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北游第二讲4

知北游第二讲4

00:00
19:42
安心法门与“天和”境界

  所以,这个“一”,实际上应用很广,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只有在这个“一”上下工夫,“执其一,万事毕”!你真正把这个“一”字把控好了,使用好了,就无往不胜、无往不利了。为什么呢?这里“一”要和眼睛挂上钩,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另外它是和外部环境沟通的渠道,外部的花花世界太热闹了,经常把我们的眼睛弄得东瞟西瞟地,那你就不行。“一汝视”,我们所关注的对象要确定,用佛教的话来说,那就是发“出离心”、“菩提心”了,这也是“一汝视”啊!

  我们的视线就定在“菩提心”上,“不移不易”了,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要“意守丹田”。我们就要定在道上,不能动,不能今天来了这个道士、活佛,我们就去礼拜、灌顶。张活佛来了,就请张活佛灌顶;李活佛来了,就请李活佛灌顶;“将错就错活佛”来了,就去请“将错就错活佛”灌顶;去玩这些热闹,这些都是“著相”。所以,我们非得把自己的视线、自己关注的对象确定,而且要“不移不易”地走下去。
  只有做到了“正汝形,一汝视”,那么才能“天和将至”。什么叫“天和”?我们现在谈和谐,身与心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易经》中讲“保和太和,乃利贞”,这个也叫“天和”。平常我们很难达到“天和”状态,不是身病,就是心病,你没法达到“和”。我经常讲“养和气,养喜神”,社会上的人,只要你是个具体的人,你吃五谷肯定要生病。用佛教的话来说,没有悟道之前,没有证果之前,你绝对断不了那些烦恼,断不了烦恼,那你的心就不可能“和”。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初见达摩时求“安心法”,他说“我心不安,乞师与安”,后来达摩给他“安心”了,他就成了二祖。所以“安心”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并不是我今天吃一片“安定”药片,我就安心了,那只是一时的。真正的“安心”是在“颠倒见”彻底地扭转过来后。你“安心”了,心就“和”了;心和,才能身和;身和,才能与环境和,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这个“和”,在《黄帝内经》中也讲得很多,真正讲得多的是《庄子》和《黄帝内经》。当然,还有《列子》,在唐代有一批道教的高人,宋、元、明、清时期的道教高人也写了一些书籍,不过其核心内容都有禅宗的影响。如果我们客观地去了解中国思想史,就会感到庄子对禅宗的影响以及禅宗对宋、元、明、清道教和宋明理学的影响。当然,佛家的就不说了,不管是“天台宗”、“华严宗”还是“禅宗”,都是在讲这些。“天和将至”,我们的身心如果能有“天和”的感觉,那对整个世界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但是,这只是说了一半,下边又接着说“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我们平常“形不正”、“视不正”,所以身心疾病丛生,这还只是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摄汝知”,“知”,作“知”也可,作“智”也可,要把我们的智慧性、知性收摄一些。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探测器”永远都很忙,不停地在搜索。为什么讲一个“摄”字?就是要把它们收摄住。龙江书院第二期杂志的一个副标题是“正位凝命”,“摄”就像“凝”一样,是收摄、凝集。“摄汝知”,平常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总是向外辐射,随着六根轮流转,被外部环境弄得团团转。所以,真正修道的人,不管是儒家的也好,道家的也好,还是佛家的也好,都需要我们对自己的理性进行一些规范,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一些规范。规范就是收缩战线,就像企业做大了以后,资金不够用的话,你还要收缩资金、产业,收缩到一个自己可控的、坚实的规模,我们的精神同样如此。
  拿《养生主》的话来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们每天面对着这个飞速变化的环境,现在又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是以前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每天只需面对一亩三分地,一片山林,几只牛羊。现在我们面对的天地太大了,一会儿是“阿扁”了,一会儿房价又涨了,等等。总之,每天面对的事情很多,搅得我们心神不宁。严格说来,真正值得我们用心的事情是什么?我们的心被哪些无聊的事情给消耗了?
  所以,我们不仅要“摄汝知”,还要达到“一”,首先要把自己不必要的用心尽量地铲除。我现在还是有些心得,与我无关的事我一般不去用心;明天、后天的事情我一般不去操心;哪位在我耳边说这些,我一般就不想听、不想管。为什么呢?想来想去也管不了,反而影响了自己的身心愉悦,影响了自己的“天和”,那就不划算。首先,我们每天自己要会计划,哪些是不需要你忙的事情,就必须把它删除;哪些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你就必须要把它确定下来,把它料理了,料理了就了了嘛。你不能让无谓的事情把自己拴住、把自己绊住,这就是用心的诀窍。有了这个,你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养自己,你想要拿几本书来看也可以,你也可以学些有益身心的东西,那多舒服。那些酒色财气的东西、是是非非的东西,天天在耳边逛,在眼前晃,好麻烦啊。因为这样是非就多,而你也管不了那么多,反而弄得身心憔悴,疲惫不堪。
  要使自己精神优胜,就要“摄汝知”,的确是要把我们的精神收敛住。我经常说一个一瓦的电灯泡,安个罩子变成个手电筒,光亮就要强得多,光就不会四处蔓延。如果光一蔓延,好像照得无处不到,结果到处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如果能收缩成一束激光是最好的,那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前面说“正汝形,一汝视”是我们的功夫,这个“摄汝知”更是我们的功夫。
  还有“一汝度”,“度”,这里念“duó”,即猜想、思量,就是佛法经常批评的“分别心”。“度”也是被烦恼驾驭的一种心理,对外部环境去掂量一下,分别一下,相干、不相干的事情都要去猜度一番。“一”就是把心思放顺,仍然放在“一”上,要把我们的欲望、冲动,动机归一,如果不把这些归一,那就不行。所以,“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呀!
  我们平时的精神都是漂浮无根的,“摄汝知”,实际上是一种收缩、收敛,把散漫无章的精神力量收缩凝聚成一束激光。“一汝度”,就是不让它成波浪形、马鞍形地去四处乱撞,实际上也是把它收摄起来,这样“神将来舍”,那时一种完美的精神,一种无损的精神就能在我们心里安居乐业了。

