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常凯申是谁?
十五世纪以后,欧洲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这些习惯使用拼音文字的人就想是否能用欧洲字母来拼写汉语。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就发明过一套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拼音系统。其他类似的方案还有好几套。但是,这些方案没有一个能流行起来。主要原因是中国人觉得毫无用处。这些拼音方案大多数仅限于在传教士群体内部通行,主要用于教新来的传教士学习汉语。
到了近代,随着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对汉语拼音的需求逐渐强烈起来。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在邮寄信件和货物的时候怎么写地址。如果有一种拼音系统能让不会写汉字的欧洲人把中国的人名和地址用字母拼写出来,而邮递员也能很容易读出来并准确送到收件人手里,那就方便多了。
在这类需求的驱动下,第一个广泛使用的拼音系统应运而生。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有个的英国年轻军人来到中国他叫Thomas Wade。此人语言能力出色,很快就学会了汉语。后来他凭着出色的语言能力留在中国。他从翻译干起,在中国工作了四十多年,到退休的时候已经是英国驻华公使,他的中文名字叫做威妥玛。
1859年威妥玛先生发明了一套用于汉语的拼音方案,就是著名的威妥玛拼音,简称威氏拼音。这套拼音方案在中国沿用了将近100年,直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出台。而威氏拼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是在1979年,当时联合国最终确认了汉语拼音的正式地位。这套拼音系统一共被使用了140年,到现在还有不少遗迹。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名称还在沿用威式拼法被拼作Peking University 和Tsinghua University.
比如用威氏拼音拼出的北京二字读作peking和广东话“北京”很像。另外一个著名的笑话就是常凯申的故事。用威氏拼音拼写“蒋介石”三个字读出来是“Chiang Kai Shek”,西方人在文章里提到蒋介石的时候都用这种拼法。但是中国人读起来完全不知道这是指蒋委员长,有人把它音译回来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叫“常凯申”的人。这说明威氏拼法在中国人看来真的就是装在箱子里的未知数,不知道是个什么鬼。汉语拼音方案终究还是要中国人自己来设计。
民国以后,很多著名学者不约而同地开始研究制定汉语拼音方案,鲁迅、郭沫若、林语堂都曾经做出过自己的方案,有很多人为此付出毕生努力。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彻底,甚至做出了世界级的贡献。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为此发明了音调的测定和标注方式,这就是现在汉语拼音字母上标注四声的符号。他的这套方法已经成为国际语言学的界通用方法,可以用来标注包括汉语在内的所有声调语言。
民国时期的汉语拼音方案层出不穷,有用拉丁字母的,又用俄文字母的,也有用汉字偏旁部首的。但始终没有一种取得优势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政府在征集了几百种方案后经过论证最终选定了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已经使用了六十年,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和以往方案相比,这套方案有重大进步,并且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套方案的特点是使用拉丁字母,辅以赵元任先生发明的声调符号。为什么最终定型的是这样一套方案?这就要看使用拼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当时制定拼音方案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为了方便对外交流,让外国人也能拼写中文。另一个是为了对内普及普通话和扫盲。
为了让外国人能拼写,那些用汉字偏旁做字母的方案就首先被排除了。那么用哪种西方字母比较合适呢?拉丁文是欧洲各文字的祖先,相当于欧洲人共同的古文,另外欧洲人在创造新的科学词汇时都使用拉丁文,比如生物学、医学和新发现的物质元素都用拉丁文命名。因此拉丁字母就成了不二之选。
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下,以前的威氏拼音看起来也是用拉丁字母,其实不然,威氏使用的是英文字母。这两种字母形式上一模一样,但是读法是不同的。比如英文读ABCD,拉丁文读作ABCD,汉语拼音读作ABCD。很明显汉语拼音用的是拉丁读法。英文虽然是目前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西方文字,但是不用英文字母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西方人并非只有说英语的人,拉丁语族的人数也很多。另外,虽然现在英语国家文化比较强势,但是欧洲从来都是风水轮流转的,再过一两百年谁知道会是什么样?所以用欧洲人都能明白的拉丁字母还是一个最稳妥的选择。
