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维斯破产:谁把衣服磨破了洞?

真维斯破产:谁把衣服磨破了洞?

00:00
07:13

对于衣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款,或是颜色,或是款式,或是品牌。在一定意义上说,衣服展现着美,是舒适担当,也带有特定记忆。就说“真维斯”这个服装品牌吧,不少80后90后都熟悉,前不久在澳大利亚宣布破产,不少人感叹“青春不再”。


时间是有穿透力的。从一针一线开始,无论是手工还是机器,制作并出售一件合身的衣服,花去的不仅是裁衣制衣的技术,还有设计加工的时间,更有市场营销的心血。哪一个步骤都经历了时间的打磨,而时间也会“磨破衣服”。如果材质不过关、设计不经心、营销不对路、渠道不创新,日子久了,不仅衣服本身会被磨出洞洞,衣服品牌也会面临生存危机。


近些年来,真维斯在中国市场的“迷雾”渐渐散开,由盛到衰,引人思考。上世纪90年代,被称为“牛仔裤之王”的真维斯开始从香港进军大陆,有源自澳大利亚的“洋品牌”基因,有香港公司的加盟推荐,有处在改革开放热潮中的市场开放,这一服装品牌很快进入消费领域、大众视野。那时的真维斯与班尼路、佐丹奴等品牌一样,位列国际化品牌一线,备受追捧;加之其物美价廉的市场策略,“国际品牌”变成“国民品牌”,迎来了高光时刻。


扩张之路总是飞速的,而要保持均匀高速发展,真是难上加难。有业内人士分析,真维斯之困,主要受制于零售业大环境不佳与电商冲击。不可否认,这些大环境、小生态对企业发展会有不小影响,但是从市场中败走,恐怕还要找到更深层次原因。纵观诸多曾经耳熟能详的服装与零售品牌,如今也是很难再看到店面,更谈不上红火。换言之,“真维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服装与零售品牌的缩影,中国市场、国民需求本身还在扩大升级,企业如何与之匹配、如何保持吸引力与竞争力,值得思考。


因何失败、如何破解、有何教训,这些问题有待仔细推敲。但是,反过来,我们可以从那些如今火热的品牌上找到能借鉴的启示。笼统地说,一方面,中国本土品牌开始崛起,发力线上业务,营销手段翻新;另一方面,传统的国际化品牌,开始走大众化路线,年轻、时尚、多变,让更多人愿意多驻足。品牌就是如此,很难一劳永逸地“吃老本”,不管是新品牌涌现还是老品牌革新,首先要保持竞争与创新的活力,既能融入本土又能进入百姓,才能持续发掘最有潜力的市场点。


大众大众,就要深入群众。品牌如何更好地与市场、与消费者进行有效链接,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这些年来,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总是有一些潮牌、潮货涌现,有的是从无到有、有的是老树新芽,比如人民日报社牵手中国李宁打造的“报款”衣服就俘获了不少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品牌生长,千策略、万规律,不变的一条就是:没有绝对的传统,没有永恒的新潮,只有不断融合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进一步讲,时代在变,国家发展,企业成长、品牌营销也应该随之而变。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更多的是有没有、如何有的问题,那么如今人均GDP跃升至1万美元的14亿大陆人,更在乎新不新、好不好。有网友直言,“款式跟不上中国的发展速度”。的确,市场生存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速度较量,国家在快速发展、国民在消费升级,而品牌的“产品池”不能缩小,否则就算是自然蒸发也会让发展之水日渐干涸。越是在一个强劲发展的国度里谋发展,越不能有丝毫懈怠,跟着跑莫若于领着跑,国际品牌如此,本土企业更如此。


市场营销领域有这样两个定律:一个是“100-1=0”定律,面向顾客的服务质量只有好坏之分,没有中间地带,要让每个顾客都满意;一个是鱼缸理论,鱼缸象征企业的营商环境、鱼则是目标客户,企业既要跳进鱼缸感受顾客的感受,又要跳出鱼缸,从更高处分析顾客状况,最终发现客户最本质的需求。其实,这两个定律,一个意指迈向极致,一个意寓拓宽格局。真维斯还在找寻通往未来的路,对众多企业不失为一记警醒。真维斯也有这样一句广告语,“用真诚的心去聆听,用率真的方式去体验,用纯真的眼光去发现”。发展之路总是爬坡过坎的过程,真转型、真变革、真创新、真开放,发展也就会“真的很精彩”。


这正是:真情维斯,发展唯新;有心有翼,振翅高飞。




(文 | 李洪兴 主播 | 殷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