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三位唐代才子的命运殊途 | 咏蝉三绝(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

第四集:三位唐代才子的命运殊途 | 咏蝉三绝(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

00:00
20:25

第三集:三位唐代才子的命运殊途 |咏蝉三绝(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


在唐诗中,有三首著名的“咏蝉诗”,被称为“咏蝉三绝”,分别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和李商隐的《蝉》。这三首咏蝉诗各有千秋,一直为后世所称道,是咏物诗中杰出的代表。蝉这种昆虫,在古代被认为具有栖高饮露的习性,而在高天之上餐风饮露,或者说餐霞饮露,是仙人和仙界诸般仙物的特征,因此蝉就被古人引申为高洁品行的象征。这三首诗都是诗人以蝉的高洁傲世特性来托物言志,然而虽同为各自时代世所罕有、万中无一的超级大才子,可是命运之手却把他们推向了截然不同的三个方向,成就了这三首风格迥异、却都流芳千古的咏蝉名篇。


我们先来看看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本是陈隋遗臣,因为耿介忠直,兼之文望甚高而被秦王李世民招致麾下,一生荣宠备至。写这首《蝉》的时候虞世南已经年近古稀,那个时候的唐太宗刚刚当政,著名的贞观之治正处于萌芽时期,李世民对虞世南的这首《蝉》推崇有加,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李唐王朝的最高执政团队所崇尚的价值观和执政理念,而这应该就是造就后来贞观盛世的基本条件和主要原因之一吧。


我们先来看首联: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这一联直译过来的意思是:蝉垂下它的触须,以树叶间清澈的露水为食;蝉所发出的鸣叫声,穿过萧疏的梧桐树传了出来。请注意,这是一联对仗句,緌对响,名词对名词,一个是蝉的触须,一个是蝉所发出的鸣叫声;垂对流,动词对动词;露对桐,名词对名词;清露对疏桐,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饮对出,都是动词。再次强调一下,对仗是格律诗中非常优美的一种修辞手法,上下两句有若庄严整齐的公府仪仗,两两相对。我们当代人在欣赏格律诗的时候,不但要去欣赏它的意境之美,同时更要去欣赏押韵所带来的音律之美,平仄所带来的节奏之美和对仗所带来的形制之美。


我们再来看尾联: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先说这一联的表面意思:蝉栖身高处,所以声音自然传得很远,而并非依靠秋风的力量。


格律诗的意境之美,其中双关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我们来看这首诗,表面上四句诗都在说蝉,可是只要你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其实每一句里,品性清高的诗人都在以蝉自喻。


双关语境下,这首诗可以这样翻译:我低头把上朝时所佩戴冠冕的系带系上,我的品行也和以清露为食的蝉儿一样高洁,我清明的官声也因此远为传播。我的施政意见通常都会被皇帝所重视并在朝野均得到较好的执行效果,这难道仅仅是因为我的官位很高的缘故吗?多年以来我一直特别注重个人道德操守的修养和提高,我想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吧。


虞世南是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不但博学多才、而且品行方正高洁,常与唐太宗讨论历代政治得失,唐太宗因此夸他: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然而就算是这样,虞世南却一直低调的谨言慎行,从不以鲲鹏自居,而以小小的蝉来比喻自己,其胸中格局,可见一斑。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低调是最大的架子,虞世南的这首《蝉》,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唐代部级高官得意人生的写照。


我们再来看一下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六岁的时候就以一首《咏鹅》,就是那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而名动一时。这首《咏蝉》是他六十岁的时候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则天,遭诬陷下狱之后的一首诗作,也是唐诗中的名篇。


我们来看一下。


首联一上来就是一联对仗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对南,方位词对方位词;西陆对南冠,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而且用到了两个典故,西陆是指秋天,南冠是指不失气节的楚国囚徒钟仪;蝉声唱对客思深,都是工整对仗。这一联翻译过来就是:秋天已经来了,但蝉还在不知疲倦的鸣叫着,就像我不识时务的为国家堪忧的命运而仗义执言,却又得不到当权者的积极回应。今天我像楚囚钟仪一样,在狱中凝思着我未来的命运。律诗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但这首诗连首联也采取了对仗,由此可见作者深厚的功力。


接着看颔联: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这也是一联工整的对仗句:玄是黑色,玄对白,颜色对颜色;玄鬓语带双关,一方面是指蝉透明带黑色的翅膀,另一方面也指诗人黑色的鬓发,玄鬓对白头,黑色的鬓发变成了斑鬓白头,玄鬓影对白头吟;不堪对来对,两个都是虚词。这一联的意思是:想当年我年纪轻轻意气风发,多年以来我也一直忠心为国,可是到老来却遭人诬陷下狱,居然一下子就幡然白头。


