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飞向蓝天的恐龙》:来自恐龙的鸟类

第九讲|《飞向蓝天的恐龙》:来自恐龙的鸟类

00:00
12:01

课本内外 

徐星,男,古生物研究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英国《皇家学会学报-生物辑》和《中国地质学报英文版》编委。他主要从事中生代恐龙化石及相关地层学的研究工作,其在恐龙研究领域的贡献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的高度评价和世界各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郦师点拨 

今天我们要来学的这篇科普文章,题目叫做《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特别值得同学们去好好学习的地方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标题的巧妙设置。相信许多同学都很熟悉恐龙,对恐龙的习性也有较多的了解。我知道很多同学们小的时候就开始喜欢恐龙了,就了解恐龙。所以一般来说在大家的脑海中,恐龙早在6000多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而作者的这篇文章却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这一形象的表述,一定唤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也破除了我们头脑中对于恐龙的固有印象。迟钝的恐龙、庞大的恐龙和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我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却被巧妙的联系在了一起,这不由得就让我们十分渴望去进一步了解具体的内容。兴趣、好奇心就由此被点燃。


接下来就该显示作者在叙述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就是第二个,叙述的简洁清晰。首先作者先引入科学史,告诉我们,英国学者赫胥黎早在19世纪就已经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接着作者寻着读者的阅读思路,来了一句设问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有了这样的设问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为我们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在具体的叙述中,作者采取了以时间为序的方法,先讲述2亿3000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以及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它的后代,如何在数千万年之后繁衍变化,在这些不同种类的恐龙,他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都各不相同。所以作者就做了极为精炼的梳理和对比,有些恐龙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只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而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是凶猛异常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是温顺可爱的草食动物等等。


作者指出,正因为恐龙有着多种分支,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转移到树上生存,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当然从科学的严谨性出发,文章虽然篇幅很短,但作者依然告诉我们,科学家还有不同的推测,也就是很有可能是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但无论怎样,作者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他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这篇课文,其实是把一种科学假说,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给同学们听。而任何科学家说的证明,或者是来自于科学实验,或者是来源于考古发现,就像课文中最后所说到的,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经越来越近。


那么在人类文明的进步史上,科学实验和考古发现,其实都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力。比如这篇课文中提到的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就是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而同学们都熟悉的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就是科学史上著名的用科学实验来证实科学家说的经典事例。1590年,当时只有26岁的伽利略来到比萨的斜塔前,他向人们宣称,亚里士多德在1900年前的著名的定论,所谓物体的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这个结论只不过是一个想当然的结论罢了。然后年轻的伽利略就爬到比萨斜塔上,拿出了两个铁球,一个实心的,一个空心的。他让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塔上落下来,惊人的事实冲击着人们固有的观念。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竟然同时落地,这就是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他推翻了亚里士多德1900年以来的定论。伽利略并因此总结出物理学上著名的自由落体定律。可见同样是科学的假说,只有经过科学的实验,才真正具有科学的精神。当然后来也有人怀疑伽利略是否就是在比萨斜塔这个地方,意大利的比萨城的斜塔来做的实验。其实不论是在哪里做了这个实验,其实在哪做的实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伽利略做过这个实验,这一点其实是毫无疑问的。伽利略是一位实验大师,他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还发明了温度计,还创制了天文望远镜,最终推翻了地球中心说,为后来牛顿定律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他也因此被称为实验主义科学以及近代自然科学的鼻祖。

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需要有大胆的猜想。但同时也需要通过科学实验,或者是考古发现去进行合理的、有力的证明。所以郦老师也特别期待同学们能展开自己的想象,同时努力的学习知识,去验证、去证实自己的那些有趣的猜想,或者假说。这样你们就会发现,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历史,都是那么有趣,都充满了无限的魅力。

思考探究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是否也发现过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在展开想象的同时,也要学会联系科学知识多多思考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沈子琪_to

    为什么沙和滚这两个字都是三点水,却和水没有关系呢?

    听花开听叶落 回复 @沈子琪_to: 取意吧,沙和水形似,人们不是常说流沙

  • 白云4x1

    郦老师,我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我想问:那块在我国发现的化石是什么时候的呢?现在能确定第一种鸟类是什么时候的呢?

    爱喝牛奶的果果 回复 @白云4x1: 👗💍🦋

  • 见人就说6

    👎👎👎👎👎👎👎👎👎👎👎👎👎👎👎👎👎👎👎👎👎👎👎👎👎👎👎👎👎👎👎👎👎👎👎👎👎👎👎👎👎👎👎👎👎👎👎👎👎👎👎👎👎👎👎👎👎👎👎👎👎👎👎👎👎👎👎👎👎👎👎👎👎👎👎👎👎👎👎👎👎👎👎👎👎👎👎👎👎👎👎👎👎👎👎👎👎👎👎👎👎👎👎👎👎👎👎👎👎👎👎👎👎👎👎👎👎👎👎👎👎👎👎👎👎👎👎👎👎👎👎👎👎👎👎👎👎👎👎👎👎👎👎👎👎👎👎👎👎👎

    烂然星陈 回复 @见人就说6: 胡说八道😡😡😡👎🏼👎🏼👎🏼

  • Aiden0801

    郦老师请问作者写的题目想表达什么?

  • 流年_n24

  • 1369933tihn

    也不会斑斑驳驳

  • 孤闯天下

    乒乓球桌子上有点儿小时间长款加厚卫衣克重的是啊。谢谢,不着急哈喽啊啊啊啊啊啊好吧呢吗咯?。谢谢你? 8点

  • 酷兔_u6

    鸟类变,恐恐龙变鸟类,不是很正常吗?我有多远辟邪很大的肉食类恐龙。

  • 英语助教Joyce

    郦波老师好,请问为什么在字典里查不到口字旁那个叮dāng猫的dāng字?

  • 张风八

    徐星,男,古生物研究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英国《皇家学会学报-生物辑》和《中国地质学报英文版》编委。他主要从事中生代恐龙化石及相关地层学的研究工作,其在恐龙研究领域的贡献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的高度评价和世界各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郦师点拨  今天我们要来学的这篇科普文章,题目叫做《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特别值得同学们去好好学习的地方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标题的巧妙设置。相信许多同学都很熟悉恐龙,对恐龙的习性也有较多的了解。我知道很多同学们小的时候就开始喜欢恐龙了,就了解恐龙。所以一般来说在大家的脑海中,恐龙早在6000多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而作者的这篇文章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