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列子臆说》:寓言里有哲理

【道家】《列子臆说》:寓言里有哲理

00:00
14:41

这一堂课,开始我们讲道家的另一本经典,《列子》。


《列子臆说》是南怀瑾对《列子》一书的解读和发挥。《列子》又名《冲虚经》、《冲虚真经》,是道家的重要经典。相传由战国时期的郑国人列御寇所著。这部书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都由好几个寓言故事组成,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愚公移山”、“杞人忧天”、“歧路亡羊”等。这些寓言故事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也都带有足以警世的教训。《列子》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列子》在西汉初就有流传。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散落民间,西晋又有热门起来,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唐玄宗时与《道德经》、《庄子》、《文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一般学者都认为,《列子》这本书不是列子本人所写,后人伪造的。南怀瑾不是不知道,甚至比一般考据学者懂得还多,但是他认为不管作者、编者是谁,《列子》的内容很重要,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这是南老师对古代经典一贯的态度。如果是现在的人假托列子吸引眼球,贩卖心灵鸡汤,当然没有价值。既然《列子》是古代典籍,无论是战国人写的,还是魏晋人写的,只要有思想养料足以被我们拿来用,就值得去发掘。这就是南怀瑾这个传统文化的当代弘扬者和一般学究的不同之处。


南怀瑾的《列子臆说》书名用“臆说”二字,意思是毫无根据的说法。这当然又是要表示一种自谦的态度,不想和专门靠寻章摘句吃饭的学究争高低。他的这本书不是从第一篇讲起,而是从最后的《说符》篇开始。因为如果从第一篇开始,就先牵涉到宇宙从哪里来,天地万物从哪里生,这些问题就很麻烦了。南老师讲学首先考虑的就是读者的认受性。


《说符》篇讲的都是人生哲学。一开始列子的老师壶子就对他说:“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南老师解释说:一个人讲每句话,做每件事都要知道后果。只有这样才可以谈得上安身立命。我们很多人说话做事,或者不顾后果,凭一时冲动;或者只想有好的后果,没去想坏的后果,坏会坏到什么程度,自己能承受得起吗?列子问:什么叫“持后”? 壶子叫他看看自己的影子就知道了。列子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影子,“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身子弯下来,影子也跟着弯;身子挺直了,影子也立正了。于是,列子明白“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伸任物而不在我。”南老师说:这个影子是弯是直,是随形体而变。人生想要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业时,暂时别管一切责难与批评,因为一般人只看最后的结果。譬如要建一座伟大的建筑,必须先破坏很多东西,当时一定会遭遇许多困难,万人唾骂。等到建筑完成了,大家又会说你好话。别人的责难和批评都是影子,如果要顾全影子的弯曲,就不能做事了。所以我们想有所作为,就不要受影子的影响。“屈伸任物而不在我”,环境是外物,环境的“屈伸”,环境的好坏是由不得我自己的,但是要弯腰还是要立正,则是由自己作主的。所以人要有独立的人格。想要建立一个非常之事功,不能受环境影响,始终要独立而不遗,顶天立地地站住。壶子说你懂了这个道理,你就可以知道“持后而处先”的道理。南老师说,“持后而处先”是老子的思想。老子说过:“后其身而身先”。道家思想认为,人毕竟是自私的,不自私不叫做人。不过,人要自私,有利于自己,必须先要大公。这种思想观念后来就反映在范仲淹的千古名言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识分子应该有的气度,是自己挑起天下一切的痛苦,帮助社会国家,天下安定了,大家都得到了安乐,然后自己才敢求安乐。


接下去,又有一个叫关尹子的人告诉列子:“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一个人说话写文章,好话、正确的话,影响也是好的、正面的;坏话,错误的话,影响也是坏的,负面的。一个人身材高,站在太阳底下影子也长;身材矮,影子当然也很短。这是当然的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这个比喻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名也者,响也”。南老师说:名只是一种影响。一切好坏的名誉都是虚假的,靠不住。别人恭维你,未必是真心。谁会当面说你混账啊?“混账”两个字是在背后骂的。一个想立大功建大业的人,不要被虚名所骗,只需问自己真正做的是什么。记住日本明治维新时的首相伊藤博文的名言:“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关尹子继续对列子说:“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南老师讲: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话谨慎,不要随便说话。善于说话才会引起大家的共鸣。苏轼称赞韩愈的文章:“一言而为天下法,匹夫而为百世师”。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令天下人都效法他的文章。“慎尔行”,自己的行为要小心,不能随便。你的行为好,自然会得到很多人拥护,跟着你走。这就是“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所以,“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圣人看见某人的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观察一个人的言行,就可以知道他的修养;看见过去就可以知道未来,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下一步会怎么做。这就是圣人为什么能有先见之明的原因。


关尹子接着说:“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怎么做人的行为准则是自己把握的,对我们行为的稽考、反应则在别人,由不得自己。人们热爱我,一定是我也爱他们;别人厌恶我,一定是我也厌恶他们。商汤王、周武王爱天下人,所以得到了天下;夏桀王、商纣王与天下人为敌,所以丧失了天下,这就是稽考的结果。稽考与法度都很明白却不照着去做,就好比外出不通过大门,行走不顺道路一样。用这种方法去追求利益,不是很困难吗?南老师说,对“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可以反过来理解。真正第一等智慧的人是没有一定之规的,“出不由门”,出去不一定由门,窗子也可以跳出去。“行不从径”,出行不一定要走在路上,可以飞过去嘛!办法是靠自己智慧想出来的。如果墨守成规,想求得最大利益,永远做不到。


《说符》篇里还有一段严恢与列子的对话。严恢说:“所为问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人们求学问道,最后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生活充裕吗?人生总是为了富有。假如有了钱,有了财富,何必再读书学道呢?列子回答说:夏桀、商纣都是因为重利轻道而灭亡的。南老师补充说:只求物质文明的利益,轻视了精神文明,忽略人文文化的发展,很快就会招致灭亡的。列子说:“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 一个人不讲道义,没有文化修养,活着就是为了吃饭,那就同鸡狗畜生没有两样。“强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为了争食角力相斗,胜者为王,这就是禽兽。动物的世界就是弱肉强食,“胜者为制”,那是禽兽的哲学。“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已,则危辱及之矣。” 道德已经降到了鸡狗禽兽水平,却想要别人尊敬自己,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活在社会上,不受人尊重是危险的,也会遭致耻辱。人能够牺牲自我,帮助别人,爱护别人,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敬。这也是佛家讲的慈悲,儒家讲的仁义。


这堂课就讲到这里,希望你有所收获。为了方便你更进一步的学习,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可以查看节目的文稿,我们下堂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o6pvnn1gikc5v3b9uicx

    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