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讲 《顿渐品》 惠能点化刺客(上)

第四十九讲 《顿渐品》 惠能点化刺客(上)

00:00
10:11

        原文: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喜马拉雅的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上一次我们讲到张行昌行刺惠能不成,反而被惠能的大慈悲之举感动,最后还在另一个寺院出了家。后来他来见惠能,就谈起了自己平常读《涅槃经》读不太懂,希望惠能给解释一下。惠能就对其中的“常”“无常”做了解释。

        我们知道如果佛性是永恒不变的话,哪里还有什么好坏、美丑、对错这些区别呢。没有了区别,没有了分别心,也就不会再有人发这个菩提心去证悟佛道了。这是说假设佛性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那么每个人也都是佛了。然而每个人的欲望很多,烦恼很多,在他们的心中有好坏、美丑等的分别心,把这些东西当成是永恒不变的,是有“常”的,有很多的执着。所以说面对大众,面对这么一个烦恼的众生,为了避免他们去追求所谓“永恒的佛性”而陷入更深的执着,就不能说佛性是永恒的,只能说佛性是无常的,因此这是对执着一切有常众生说的。

        那么,“无常”是什么呢?惠能说:“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聚果生,因散果灭,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固定的、常态的,而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是“无常”的,这是万事万物的本性。人这一生太无常了,有生老病死,不可能永远保持这么年轻,这么健康,就像我们平常去参加一些学习班一样,大家学完以后马上就又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了,不可能永远都是这个状态。所以即便你貌美似花、青春靓丽,或权势炙手可热,或腰缠万贯,因缘一尽,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如果你没有悟到这个“无常”的道理,永远都会痛苦、烦恼。所以,一定要对万事万物抱有一种因缘合和的态度,去审视、观察我们生活当中所有的一切。这样的话就不会患得患失,也就不会有任何的烦恼,然后你才会懂得禅,懂得佛,懂得那个真理。

        另外,“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假设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虚假的,变动不居的,那么“无常”也就是每件事物的自性了。也就是惠能说的“无常者,佛性也”。既然是这样的话,“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每件事情上面都有它的自性,都有它的佛性,明白了这一点,那怎么还再会去容纳接受生死呢?按照这个说法,这些事物就应该没有生死了。然而,这样的话“真常”的不生不死之性就有所不周遍了。其实,万物变动不居,时灭时现,变化无常,这才是万物的本性,才是真实面目,这种状态其实是不可以改变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万事万物的一种常态。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惠能原先说的“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这句话了。而这也是佛所说的“真无常”的道理。一个人一定要了解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这个常态。如果不了解世上所有一切的美色、名利、地位和佳肴都是因缘合和之物,不了解他们的无常性,那么你就不能说已经把握了生活的真谛,理解了佛所说的真谛。一个人想永远保持青春美丽,这可能吗?如果这么想,这个人就是愚昧无知的,根本没有把握生活的真谛。一个人生老病死,有所变化,那是非常正常的,也是非常自然的。简单地说,理解了“无常”,也就把握了“常”态。

        一般人都会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当成是真实存在的。但事实又如何呢?就拿人来说,人会生老病死,而且人是时刻变化着的,怎么可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呢?如果把一个人抛到一个火堆里面,马上就没有了,那还能说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吗?绝对不是。惠能在这里就说,除佛教以外的那些“外道”,就认为人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叫作“凡夫、外道执于邪常”。

        还有“诸二乘人”对事物的看法也是有问题的,“二乘人”指的是声闻乘跟缘觉乘那些人。他们“于常计无常”,这些人否认事物的本性和因果的联系性这个“有常”的一面,而只看到事物“无常”的一面。例如,一个人的形成是男女双方的精子跟卵子结合,因缘合和以后怀孕生下来,然后还要给他吃、穿、住,教他知识,才会成为一个人。但是二乘的人,经常把当中的因果关系扭断,他们只看到了人的无常性的一面。凡事都要以假有性空的态度来看待,既要看到这个事物的虚幻性,同时也要看到它假有的一面。比如我面前的茶杯,虽然它的本性也是虚幻不实的,但是它还可以起到让我喝水解渴的作用。所以,凡事不能走极端,只认识到事物的一面那是不行的。

        这也告诉我们一种方法,看待万事万物,待人接物,一定要从两方面来考虑。若只是看到一方面,那就会出现“八倒”,即八种颠倒的错误见解,像凡夫、外道,还有二乘人,就是如此。哪八种颠倒的错误见解呢?凡夫把生死轮回的无常、不乐、无我和不净,误认为是常、乐、我、净,这是“四倒”。声闻、缘觉二乘人把涅槃的常、乐、我、净,误认为是无常、不乐、无我、不净,这也是“四倒”。两个“四倒”加起来就是“八倒”。所以,佛陀在“涅槃了义”教中破除他们的偏见,从而明白地说出涅槃所具的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四德。“涅槃了义”是什么意思呢?“了义”是指最彻底、最圆满的状态。在认识涅槃时,如果只是说生死是苦海、涅槃是快乐,那还不是最圆满的了义。同样,如果认为生、死与涅槃不是截然分开的东西,而是涅槃就在生死之中,是生死过程中的一种精神境界,那就可以说是最圆满的了义。

        惠能所说的这些,张行昌哪能知道呢?以他的修为,当然只是局限在对文字表面的理解上了,难怪他说惠能的说法与经文相违背,岂不知这是他自己的智慧障碍造成的。其实这正是惠能的高明之处、创新之处,他用超越“常”与“无常”二元对立的思维来认识佛性,这样出来的佛性才是活的。所以惠能就说:“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读经典如果只是看到文字的表面,而忘记了这个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意思,这哪能算是在真正的读书呢?违背了经典真正所要表达的含义,那就会颠三倒四,执着于有断灭现象的无常,以及固定不变的死常。这样就没法理解佛陀最后教诲的那种圆融无碍的、精湛的、妙不可言的思想境界了。如此读书,纵使你读一千遍《涅槃经》,把它背得滚瓜烂熟,那也是无法从中得到任何益处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永永0099

    常为无常,无常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