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课时-上枢密韩太尉书-名师解析

第55课时-上枢密韩太尉书-名师解析

00:00
13:18

【小鹿听课】历史政治生物地理英语语文课程全部更新完成啦,还有最新上线的语文课内古诗文高中历史 及重磅推出的英语课文精讲(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更有免费专辑:作文文化常识 等你来听!专业有声教育服务,助力孩子轻松高效学习!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喜马拉雅小鹿听课,快来跟小鹿一起学习吧!!(点击历史政治生物地理英语语文课外古诗文即可进入收听)

添加小鹿助手领取配套的课程资料VXzaoxuexinmei007


上枢密韩太尉书:19岁的苏辙如何求见国防部长

〔宋〕苏辙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他们两兄弟是同一年即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考上进士。那一年苏轼21岁,苏辙19岁。可以算得上是少年得志。那一年的科举考试,后来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一帮天才学霸约好了似的,全凑到了一起。唐宋八大家到了四个,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结果老子没考上,儿子全考上了。相比苏轼、苏辙两兄弟,曾巩就没那么顺利,他二十岁就出名了,呼声很高,却屡试不中,一直熬到38岁,才终于考上了。这一年考上的进士里,还有几个大学问家:创立“关学”的张载、创立“洛学”的程颢,加上前面创立“蜀学”的苏家三父子,北宋一朝的学问差不多让这一届的考生创立完了。

少年才俊苏辙,考上进士后,等着朝廷给他安排工作。趁着这段大好时光,他在京城里四处游玩,拜访长辈,结交朋友,学习怎么做官。他给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韩大人的赏识提拔。这一类的信,被称为干(gàn)谒(yè)信。既然有求于人,不自觉地矮人一等,往往容易自轻自贱,阿谀奉承。而苏辙之所以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就是能把一封这样的信写得坦荡自然,丝毫没有卑贱气息。他表达的信息是:我求见您,只是为了认识您,领略您的风采,而不是为了谋求实际的利益。这样一来,既表达了对韩琦的仰慕之情,又表现了自己广阔的胸襟和高超的见识。

换了我是韩琦,身在高位,当然也希望见到聪明有才干的年轻人。他们是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

再来简单介绍一下韩琦,韩琦二十岁考上进士,全国第二名。《宋史•韩琦传》上记载,殿试完宣布成绩,念到韩琦名字的时候,顿时天现异象,天空中太阳下方,突然出现了五彩祥云,久久不散,让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韩琦虽然是进士出身,后来却立下赫赫军功。他在陕西、甘肃一带,带兵与西夏长期作战,取得胜利,使西夏国王元昊向北宋俯首称臣。嘉佑元年,韩琦累军功升任枢密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他的名声很好,是天下青年人的偶像。

我们来读一读苏辙写给他偶像的信吧。

文章精讲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尉,汉代官名,主掌一国军事。韩琦当时的官职是枢密使,相当于汉代的太尉。执事,左右办事的人,相当于秘书。苏辙写信给韩琦,不能直呼其名或者其官名,称呼上得有讲究。苏辙写“太尉执事”,意思是说韩太尉的秘书您好,请您代为转达这封信。这样既客气,又有分寸。

苏辙说,我平生喜欢写文章,对写作做过深入思考。得出一个结论:文章是作者气质的显现。然而文章不是通过学习就可以写好的,一个人的气质却是可以通过修养得来。孟子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读他的文章,开阔厚重,恢弘博大,有一股充沛的力量,充满了整个天地宇宙,孟子的气就有那么大。称,相称。意思是孟子的气与天地相称。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xiàn)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太史公,是指司马迁,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名。他们家从周朝开始,就世世代代为朝廷当太史官。司马迁的足迹遍及全国的山川河流,在燕赵之地,与英雄豪杰交往,所以他的文章豪放,不受拘束,气魄有异于常人。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太史公自序》里面说:“我十岁能够读诵古文,二十岁出去游览,到长江、淮河流域,每到一处,就去考察古代的遗址。后来去了湘江、沅江流域;北边去了齐国鲁国的旧地,考察孔孟遗风,到过江苏的彭城(今天的徐州)、河南的大梁(今天的开封),又广泛考察楚地。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接受使命到过四川和云南。”

