟着他的同族人学习佛典。


3、鸠摩罗什的先驱,所以这个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之前的翻译方法非常适合佛教文学的翻译,它特别能体现佛经的文学性。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般若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维摩诘经。在上一讲当中,我为您大致介绍了维摩诘经为什么得以入选佛教十三经的这个理由。当然这个介绍首先只能是非常简略的。另外关于维摩结晶所讲述的佛教的教义,我会在接下来的部分为您做一个单独的一个讲述。在这一讲,咱们就要开始介绍维摩结晶有哪些。译本像中国佛教史上很多重要的佛典一样,维摩诘经有远远不止一个亿本。有好多人在不同的时期翻译过,大致有 7 次翻译,有 7 个译本。而非常有意思的是,维摩诘经的这 7 个译本都和中国佛教史,特别是唐以前的中国佛教史有非常密切和奇妙的关联。所以在介绍这七个译本的同时,我也正好把与之相关的中国佛教史的一些背景的知识,也捎带着为各位听众朋友做一个介绍。




维摩诘经在中国这个佛经翻译史上出现的非常早,它最早的译本是在东汉时期翻译出来的。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那也就是公元的 188 年,是有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阎佛调。这三个字怎么写?严格的严,佛陀的佛,调查研究的调,那这个佛呢?有的时候还写成浮河面上架一座浮桥,那个浮,在水面上那个浮。所以它的名词有两种写法,一个是岩佛钓,一个是岩浮钓。那么不管是佛调还是佛调,在古代的汉语当中,它的发音都是差不多的。




公元的 188 年,有这位阎福吊在洛阳,首先把微魔结晶给翻译了出来,这是维摩诘经,历史上第一次翻译成汉文,这个经被称为骨为魔结晶两卷,这个译本今天已经不存在了,非常遗憾,它散失掉了。那在这里我特别要为您介绍的就是这个译者阎佛调。我们知道东汉距离佛教正式传入旱土,也正式传入咱们的中原地区还为时不久,非常早期的时候,那么为末掘金被翻过来,这个译者非常的重要。为什么重要?阎福调是东汉时期,大概相当于咱们今天徐州、江苏徐州这一带的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汉人出家的第一人,换句话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汉人。中原汉人出家的人,是翻译佛典的汉人当中的第一个人,是撰写佛教经书的汉人当中的第一个人。圣旨也是有比较明确的记载的,这种修庙、建造寺院的汉人当中的第一个人,而且还是一个出去传播佛教的汉人当中的第一个人。所以他这个阎佛调是很重要的一个人,是个标志性的人物。




他的生足年我们都不太知道,就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们知道他从小非常聪明,而且刻苦好学,所以他接触了佛教以后就出家了,而从他的名字来看也是非常有意思,言应该是他的信,这没有问题。而佛调这两个是汉字了,但它是个音译,应该是从梵文的布德 VA 翻译过来的。佛对的是build,吊对的是diver, build 就是佛陀, deva 就是天,所以它的名字如果说意义的话,应该叫言绝天,绝悟佛陀就是觉悟,或者说言佛天。因为在梵文当中把佛和天天也有神的意思并称是非常常见的,所以他还是我们汉族,中国佛教史上汉人当中第一个用梵文这么一种意欲的外语来作为自己名字的人。这应该不是他的本名,他在出家前肯定还有一个名字的,但咱们不知道,所以这个我为您先做一个介绍,他第一个译本,第二个译本是三国时期东吴之谦翻译的,这是在维摩诘经汉译史上相当重要的译本。这个本子叫维摩结晶,现在还保存着,是在公元的 223 年左右的这样一个年份里,在武昌,在今天武汉那一带帆船。而这个知签又是中国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这个支就是支持的,支援的支,表明它来自大肉支这个民族,或者说当时也叫国家了,来自这个地方。




那么在那个时候,很多人是把自己来自的那个地名,或者出自哪个民主,就把那里的这个名字作为自己的姓的,所以它叫直谦,谦虚的谦,他是三国时期那也是中国佛教的早期了,非常重要的翻译家,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之月超越的越字功名,你看它还有字昇足年,跟阎佛调一样,我们也不太知道,就知道他大概公元 3 世纪的这么一个人,他本来是肉汁人,我们都知道肉汁是当时西域这个世仇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民族,或者当然他也拥有自己的政权。




在当时而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不是肉质人,那他应该是生活在今天中国新疆这一代人,而他的祖父叫知法度,他的祖父在汉灵帝的时候,他祖父大概是个首领,是他们民族的一个首领,就带领着族人几百个人一起移居中国。这个时候之谦已经生下来了,就跟着自己的爷爷一起移民到内地,它等于是在内地,或者咱们讲这个在汉帝长大的一个肉质人,他已经是第三代了吗?他跟着来的,但安下来,他祖父带着人来,他那手小,后来他在汉帝成长,所以之前他汉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在这里长大的同时,他依然拜同族人为师,他的老师叫知亮,而知亮的老师也姓之,叫之鲁嘉,称这个是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他一方面通汉帝的学问,一方面又跟着他的同族人学习佛典。




