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海上花 第二回

精讲海上花 第二回

00:00
24:04

第二回 小伙子装烟空一笑 清倌人吃酒枉相讥

菜壳子是当时的一种席面,只有果盘、热炒和点心,没有大菜。


围签就是果碟,有水果和果脯,可能因为用签子戳着吃,所以叫做围签。


自来火就是煤气灯。1865年上海煤气厂开始供气,最先用于城市照明。因为煤气是从埋在地下的管道里引出来点燃的,人们俗称自来火或地火。煤气的价格很贵,在当时点煤气灯是上流社会的标志。


叫局就是吃酒叫妓女来作陪,这种吃花酒的酒席,席上的人都得叫局,一个客人至少叫一个局,妓女出局至少带着一个娘姨或者大姐跟局。

妓女出局一般是坐在客人的侧后方,只喝酒不吃饭,客人划拳输了,妓女有义务替客人喝酒。酒席上先喝酒后吃饭,出局一般待到客人喝完酒,就离开了。


倌人分清倌人和红倌人,清倌人多是年纪还小不曾留宿客人的,清倌人到了年纪第一次留客人过夜,就叫开宝,也叫梳拢。清倌人开宝之后就成了红倌人。妓院里清倌人开宝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因此妓院上下为此事费尽心机,里头各种诡诈猫腻,具体的围绕陆秀宝开宝这件事后面都会写到。


花烟间是低等妓院的一种,名义上是专有年轻女子做鸦片烟泡装烟伺候着抽鸦片的烟馆,可实际上伺候烧烟的女人都是可以伴宿的花娘,因此叫做花烟间。


为什么抽鸦片要躺着抽呢?我们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两张图。第一张图里,左边的男人拿着鸦片烟枪,躺着抽鸦片,右边的女人手里拿着的是水烟筒,抽水烟站着坐着都可以抽,抽鸦片却都是躺着。



抽鸦片的原理是烟膏受热软化,冒泡发烟,这个烟可供吸食。因此抽鸦片的人需要手持烟枪,把装着烟膏的枪斗凑近烟灯,第二张图上面能比较清楚看出来这个抽鸦片的男人把烟斗凑近烟灯,让烟膏受热。要维持这种姿势,躺着比较轻松,加之抽鸦片过瘾本来就是为了追求安逸享受,躺着显然更安逸。


鸦片烟膏软化后容易把气孔堵住,就是这里说的斗门噎住,这时候就需要用烟签子去捅开。


海上花列传写了将近四十个妓女,为何作者只描写了这几个人的相貌呢?应该不是写到后面就忘了,而是作者刻意的安排。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原因。前面两回的故事,是跟着赵朴斋展开的,陆秀林陆秀宝王阿二,都是赵朴斋眼睛里看到的人,因此写她们也是写赵朴斋眼睛里看出去的样子,赵朴斋年少轻薄,看女人看的是什么?是长相。所以要写容貌。后面故事随着洪善卿罗子富王莲生等人推进了,这些人年长持重,社会阅历丰富得多,看女人的眼光自然跟赵朴斋不同,不是说完全不看长相了,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妓女在社交场合的价值,对自己的帮助。反正能干这一行的相貌不会太上不得台面,相比之下,最重要的反倒是别的软实力了。因此作者也就不再描写妓女的容貌。


第二个原因呢,妓院档次不同,提供的主要服务和针对的客户群体也就不同。低等妓院,野鸡花烟间之类,主要解决的是男人的生理需求,针对的客户主要是社会地位偏低的人群。而长三堂子打造的是类似良家的家庭模式,提供的服务主要是社交辅助、家庭氛围,极少数的还有爱情,他们的客人自然也不会是连生理需求都解决不了的人了,都是有家有业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幺二堂子则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对于低等妓院的妓女来说,长相是主要资本,是竞争力,幺二妓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但对于长三妓女来说,皮相反倒不是最重要的了,性情、口齿、才艺、人脉,这些更加重要。因此对于花烟间和幺二妓女会描写长相,对于长三妓女则略过容貌不提。


当时上海老城厢正处在垃圾围城的困境,而租界的垃圾却有工部局的有效管理,规定居民每天晚上将垃圾倒在路旁,第二天清早有垃圾车来清运,白天则不能随意倾倒垃圾。


下图里大框框住的,宝善街以北一片都是长三书寓的地界,尚仁里就在其中。



这一回的回目,小伙子装烟空一笑,清倌人吃酒枉相讥,空和枉这两个字,是在嘲讽赵朴斋白忙活,赵朴斋去王阿二的花烟间抽鸦片,又答应陆秀宝摆酒的要求,却都没能得偿所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335821cdj

    真是精讲,很到位,来回听。谢谢主播,辛苦了

  • 梨花烟雨99

    这是听书以来最可心的一次播讲。感谢主播!么么哒

    拾叶讲书 回复 @梨花烟雨99: 谢谢鼓励,会继续加油的!愿听得愉快!

  • circle燕子

    我的天,这么好的解说必须支持?

  • 吴侯

    这是不知道第几次重复听了

  • 笑笑_8i3

    讲解的很详细,对读懂此书很有帮助

  • lola靖

    如果拿书来看可能看不下去 听主播读书讲解 真的很有趣 感谢主播的用心

    拾叶讲书 回复 @lola靖: 谢谢鼓励!愿你听得开心

  • 听友194949076

    多谢高论,了解了好多看书时注意不到得细节

    拾叶讲书 回复 @听友194949076: 谢谢支持!愿你听得开心

  • 陶庵客

    听姝一席话,多读一遍书

  • 译只鱼

    菜壳子——旧时上海餐馆里,客人不具体点菜,只是笼统地说要几个荤菜、几个素菜、几个冷菜,由堂倌具体搭配。这是华夏出版社版《海上花列传》的注释,比较起来还是你的注解更合理。

  • 梧桐_bez

    好柔美的声音 一声入耳 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