司马迁可以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旅游达人了。

苏辙说,孟子和司马迁,他们什么时候拿起笔学过怎么写文章呢?他们的意气充沛于心中,焕发于容貌,在他们的言语和文章之间自然呈现,而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他们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写作的技巧。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我苏辙自生下来已经19岁了。在家乡的时候所交往的人,不过是邻居和乡亲。所见到的,不过周围几百里的小地方。没有高山和原野,让我来攀登游览,来增广我的见闻。诸子百家的书,虽然都读过,但那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痕迹,不足以激发我的志气。害怕自己就这样埋没在乡村,于是我毅然离开家乡,去游览天下神奇的事物、壮阔的景象,才能知道天地的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我去了秦、汉的故都长安,尽意游览了高高的终南山、嵩山、华山,往北望见奔流的黄河。大自然的崇高壮阔,让我心下发出感慨,遥想古代的英雄豪杰,他们是如何建功立业。等我到了京城汴梁,仰望壮丽的皇宫,观览京城的仓库、城墙、园林,无不堂皇壮观,然后我才知道,我们的国家如此强大而美好。等我见到翰林学士欧阳修先生,听他雄辩的口才,看他俊秀奇伟的容貌,和他的学生、朋友们交往,然后我才知道,全天下的文学人才都聚集在这里了。

这一段里,有很多定语后置的倒装句,“终南、嵩、华之高”、“黄河之奔流”、“天子宫阙之壮”、“议论之宏辩”、“容貌之秀伟”,翻译的时候,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shào)公,出则方叔、召(shào)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

太尉的才干谋略天下第一,国家安全依靠您而没有忧患,边境外的蛮夷因为害怕您而不敢侵犯。您在朝廷为官,就如同周公、召公;领兵出征,就像方叔、召虎。可惜我还没有见到。

周公、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辅佐周武王,打败商纣王。他们的后代,也被封为周公和召公。

方叔和召虎是周宣王时期的名将,他们立下赫赫战功,是周朝中兴的功臣。《诗经》里面有分别有赞颂他们功劳的诗篇。

“未之见”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即“未见之”。

苏辙花了很长的篇幅来讨论写作,他首先提出论点:文章是作者气质的外现,写文章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写好,但人的气质可以通过修养来获得。然后以孟子的话“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作为论据。再以司马迁为例:司马迁通过游历,成就了写作才能。再然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自己通过游览高山大川、城市园林,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志气,结交师友,相互砥砺。最后引出目的,我苏辙后生小子,想拜见枢密韩大人,向您请教学习。这个铺垫是很成功的,语言上很有艺术,委婉,但不扭捏,文章有气势,理论有深度。韩琦读了这篇文章,也一定会为苏辙的巧妙措辞而心生欢喜。    

 

互动写作

    作者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字词卡片

1. 致:招引、引来,引申为取得。养而致:通过修养而得到。

2. 汩没,埋没。

3. 恣,放纵,无拘束。

4. 慨然,感慨的样子。

 

模拟考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辙生好为文 (           ) ②称其气之小大 (           )

③浩然之气 (            )  ④故其文疏荡 (            )

2.翻译句子“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2分)

 

3.文中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 从孟子和司马迁的事迹中概括出“养气”的两种途径。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参考答案

1.①喜好 ②相当,配合 ③正大刚直之气 ④疏朗宕荡

2.难道(他们)曾经拿起笔来故意学做这样的文章吗?

3.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4.(1) 孟子通过后天的内在修养养胸中之气;(2) 司马迁通过后天的外在阅历养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