当时的大肉汁是信仰佛教的,整个民族信仰佛教的,当事人有这样的称呼,说天下薄之不出三枝,就天下有好多人知识很渊博,但是这三个枝是最厉害的,就是枝肉加称,简称之称支量,还有就是支迁。而在东汉末年,洛阳这一带发生兵乱,所以之前就随着族人又有好多大陆之人一起跑了南渡。




到了东吴以后,因为他本来就是天下有名的聪明人三个之一,所以当时人称他为智囊,就今天咱们讲的智囊团的智囊孙权拜他为博士,让他辅导自己的太子,大家看看,所以他的这个汉帝的学问,中国的学问也是非常好的,孙权居然让他去当自己儿子的老师,他到了这个东吴以后,他就得到了一个从事翻译佛经的机会,从东吴的黄五二年到艰辛二年,也就是公元的二百二十三年到二百五十三年,这样大概 30 年的时间里,他翻出了几十部佛经,还有一些创作,他到底翻译了多少佛经是有争议的,有些佛经现在并不能非常准确地说出数字。




他在这个 30 年里在东吴收集了以前已经有的译本,找到了原本来对它进行翻译,有的是重新翻译做订正。对象倒行般若经守人言三昧经这样重要的经典,他就直接加以重新翻译了。同时他还帮助从印度来华的僧人,那这些僧人大部分姓卒,天竺的竺帮助他们已经。因为它汉凡间通,当然大肉质还有本身自己的语言,所以它是通多种语言的。那么在这个它的晚年是在山里隐居的,大概 60 岁左右去世。所以这是中国早期佛教史上和佛经翻译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




他翻译的经典很多,而且他还有自己非常特别的翻译的方法和风格,比如他非常强调什么合意和意佳,他会把不同的本子进行比较,甚至会给有些的翻译他自己加注,这种做法就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解决翻译当中会碰到的一些困难,因为你又要忠实于原文,但是用另外一种语言又不足以精确的表达,你还加注,对吧?他还加注做译注之前深通音律,他的音乐的造诣很好,他非常留意经文当中用来赞颂的这个歌唱,因为在梵文里边有很多经文是可以唱的。他曾经创作过这种凡伴,这是佛教音乐的一种,现在咱们在有的寺庙里面还可以听到,而他这种对凡败的创作对后来有相当的影响。




咱们都知道陈思王曹植、曹操的儿子是非常善于反白的,但有的人就认为他就可能受到了直谦的影响。之前的翻译风格对后代是有影响的。首先他不太赞成过去叫一文上志,什么志?质朴的质,就是译文要和原文要严格的对应,尽量不要去增加什么。这个大概也是中国精学上的反对增制解精的一种传统的影响。我们解说一个中国传统的经典,你最好是它原文什么样,就是这样解释,你不要往里加字进去,加一句话进去,这个是不行的,所以他反对这种,他主张这个智和文要相互调和,这个文就是有文才的文,目的是能够更好地表达这个惊异,能够让读者比较容易理解。他的这种态度遭受很多人的批评,但是也被有一些人赞扬,这些赞扬的人本身也是翻译的,做这个工作的,所以生知翻译的甘苦。比如后来还有位姓之的叫知敏度,就很了解他这个知名度,对之谦的评价是说他的翻译主持犀利,闻而不悦,曰而亦险,真,可谓生路者也。这个不用展开解释,大家都知道评价是很高的。




而他翻译的这个微魔捷径,在后来另外一个重要的译本当中,比如鸠摩罗斯的译本,我们后来会介绍鸠摩罗斯重新翻译的帷幕捷径,这是现在维摩诘经最流行的一个本子,在很多地方采用的就是之谦的一文。换句话说,之谦的翻译风格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就义的代表人物,鸠摩罗什的先驱,所以这个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之前的翻译方法非常适合佛教文学的翻译,它特别能体现佛经的文学性,当然在这里我们也就不再做进一步的展开了。所以第二个译本咱们一定要知道,今天还保留着,就是之前所翻译的微魔结晶。好,关于微魔结晶的译本,今天就先为您介绍前两种,今天这一讲咱们就先讲到这里,感谢您的萃听。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维摩诘经》。


在上一讲当中,我为您大致介绍了《维摩诘经》为什么得以入选佛教十三经的这个理由。当然,这个介绍首先只能是非常简略的。另外关于《维摩诘经》所讲述的佛教的教义,我会在接下来的部分,为您做一个单独的讲述。


