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语无声 | 为文艺青年平反

夏语无声 | 为文艺青年平反

00:00
10:46

作者|周宇

添加微信公众号:【夏语无声】,收听更多节目。




“文青”,文艺青年,在这个时代仿佛已经变成令人尴尬的词语。如果某人被贴上这一标签,那已经不是一种褒扬,即使议论者尚心存善意,却仍然会在言辞间散发出淡淡嘲弄的气息。那么,作为合理的现存,我们应该有必要在此阐明某种立场,或者探讨可能的真相。


就目前通俗的意义而言,所谓文艺,基本等同于久被诟病的小资生活,小资情调。譬如,钟爱沉迷于浪漫的氛围,甚或刻意营造一个并不存在的梦幻场景,然后让自己持久地坠入感伤的情绪。在这一过程中,舒缓曼妙的音乐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当然还需要一本打开或者合上的好书。时间不限。地点,可以是家中的书房,窗前的摇椅,也可以是安静的咖啡馆,喧嚣中可享孤独的小酒馆。倘若这一切都没有,那么,去大自然中,找一片林中空地,听小溪流水的声音,看各种野花静静盛开的姿态。等到残阳如血,风卷晚云,又是一番不尽感慨。


以上叙述所呈现的,其实是一种个人自我抉择的生活方式。它可能会被斥之为无病呻吟,或是传统文人的伤春悲秋,吟风弄月。但在“文艺青年”看来,那些斥责者却是一群极度无趣的庸人。庸人只是活着,却不懂生活。庸人每天按部就班地醒来,吃饭,睡觉,循规蹈矩如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为了预设的程序,为了僵化的制度,盲目运转。他们若能真正主动勤勉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倒也值得尊敬,但庸人往往是放牧者鞭子下最无知的牛马,他们只会臣服于权势,暴力,和眼前一点少得可怜的虚名利诱。他们不会坚守自己的立场,因为他们没有立场。


退一步而言,暂且撇开意识形态的冲突,撇开二元对立的政治学范畴的抗争(这也本非美学意义中“文艺”所擅长的领域),如果我们仅仅讨论某种可行的生活方式,我认为,“文艺青年”不失为一种动人的选项。

在学院的课堂上,我曾经试图为音乐专业的学生解答一个古老的悬而未决的命题。“学音乐有什么用?”就个人的理解和些许领悟,我的答案从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现实而功利的出发点。学习音乐可以让你掌握一门技艺,如同木工和泥瓦匠赖以谋生的手段。它至少可以帮你解决温饱,当然不止温饱,你会有一份表面上受人尊敬的工作。如果你的技艺足够纯熟,它还可以为你带来体面的生活。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音乐区别于人类文明诸多成就的一点,它可以给你提供一段审美的生涯。具体来说,音乐持续打磨我们的神经,使之愈加敏感,然后极大丰富我们贫乏单调的日常生活。你可以在旁人难以感知的平凡事物中窥探到美,一花一世界,一叶知季节,无论清晨小草上的第一滴露珠,或是夜晚天空中遍布的繁星,只要你用心体察,都可叹服于造物的神妙绝奇。

在科技文明如一头巨兽大行其道的当下,美好的音乐,和一切美的艺术使我们免于沦入纯粹物质的世界。试想,假如我们的生活只剩下高楼大厦,电脑手机,每一片乡村和田野都变成灯火通明的城市,每个人都为了钱财疲于奔命,甚至连艺术品都只是拍卖行里富人频频转手的游戏,音乐也不过是超市和快餐店里廉价的背景。你觉得这样的生活有趣吗?


第三,类似于布道者神圣的使命。学习并精通了音乐,你可以践行一种典范的生活方式,同时将其传播于你的周边群体,包括你的亲人,朋友,熟识或陌生的邻居。尤其,若是日后你从事了一份教师的职业,你更有机会了!让孩子们从小感知音乐的奇妙,音乐的力量,音乐的巅峰之美,从而孕育出古典精神的人文情怀。而且,这条道路可能通往至善,通往人类大同的和谐世界。这样的一种前景,你们是否有所动心?


最后,我愿意在音乐和书籍中,在阅读和写作中继续“文艺”,直到我生命的尽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9240751

    加油加油加油

  • 听友56813386

    不错 ,互粉哦

  • 听友57090197

    希望这样的内容以后要经常有

  • 听友57103846

    为什么这么久才更新一次?

  • 14_pjgyw

    第一次偶尔听到 喜欢

  • 听友57095180

    好爱这一期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