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这封信是同治八年二月十八日曾国藩自河北保定写给身在南京的儿子曾纪泽的。此时,曾国藩刚刚从两江总督转任直隶总督一职,他的妻子欧阳夫人、儿子曾纪泽等家眷仍然还滞留在南京。信中曾国藩主要谈及了知晓天命,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字谕纪泽儿:
本月初二日交接官印,正式上任,初三日那天派施占琦到江南迎接家属前来保定,顺便寄去了一封信和我正月里的日记,想必这封信应该快要送到了。
初八日纪鸿接到你正月二十七日寄来的信,知道了三孙女儿乾秀夭折的噩耗,为此感到非常的悲痛、烦恼,我也知道你们夫妇肯定尤其的伤心难过。但依我看来,膝下儿女的多少,是否能长大成人,这一丝一毫都是命运早就注定了的,绝对不是人力可以勉强求得的。因此,君子所讲求的大道之中,知晓天命是最重要的一条,不通晓天命,没有办法做好一个君子。你的天分很高,胸襟也十分的宽广,但是在养育儿女这件事情上不免有关心、溺爱过度的毛病。我看乡里穷苦人家越是把儿女看得轻贱,孩子就越容易长大;富裕人家越是把儿女看得金贵,孩子越难以成才。你们夫妻把儿女看得过于娇贵。柳子厚的《郭橐驼传》中所说种下树之后,早晨去看,晚上去摸,又抓树皮,又摇树根,爱惜过度,反而妨害了它的生长。他认为栽培树木跟养育人民的道理相通。我也认为说,栽培树木的道理跟养育儿女的道理相通。你跟大儿媳妇应当好好的体悟这个道理。
庄子常常谈到要跟着自己的内心走,随自然趋势的发展而动,让人读了忍不住点头赞同,同时,深入思索并加以发挥。苏东坡眼睛有病不肯医治,就引用了《庄子》的话说:“只听说过要听任天下安然自在地发展,没有听说要对天下进行人为的干预、治理。”咱们家从你母亲往下都喜欢吃补药,你应当深深的领悟庄子所说的道理,渐渐地劝阻住他们爱吃补药的做法。
我自从初二那天接手官印走马上任,到今天已经有半个月了,(目前来看),要处理的公务比两江总督任内要多三倍左右。其实没有什么要紧的事,都是一些刑事案件,这些案件处理起来,跟处理六部例行的文书类似,整天没有一刻空闲时间可以用来读书。做官做成这个样子,真是味同嚼蜡,让人提不起兴趣。
纪鸿近些日子练习书法很有长进,温习《左传》,熟习这本书对他来说,也不是难事,因此我的心里稍稍感到慰藉。此谕。
涤生手示,二月十八日,保定。
解读 在写这封家信的时候,曾国藩刚刚得知了自己的三孙女,也就是曾纪泽的三女儿去世的消息。对此,他十分的悲痛,也深知一向宠爱子女的儿子、儿媳必然更加悲痛,所以他劝慰自己,也劝慰儿子、儿媳说这是“天命”。同时他也借着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栽培树木的“爱惜过度,反而妨害了它的生长”道理,表达了自己“养育子女不能溺爱太过,干涉太多”的观点。在曾国藩看来,被过度溺爱呵护的孩子,往往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只有经历过困难与挫折,生命才更加有韧性。
曾国藩不反对生病要吃药,但对于滋补身体的“补药”,他一向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人的身体状况——强壮还是虚弱是都是由天命决定,是天生的,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以调理、调节,但是想要靠补药来彻底改变自己身体的状况,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他十分赞同道家顺势而为、顺应自然的养生观。
在这封家信还有此前的许多信中,曾国藩反复讲到“知天命”的道理,好像他是一个十分消极、认命的人,但其实不是。曾国藩的天命观不是一种消极的,听天由命的态度,而是面对无可解决、无能为力的困难与问题时,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他所说的“知天命”往往是和“尽人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更想表达的是一种遵从内心,顺应自然,努力于过程,而不预期结果的处世态度。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古训就有子女不可溺爱。
老师,有同版书推荐吗?
红宝_ 回复 @豆豆_666: 同款书京东搜
好
养子女不能太过溺爱
好听
1869年 曾国藩在河北保定写给身在南京的儿子曾纪泽 曾国藩刚从两江总督转任直隶总督。 妻子与儿子家眷扔滞留在南京 曾国藩得知曾纪泽三女儿三女儿去世就是自己的三孙女去世。
尽人事 听天命 这不是消极怠工 这是顺应自然 讲究过程 重点在尽人事! 在遇到毕竟难搞的事情时,不失为一种自我释然的自我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