在这一讲,咱们就要开始介绍《维摩诘经》有哪些译本。像中国佛教史上很多重要的佛典一样,《维摩诘经》,有远远不止一个译本,有好多人,在不同的时期翻译过《维摩诘经》,这部,梵文经名Vimalakirti-nirdesa,的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出现过大致有七次翻译,有七个译本。而非常有意思的是,《维摩诘经》的这七个译本,都和中国佛教史,特别是唐以前的中国佛教史,有非常密切和奇妙的关联。所以在介绍这七个译本的同时,我也正好把与此同时的中国佛教史的一些背景的知识,也捎带着为各位听众朋友做一个介绍。


《维摩诘经》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出现得非常早,它最早的译本是在东汉时期翻译出来的。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那也就是公元的188年,是有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严佛调。这三个字怎么写?严格的严,佛陀的佛,调查研究的调。这个佛,有的时候还写成浮,在河面上架一座浮桥,浮,浮在水面上那个浮,所以他的名字有两种写法,一个是严佛调,一个是严浮调。


那么不管是佛调还是浮调,在古代的汉语当中,它的发音都是差不多的。公元的188年,由这位严佛调在洛阳,首先把《维摩诘经》给翻译了出来,这是《维摩诘经》历史上第一次翻译成汉文经,被称为古《维摩诘经》两卷,这个译本今天已经不存在了,非常遗憾,它散失掉了。


在这里我特别要为您介绍的就是严佛调。我们知道,东汉距离佛教正式传入汉土,也正式传入咱们的中原地区,还为时不久,非常早期的时候,那么《维摩诘经》被翻过来,这个译者非常的重要,为什么重要呢?严佛调是东汉时期,大概相当于咱们今天江苏徐州这一代的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汉人出家的第一人,换句话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汉人、中原汉人出家的,是翻译佛典的汉人当中的第一个人,是撰写佛教经书的汉人当中的第一个人,甚至也是有比较明确的记载的,这种修庙、建造寺院的汉人当中的第一个人,而且还是一个出去传播佛教的汉人当中的第一个人。


所以他,严佛调是很重要的一个人,是个标志性的人物。他的生卒年我们都不太知道,就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们知道他从小非常聪明,而且刻苦好学,所以他接触了佛教以后就出家了。而从他的名字来看,也是非常有意思。严,应该是他的姓,这没有问题,而佛调恐怕这两个是汉字了,对吧?都汉字写,但它是个音译,应该是从梵文的博德德法,翻译过来的。佛对的是Buddha,调对的,是Deva。


Buddha就是佛陀,Deva就是天。所以他的名字如果说意译的话,应该叫严觉天,觉悟,佛陀就是觉悟嘛,或者说严佛天,因为在梵文当中,把佛和天,也有神的意思,并称,是非常常见的。所以他还是我们汉族中国佛教史上,汉人当中第一个用梵文这么一种西域的外语,来作为自己名字的人,这应该不是他的本名。他在出家前肯定还有一个名字的,但咱们不知道。所以我为您先做一个介绍,他第一个译本。


第二个译本是三国时期,东吴支谦翻译的。这是在《维摩诘经》汉译史上相当重要的译本。这个本子叫《维摩诘经》,现在还保存着。是在公元的223年,大概这样一个左右的这样一个年份里,在武昌那里翻传,在今天武汉那一带翻传,而之前又是中国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


这个支,支持的支,支援的支,表明,他来自于大月氏民族,或者说当时也叫国家了,来自于这个地方,那么在那个时候,很多人是把自己来自的地名,或者出自哪个民族,就把那里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的,所以他叫支谦。谦虚的谦。他是三国时期,那也是中国佛教的早期了,非常重要的翻译家。他还有一个名字叫支越,超越的越,字恭明。你看,他还有字。生卒年跟严佛调一样,我们也不太知道,就知道他大概公元,大致这么一个时间的人,公元三世纪的这么一个人。


他本来是月氏人,我们都知道,月氏是当时西域,当时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民族,或者当然它也拥有自己的政权,在当时。而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不是月氏人吗?他应该是生活在今天中国新疆这一代的这一个人,而他的祖父叫支法度,他的祖父在汉灵帝的时候,他祖父大概是个首领,是他们民族的一个首领,就带领着族人,几百个人一起移居中国。这个时候,支谦已经生下来了,就跟着自己的爷爷一起移民到内地。他等于是在内地,或者咱们讲在汉地长大的,一个月氏的,他已经是第三代了嘛,他跟着来的,但安居下来,他祖父带着人来,他那时候小,后来他在汉地成长,所以支谦他是汉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在这里长大的,对吧?


