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文学的命运交响曲

爱尔兰文学的命运交响曲

00:00
10:31

大家好,我是许诺。

 

从这期节目开始,我们就正式入题了。第一期节目,我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爱尔兰文学的发展历程,以便在之后的节目里大家能更好的理解相关的作家及他们的作品。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爱尔兰这个国家,他是一个西欧的议会共和制国家,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是北美通向欧洲的通道。爱尔兰自然环境保持得相当好,素有翡翠岛国之称,全国绿树成荫,河流纵横。

 

爱尔兰人属于凯尔特人1169年开始遭到英格兰入侵,1541年起英王成为爱尔兰国王,1916年都柏林爆发了反抗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复活节起义,1921126日,双方签订《英爱条约》,英国被迫允许当时的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爱尔兰自由邦,但北部6郡仍属英国,成为现在的北爱尔兰,1937年爱尔兰宣布成立共和国并独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19481221日脱离英联邦,并通过宪法成为永久中立国,19494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也就是说,到今年他也是70岁了。 

 

爱尔兰人口有480多万,人均GDP2018年达到了77450美元,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因经济发达赢得了欧洲小虎的美誉。

 

对于文学的文学发展轨迹来讲,其历史的深度更广。

 

说之前,我先来说一个小故事。

 

1937年的时候,一个名叫弗兰奥布莱恩的爱尔兰作家拿着删减后的手稿到了出版社,题目为《双鸟泳河》,已经搁置了两年了。出版社对这本小说并没有什么兴趣,认为它天马行空,毫无意义,最后在当时的文学评论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建议下才得以出版。

 

与此同时,另一位爱尔兰老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正在创作一部叫做《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书,这个时候乔伊斯的视力已经非常糟糕,为了治疗青光眼、近视、白内障,他先后动了11次手术,左眼水晶体被彻底切除,书的最后部分只能通过另一位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听写来完成。在他双目完全失明之前,乔伊斯读到了这本《双鸟泳河》,这也成为他读过的最后一本小说;作为曾被出版社多次拒稿并且焚书的作者,乔伊斯感到这个年轻作家的命运和自己有点相像,他读完小说,十分赞赏,认为这个人注定是了不起的作家。

 

然而,天公不作美。尽管有格雷厄姆格林、乔伊斯等大师推崇,《双鸟泳河》依然无法吸引爱尔兰读者。又赶上战争爆发,德国的闪电战把出版社的书库炸了个一干二净,最后这本书的销量停止在244本。

 

穷困潦倒的奥布莱恩只能一边在报纸上写写讽刺专栏,一边花钱酗酒,几年后拿出了第二部小说《第三个警察》,结果境遇更差,直接被出版社拒绝,无法出版。理由是他本该写得平实一点,别再那么天马行空,可他倒好,反而还变本加厉

 

从此,奥布莱恩生前的身份就定格在报纸的专栏作家,写写讽刺评论,补贴家用的同时还颇受欢迎。直到1966年的愚人节,突发心脏病的奥布莱恩在家中死去。而此时,乔伊斯遭禁的另一本著作《尤利西斯》早已经在法庭判决上大获全胜,成为文学经典。

 

就像玩笑似的,在奥布莱恩死后的第二年,《第三个警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出版了。尽管销量依然低迷,但众多作家都对他表示赞扬。在后来评选的百大英文小说中,那本所谓的天马行空的《双鸟泳河》也赫然在列,弗兰奥布莱恩也和乔伊斯、贝克特一同成为爱尔兰现代文学三杰。

 

进入21世纪,奥布莱恩的文学地位进一步上升,2005年,他的书在三周内便售出了一万五千余册;奥布莱恩国际学术会议也正式成立,拥有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后来,他的小说也拥有了中译本,得以与中国读者见面。

 

你看,这就是爱尔兰文学,它总是在无形中影响着现代文学的阅读与发展,有着绵延而持久的能量。

 

这种影响,主要追溯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

 

早期的爱尔兰文学,其实主要特指盖尔语文学,英语并非是爱尔兰人的本土语言,但在19世纪中叶,爱尔兰遭遇了一场大饥荒,人口大量流失,土地权争夺加剧了暴力冲突,1851年,大饥荒结束后,只剩下四分之一的人口能讲盖尔语。1867年第二次武装起义又失败,爱尔兰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斗争时期。1893年盖尔学会成立,表明对爱尔兰本土的神话、历史、风俗、语言也有了更多的研究。因此,到了19世纪末,与民族独立运动相应,爱尔兰的文学复兴运动也成为必然。

 

文艺复兴的中心人物是叶芝 。他经历了一个从公元19世纪末的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到公元20世纪的现代主义的发展,每个时期都写了好多诗,而最优秀的作品则是在他参加了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以后写的。正是这一运动,使他感到一切变了,完全变了,惊人的美已经产生。

 

他的作品,吸收了现代派的某些优点,而又去甚芜琐,更见精粹深刻。虽然思想上有神秘主义、贵族主义的成分,但依然是20世纪西方世界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人民的斗争取得了成果,爱尔兰在1921年成为自由邦。1937年又通过新宪法,宣告自身为独立、民主的主权国家。从此,这个国家的文学不但从英美文学中找到了独立性,而且大师辈出,群星璀璨,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家除了乔伊斯和贝克特,还有短篇作者奥康纳,威廉特雷弗,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希尼更像是叶芝的继承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爱尔兰性与民族思考。1952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还揭开了西方戏剧史上的新页,不只是因为他写了表现人生的荒诞的荒诞派剧本,还因为他有才能使这类没有通常的有趣情节、连对话也不多的剧本取得舞台上的成功 。

 

在中国,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引起过人们的注意。20世纪20年代,鲁迅从日文翻译了杂志《奔流》第2卷第2期的一篇有关爱尔兰文学的文章,郭沫若翻译了辛格的6个剧本,茅盾写了《近代文学的反流:爱尔兰的新文学》的论文 。中国新文学的三个巨匠都同爱尔兰文学有过因缘 。

 

然而,这片保守主义浓重的土地对他们并不友好,喧嚣的民族主义曾让大量作家选择远离都柏林,旅居美国或伦敦,他们的许多作品也在美国才得到首次认可。这让爱尔兰作家们拥有着迥异的命运,有的最终成为大师级的经典,有的却像奥布莱恩这样,沉寂无名。

 

今天的爱尔兰作家们要幸福许多,他们不必再面临那样严峻的政治形势,他们有着自己的新议题和写作风格,但爱尔兰作为一片神秘的文学土壤,依然提供着三叶草般的不竭生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洪柒柒_

    喜欢

    许不诺 回复 @洪柒柒_: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