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

简牍

00:00
06:02


Hello!小朋友们,欢迎来到《书法小故事》,前几次内容我们讲到了毛笔的诞生和发展,那又是在什么上面来书写的呢?

小宝:“那肯定是在纸上写了”

鸟妈:“那你知道书写用的纸又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

小宝:“我听说过蔡伦造纸,他好像是东汉时期的人”

鸟妈:“那你又知道在这之前的人们又是在什么上面来记录文字的呢?”

小宝:“甲骨,因为有甲骨文啊”

     鸟妈:在考古中发现甲骨主要用于占卜,青铜器则通常作为庙堂中的礼器,虽然上面有文字,但他们各有各的用途,并非专门的文字载体,而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专用文字载体是简牍。

     小宝:“什么是简牍呢?”


     鸟妈:写有文字的竹片称为简,写有文字的木板称为牍,简由竹或木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长条形,将写字的一面磨光;竹质的还要在火上炙干,这道工序叫做" 汗青"或叫" 杀青",目的是使其易于着墨和防虫。简的宽度一般为0.5~1厘米,厚数毫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在汉代有3尺、2.4尺、1.2尺、0.8尺(以上均汉尺)等。通信时一般用一尺长的简牍,便于携带,所以后来人们把书信也叫作“尺牍”。

每根简上写的字也不一样多,有的写三四十个字,有的只写几个字。较长的文章或书所用的竹简较多,须按顺序编号、排齐,然后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叫做“策”或者“册”。

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简牍的面积比较小,写一篇文章或一封信需用很多片,携带也不方便。传说,战国时,有学问的人外出旅行,要带书的话,需装好几车。秦始皇每天也要批阅一大堆的公文。简牍的重量也不轻。西汉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写了篇长文章,用了3000多片竹简,由两个人很费力才能抬走。在这便想起一个成语--汗牛充栋,形容书在运输时累的牛满头大汗,若是存在房子里可一直堆到屋顶。

在《史记》中记载,即使年过五旬的秦始皇,依然精力充沛,“以衡石量书”,就是说他每天要看秦制120斤的奏章,相当于现在60斤,三十公斤的奏章。尽管如此,简牍的确是在纸发明以前主要的书写用具,像云梦出土的秦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筒,都说明简牍曾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古人书写的主要用具。

由于简牍实在太笨重了,为了方便写作,人们又采用一种新的书写材料——绢帛。绢帛,是按书写要求裁好长短的丝织品,战国初期就有人用它书写。它比简牍轻便多了,但太昂贵,一般人用不起,所以使用不广。后来又出现一种很薄的丝棉纸。绢帛和丝棉纸等丝质书写品流行时,简牍仍大量使用,直到东汉,都是绢帛与简牍并用的。

后来因为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进步,纸张逐渐成为书写历史舞台的主角,到了东晋末年,简牍逐渐被纸张取代。属于简牍的时代完结,但简牍带来的文明光辉一直照耀着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先讲到这了,你们还记得尺牍是做什么用的吗?记得的宝贝可以留言给鸟妈哦!宝贝们,我们明天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长长的芝士

    你好👋我是you朋友:杨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