同时,他依同族人为师,他的老师叫支亮,而支亮的老师也姓支,叫支娄迦谶,这个是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他一方面学汉地的学问,一方面又跟着他的同族人学习佛典,当时的大月氏是信仰佛教的,整个民族信仰佛教的。当时人有这样的称呼,说天下博知,不出三支,就天下有好多人知识很渊博,但是这三个支,是最厉害的,就是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支亮,还有支谦。


而在东汉末年,洛阳这一代发生兵乱,所以支谦随着族人,又有好多大月氏人一起跑了,南渡到了东吴,到了东吴以后,因为他本来就是天下有名的聪明人,三个支之一,所以当时人称他为智囊,今天咱们讲的智囊团的智囊,孙权拜他为博士,让他辅导自己的太子。大家看看,所以他的汉地的学问、中国的学问也是非常好的。孙权居然让他去当自己儿子的老师。


他到了东吴以后,他就得到了一个从事翻译佛经的机会。从东吴的黄武二年到建兴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23年到253年这样大概三十年的时间里,他翻出了几十部佛经,还有一些创作,他到底翻译了多少佛经,是有争议的,有些佛经现在并不能非常准确的说出数字。他在三十年里,在东吴收集了以前已经有的译本,找到了原本来对它进行翻译,有的是重新翻译,做订正,对象像《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这样重要的经典,他就直接加以重新翻译了。


同时他还帮助从印度来华的僧人,这些僧人,大部分姓竺,天竺的竺,帮助他们,已经因为他梵汉间通,当然大月氏还有本身自己的语言,所以他是通多种语言的。那么在他的晚年,是在山里隐居的,大概60岁左右去世,所以这是中国早期佛教史上,和佛经翻译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翻译的经典很多,而且他还有自己非常特别的翻译的方法和风格。比如,他非常强调什么?译和译注,他会把不同的本子进行比较,甚至为会给有些的翻译,他自己加注,这种做法就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解决翻译当中会碰到的一些困难,因为你又要忠实于原文,但是用另外一种语言又不足以精确的表达,你还加注,对吧?他要加注,作译注。


支谦深通音律,他的音乐的造诣很好,他非常留意经文当中用来赞颂的歌唱。因为在梵文里边,有很多经文是可以唱的,他曾经创作过这种梵呗,也就是这是佛教音乐的一种,现在咱们在有的寺庙里面还可以听到,而他这种对梵呗的创作,对后来有相当的影响。咱们都知道陈思王曹植,曹操的儿子是非常善于梵呗的,但有的人就认为,他就可能受到了支谦的影响。


支谦的翻译风格对后代是有影响的。首先他不太赞成,过去叫译文尚质,质朴的质,就是译文要和原文要严格的对应,不要去,尽量不要去增加什么,大概也是中国经学上的反对增字解经的一种传统的影响。我们解说一个中国传统的经典,你最好是,它原文什么样,就是这样解释。你不要往里加字进去,加一句话进去,这个是不行的。所以他反对这种,他主张质和文,要相互调和,这个文就是有文采的文,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能够表达经义,能够让读者比较容易理解。


他的这种态度,遭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但是也被有一些人赞扬。这些赞扬的人本身也是翻译的,做这个工作的,所以深知翻译的甘苦,比如后来还有位姓支的叫支敏度,就很了解他。对他,支敏度对支谦的评价是说他的翻译:“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这个不用展开解释,大家都知道评价是很高的。


而他翻译的《维摩诘经》,在后来另外一个重要的译本当中,比如鸠摩罗什的译本,我们后来会介绍鸠摩罗什,重新翻译了《维摩诘经》,这是现在《维摩诘经》最流行的一个本子。在很多地方采用的就是支谦的译文。换句话说,支谦的翻译风格,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旧译的代表人物,鸠摩罗什的先驱,所以这个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支谦的翻译方法,非常适合佛教文学的翻译,他特别能体现佛经的文学性。当然在这里,我们也就不再做进一步的展开了。所以第二个译本,咱们一定要知道,今天还保留着支谦所翻译的《维摩诘经》。


好,关于《维摩诘经》的译本,今天就先为您介绍前两种。

今天这一讲咱们就先讲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阿尔法龟

    钟南山先生,钱文忠先生,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士,令人仰慕,令人向往!

  • 春江水暖ing

    三国时的武昌不在今天的武昌,而是湖北鄂州

  • 胡椒袋

    华严经没入选十三经?

  • 疏_雨_滴_梧桐

    思想者,钱文忠老师

  • 自观自在参

    季老高徒,接力传薪。

  • 疏_雨_滴_梧桐

    谢谢喜马拉雅,新版棒棒的

  • 1396516sxbu行者如是

    感谢钱老师!

  • 照淨

    希望钱伯能够多说一些🙏

  • 偽妳锁心

  • 听友377418083

    是连贯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