再来看颈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一联是名句。先来看对仗:重对多,形容词对形容词;露重对风多,两个都是主谓结构;飞对响,动词对动词;难对易,是反义词;进对沉,两个动词,一个往前,一个向下。这一联表面上也是在描述秋天的蝉,秋霜露重,导致蝉越来越飞不起来了,而秋风的力量也使蝉的叫声渐嘶渐弱。在这里作者跳脱常规,用“多”来形容风力,用“沉”来描述声响,似乎不合常理,却又令人觉得是那么的贴切,这异峰突出,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而正是因为这貌似无理的修辞方式,使得这一联的双关寓意来得是那么的含蓄而悲愤:政治气候肃杀,朝廷给不了如我这般卑微忠臣以晋身之路;奸臣权贵当道,朝廷也听不进像我这样执着倔强的逆耳忠言。


在这冤屈难申的情绪中,作者在尾联发出了一声浩叹: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没有人相信我为国尽忠的高洁品行,又有谁能够明了我此刻的真心呢?


骆宾王出狱后,在六十五岁高龄竟然选择了跟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绩的孙子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兵败后被杀,还有一种说法是兵败后不知所踪。这位初唐时期的大才子最后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真是令人扼腕唏嘘,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


我们再来看看李商隐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是唐朝最悲催的诗人之一,其才华横溢到可与李杜比肩,然而其一生都被动的沦陷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中不能自拔,除了曾两度进到秘书省担任小官,其余绝大部分的时间一直都在幕僚的位置上,才不得用,志不能伸,郁郁寡欢,一生蹭蹬,46岁就英年早逝。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先来看首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啊,你在那高高的树上餐风饮露,想来是很难吃得饱吧。可你明知道是徒劳无功,却偏偏要一无休止的苦苦鸣叫,你这般执着又是为了什么呢?李商隐少年时期曾经得到当朝大文豪令狐楚倾囊相授骈俪文的创作技巧,这对他后来的律诗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成年后的李义山诗风高妙隐僻,把双关这种高级战术玩得那叫一个出神入化。看看这一联便是例证,本以为他在写蝉,其实更在写他自己:我因为志向高洁,不肯趋炎附势,却落得落魄如此,命途多舛,有志难申。看到蝉儿你在树上餐风饮露,我就像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啊。


接着看颔联,这是为历代名家所推崇备至的“追魂之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到了五更,已是凌晨时分,你的叫声都已经嘶哑到断断续续,难以为继,可是那些你赖以栖身的大树啊,却冷漠无情的呆在一边,只顾着自己的枝叶是否营养充足,是否葱翠碧绿。其隐在背后的双关之意是:我的才华难道没有充分的展现吗?我的努力你们难道没有看见吗?可有权有势的你们为何竟然如此自私,只顾着自己的飞黄腾达?说好的荣辱与共呢?说好的提携后进呢?然而人情冷漠,世事无常,我除了接受这残酷的现实以外,还能做什么呢?请注意,这一联除了双关巧妙、寓意深远,在形式上也是一联优美的对仗句:五对一,数字对数字,更对树,名词对名词;疏对碧,形容词对形容词;欲断对无情,疏欲断对碧无情,两个都是述补结构的短语。追魂之笔,真是名不虚传啊!


再来看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这一联字面上的意思是:我官卑禄薄,四处漂泊,家里的田园早已一片荒芜。这里用到两个典故,“梗犹泛”指的是《战国策》里的一则故事,桃梗做的人偶讥笑泥做的人偶:“你不过是用泥土做成的,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泥人反唇相讥道:“我本来就是用河西岸的土做出来的,洪水来了,我不过还是被冲回西岸去做泥罢了。而你呢,你本是桃梗做成的人形,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故园芜已平”则是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本来做官不如意,还可以像陶渊明一样挂冠而去,归隐田园,可李商隐的故园却早已荒芜,连辞官归隐都已不可得,真是进亦难,退亦难啊。


最后尾联作者回到这首诗的主题上来,唏嘘感叹之余,他不禁对蝉说到“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意思是:多谢你给我警示,我和我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而高洁。这里的“君”是指蝉。“警”是警醒、告诫,那蝉在警醒、告诫诗人什么呢?是告诫诗人及早回头,早归故园,还是警醒诗人在这浊世之中保持高洁的操守,不要随波逐流?诗在这里戛然而止,只留下余味无限、蕴藉绵长。所谓句绝而意不绝,余音绕梁,是为此也。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十分欣赏李商隐的这首《蝉》,他称赞这首诗是“咏物最上乘”。


好了,今天的咏蝉三绝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不得不说这三首诗真是各擅胜场、各有千秋。有人说,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诚哉斯言,愿与诸位诗友共勉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27359975

    讲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