至于对内普及普通话和扫盲的功能,使用汉语拼音注音比古代的训诂方法要简单易用得多。首先是容易学,聪明的学生几天就能完全掌握拼音的用法。这样一来,普及普通话就变得非常容易:一个说方言的学生如果想知道一个字在普通话里的正确读音,只要他学过汉语拼音,用字典一查就马上能读出来。
到了九十年代以后,电脑的普及让汉语拼音又有了一个新功能,就是文字输入。当时很多人发明了各种电脑输入法,有不少是以字形为基础的输入法,但最终胜出的还是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输入法。现在汉语拼音输入法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书写方式。我本人现在就很少用笔写字,写字都是用拼音在电脑上打字。汉语拼音方案和电脑、手机已经使中文间接实现了拼音化。
说了这么多汉语拼音方案的优点,那么这个方案是完美的吗?其实也不尽然。下面就说说我自己发现的一点小瑕疵。首先,汉语有多少个字母?你可能会脱口而出:26个。这也对也不对。在汉语拼音方案里字母V是不用的,但为了和拉丁字母保持一致还是给列了进去。在这26个字母之外又增加了一个字母ü,就是u上面加两点。这应该是一个出自德语的字母。在电脑键盘上没有ü,于是ü就被人为定义在V字上。其实问题就出在这两个字母上。
先说字母V。实际语言里真的没有V这个音吗?汪(星人)、(老)王、(上)网、(盼)望;(台)湾、丸(子)、晚(上)、万(岁)这些字明明都发V音。现在连央视播音员都这么读,但是用拼音拼写的时候都要用W。现在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人读Wang或者Wan。这很可能是因为在1958年制定方案的时候受到当时南京官话的影响。
下面我随便编了一段话,里面所有带W的地方全部按照W来读,而不是用现在大家习惯的V来读,你听听会是个什么感觉:汪老师来过了,他说不要让小王出去玩了,外面很危险的,还是在屋里学外语比较稳妥。这段话你听到后会想起什么?这明显是台湾国语嘛!喔,不对,应该是台湾。
(侯宝林相声)
再说字母ü。这个字母有个特殊的拼写规则,就是“jqxy见ü去点还念ü”。这个规则大家在小学都背过。我觉得这个规则有点画蛇添足。制定这个规则很可能是为了减少ü的出现次数,表尽量少用拉丁字母以外的其他字母。只有在和n或l拼在一起的时候才用带点的ü。比如女、铝这些比较少的字。这个规则对中国人影响不大,但是对外国人而言就会造成比较大的困扰,他们会把没有点的ü当作u来读。比如巨大的巨字,他们会读作ju。最搞笑的就是于这个音,y和u拼在一起他们就彻底不知道该怎么读了。
说起这个字母,我还有一个亲历的趣事。话说有一次我们公司门口来了个印度人。他的咖喱英语让前台小姑娘某不着头脑。这时候我正好从前台路过,被叫过去帮忙。我问那位老哥:你找哪位?他对我说:Who are you。于是我告诉他我的名字。他很高兴地和我握了手。再问他找谁,他还是说Who are you。我耐着性子又告诉他我的职务。他说很高兴认识你。再问他找谁,他还是那句who are you。我生气了,转身要走。被那老哥一把拉住,他说他要找的人就叫who are you。在场围观的几个人都懵了,我们这里没有人叫这么个奇怪的名字啊!再问是哪个部门的。他说了以后,大家就一起琢磨。幸亏那个部门人比较少,有个同事恍然大悟说:他要找的人是于华。我们大家也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这位于华同学肯定是在写邮件的时候为了方便外国人理解把自己的姓名反过来写成华于,就是Hua Yu。而这位印度老哥看到y和u放在一起,不知道该怎么读,当作u来读。再加上他的印度口音,huayu就怎么听都像是在问Whoare you。这个笑话让我们各位同事包括小于同学本人都乐了好几天。如果于字的拼音里用带点的ü就很可能不会出现这个误解了。
虽然汉语拼音方案有这些小瑕疵,但是瑕不掩瑜。这套方案经过了长期大量实践,还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方案。
关于语言和文字的趣事就先聊这么多。如果您对这类话题觉得意犹未尽,那么在最后给各位推荐一本书和一个音频节目。推荐完全处于自愿,没有任何商业动机。
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叫《南腔北调》副标题是: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作者是郑子宁,由中国华侨出版社于2019年2月出版。Kindle电子书里也有它的电子版。这本书里讲了很多关于汉语方言和语音的演变历史。比我讲的要有学问得多。书里有些内容和我讲的有一定重合。声明一下,这纯属英雄所见略同。
另外,在喜马拉雅平台上还有一个音频节目叫《天书广播》https://www.ximalaya.com/zhubo/24552243/。是一位叫张湛的年轻语言学博士做的博客节目。他在每期节目里都会邀请一位语言专家介绍各种语言的特色。节目更新的比较慢,但是很有意思。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听听。另外,需要介绍一句的是,这位张博士非常年轻,曾经是北京八中天才班的毕业生。和他的节目相比,我这个节目基本上就是个玩笑。
如果以后有时间,我可能还会更新一两集关于翻译的趣事。再次感谢您的收听!
http://t.cn/A67Dlm2O
出新节目了么
猫说世界 回复 @喬棟: 准备中
没有啊!搜索 天书广播 只出来了这一条内容
猫说世界 回复 @_猫头鹰9: 找到了就好
终于等到你了 还有其它节目吗?
猫说世界 回复 @西求奇: 这集内容里有个口误,更正一下。最近打算做点新节目,正在准备中
https://www.ximalaya.com/zhubo/24552243
谢谢。
老师很幽默,很喜欢老师的讲座
没有找到天书
猫说世界 回复 @宝贝小猪兔: 天书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