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

  以前,袁焕仙老先生经常说“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路途”是次第,“家舍”是究竟,是达到了极致之处。要知道,当然是过来人才知道极致之处就在次第之中,次第之中也是极致之处。马祖说:“即今能语动作,贪嗔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也。了此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于心。不断不修,任运自在,方名解脱。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圣胎增长显发,自然神妙。此即是为真悟真具备真证也!”

  当然这是禅宗说的,结合庄子来看,其中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神将来舍”。我们的“家舍”是什么?庄子在《人间世》中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室生白”就是“神将来舍”,他坐稳了,当然就“吉祥止止”了!所以首先要将我们的心盘空了,你才能“摄汝知,一汝度”、“正汝形,一汝视”呀!如果心里边“贼娃子”太多,天天纠缠着你不放,那么,你又如何“正形”?如何“一视”?如何“摄知”?如何“一度”呢?如果你把这个“一”料理好了,那么真正的“神”,用佛法来说就是“真如自性”,或者叫“佛性”、“神圣胎”,它就在你的身上,而且就坐实了。
  如果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那么“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有了这样气象的人走到哪里去,他都有德,他就不需要自己来修德了,他的所作所为、举心动念都是德,而且这个德很美,为什么这些老和尚走到哪里去都有人拥护?走到哪去都有人供养?本焕老和尚修建四祖寺听说花了近一个亿,交给净慧老和尚后,这里修修补补、那里修修整整的,现在可能又得花几百万。山上还在修老祖寺,旁边还要修一个芦花庵,又是两千万,反正是有人出钱,功德主每年给五百万,五年给齐,这又是两千多万。另外,惠州那边也在修庙,都是几千万啊!
  有些人就有意见,这次我在南昌又见到了某位法师,他还是很了不起,海内外好几个佛学院的教务长,很有声望,培养的学生当方丈的就有好多位,带的学生都有两三千了,都是了不起的。见了面,我就问他:“你现在住哪里?”他说:“在浙江一个小庙里。”我问:“修得如何?”他就抱怨说:“我帮人帮了十多年,现在要人帮忙了,却没有人帮我。海外的那些老板们只看那几个老和尚,只要是老和尚就供养。”像他也是很有声望的了,就没有多少人供养。一说供养,像本焕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净慧老和尚,香港的功德主都是硬要给他们送钱。有些人不管你如何,就是没有钱,为什么呢?因为功德积聚还不够,道味不够。所以,“德将为汝美”,凭什么“为汝美”?你没有积累,没有几十年的积淀,哪里“美”得起来呢!你“美”不起来,就没人给你送钱来。所以,“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呀!
  什么叫“道”,老和尚说的就是道,六祖大师随便说出来的都是道,并不像我们整天还去修道,天天拿本经书在读。所以在《金刚经》三句中,“佛所说法”是一层境界,“即非佛法”是一层境界,“是名佛法”又是一层境界。很多学佛的人都还在“佛所说法”的圈子里转,天天讲老佛爷怎么说的、上师是怎么说的,他跳不出那个圈子,还是教条主义,鹦鹉学舌当录音机、播放器,没有自己的东西。要超出这个,进入“即非佛法”,要从佛法中走出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到“此山”外去了,用佛教的话来说就叫“破参”,就叫“悟道”。悟道以后,就在“是名佛法”的境界里了,拉屎撒尿都是佛法。
  唐末时,赵王对赵州老和尚说:“哎呀!你老都这么大年龄了,什么都别干了,有什么事就让下面的人给你做就是了。”老和尚说:“我现在要上厕所,这个还非得老僧亲自动手才行,哪个帮得上忙?”你帮不了忙嘛!这个也是佛法,是真正的佛法,不是在扯玄谈的,没有一点玄谈。所以,自己的病自己了,自己的业自己消。
  当你悟道了,你的所作所为、举手投足都是道,你说的话就是真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不是学生阶段了,就不需要找什么依据,或是找上师来印可,或是翻一下佛经哪一段作为自己的证明,那个时候不需要了。因为这种境界,必须要经过“正汝形,一汝视,摄汝知,一汝度”的过程,才能达到“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如果没有这些过程,你就上不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无名_mae

    老师,我想请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