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能够帮助别人的天赋

什么才是能够帮助别人的天赋

00:00
25:22

什么才是能够帮助别人的天赋?

原创: 慕棉 慕棉 2018-07-26



什么才是能够帮助别人的天赋?|写给想做疗愈师的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层面的健康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因而也有更多人开始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做个助人工作者,也经常有朋友问我,你觉得我是否有天赋来做疗愈师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话题。

 

我们先来明确一个概念,助人工作者无论疗愈师也好,咨询师也好,或者换了其他名字也好,帮助他人,只是一个方便性的说法,而不是真相。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做以说明。

 


首先,这不是一个身心灵老油条式的高大上说法而已,而是因为一旦我们把自己定位成了“助人工作者”,内心就很容易产生自己比对方更有力量或者更有智慧的错觉。当然有这样的错觉,本身也没关系,人生在世,大家都是普通人,都容易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强些,这是最普遍的人之常情。所以,我们说到这种错觉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很高大上,很利他很脱俗。

 

那么,说到这种错觉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恰恰是为了自己。一旦我们自认为比别人更智慧更有力量,如果不从事这个行业倒还好,但从事这个行业就可能会带来相关的职业病。比如,过度用力试图拯救案主,而看不见案主本身真实的生命状态,看不到对方的生命进程。忽略了尽职尽责和过度控制之间的区别。再比如不容易反躬自省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反而容易给予案主很多不切实际的要求,给原本健康的咨询和治疗关系带来错位的亲子关系移情——你成了操碎心的妈妈,而案主成了那个不争气的熊孩纸。这是很多人的个案里都容易出现的问题。

 

当然具体的来说,这个职业病的可能性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一旦你把自己放在了助人的位置上,问题就已经开始了。而接纳与敬畏就会越来越少,打个比方这就像是医生,我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每一位来到我面前的病患我都会全力以赴地救治。这是医德也是医术。

 

但如果我过度关注我救治的成功率是多少,那就是自我成就感大于生命本身的价值了。这是容易发现有问题的地方,但还有比较隐蔽的。

 

比如我感觉自己是无私的,我只是想尽可能地多救助病人,但是我非常难以忍受有些病人效果不如预期,每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我都觉得是病人没有按照我说的去做,比如术后没有合理饮食不肯锻炼身体等等,因而我非常生气,觉得我好不容易给你治好的,你还这么祸害,真是太不爱惜自己了。

 

或者我可能觉得明显这个问题的病灶就在那,你赶紧切了就好了,非要保守治疗,结果可能就恶化了,真是跟你们这群不懂医的人说不清楚。

 

然而事实上呢,我们可能并不了解病人他的习惯是几十年的,改变需要时间也需要过程。有可能有些病症就需要长期治疗。还有些人一下子面对切掉什么的手术是会害怕的,而这个恐惧本身就可能给他带来莫大的问题,所以他暂时保守治疗,也未尝不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这两种情况发生在心理疗愈层面的时候,要比这个生病就医的例子更明显,因为心理上你更难说,哪个问题现在必须面对不面对就不行,或者做完个案确实好了很多,他回去面对整个所处的大环境和原来大家一起建立的惯性会一点都不反弹。事实上,有些许反弹本身是正常的,也是人跟环境之间的一个调和的过程,需要继续不断强化才能带来稳固的转变。

 

因而,疗愈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样,疗愈师的工作跟很多人想的也不一样。你没有那么多的成就感可被满足,相反你要接纳的是一个在不断的反复和后退里百折不挠地前进的过程。所以幻想自己比别人更有力量更有智慧,表面看短期内可以强化我执的美好感觉,觉得自己很棒。但是长久来看只能是挫败,或者把挫败转移到案主身上,造成个案效果更受影响的结果。不说突破内在这些更高层面的问题,这对你的职业发展来说也是不利的。

 

其次,你我他我们谁都不是案主本人,不是那个人没有经历他所经历的,我们就很难用我们的经历去套他们的人生,更无法用我们的经验来衡量他们的选择,也不能用我们积累的智慧去代替对方的成长。

 

这就像父母和孩子,父母的确知道有些事情是错的,是不好的,是弯路,比如小孩互相打闹,谁跟谁好了跟谁不好了,父母一看都觉得这太幼稚了,你们就一起玩一下,有什么好计较的。可是对小孩来说不是这样,他觉得你抢了我的玩具,我要有个反应。这个是他学习的过程,可能他学习到的是我可以跟你好好说咱们一起玩,也可能学到的是我得保护我自己,那是我的我得抢回来,还可能学到的是哭,怎么办我好可怜,别人好坏啊,他抢我东西......

 

你看,你无法复制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体悟给孩子,孩子得自己去经历,他会有自己先天的倾向性,而不是一张白纸。当然这里你还是能做些什么的,那就是引导孩子以怎样的方式处理问题,孩子会更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培养和发展更多能力。这也会关乎以后他的人生态度,所以你可以引导,但他必须自己去体会各种可能的情况,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这样建立的处理事情的态度才稳定。

 

所以并不是你觉得这是一件小事有什么好纠结,对方就一定也不需要纠结的,也不是你告诉给对方他哪里有问题,他就一定会改变的。对方需要跟随你的引导,自己确实看到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自己原来的处理方式背后有哪些内在问题,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后果。然后如果改变我原来的好处是不是还在或者可以得到更多,然后才能进行到他可以开始想如何改进的问题。


改进过程里还需要继续去体会还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地方,而且他还可能觉得改进太难,之前的习惯太牢固了,因而有些退缩,需要进一步的稳定内在。这都是正常的,每个人在自己顽固的模式里,都会这样,包括我们自己。这不代表对方没有智慧或者没有力量,只是他被自己的问题蒙蔽住了暂时无法看见那属于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所以,帮助他人的过程常常也是帮助自己的,要注意的是,这不是说你跟案主都经历过一样的问题,这是很多人误解的地方。如果是这样,那每年那么多案主那么多不同的人生经历,疗愈师自己岂不是要成了问题垃圾桶吗?

 

这里说的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是看到大家虽然问题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但背后那个“无明”的本质却是一样的,那个贪嗔痴的执念却是一样的,所以每一次看到别人在自己的问题里反复纠结无论如何都不肯出来,我都会提醒我自己,这就是我自己,我也是一样的,所以,我能理解他的痛苦我能共情他的执着和痴迷,所以我不会责怪他这些问题,但理解和共情不是为了继续沉浸,而是为了跳脱出来。所以,我要真诚赤裸地直面这些无明和我执,否则我如何能够引导他人出离?



再者,很多人会把能够敏感地捕捉到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判断成为做疗愈的天赋。这个就更难说了,我曾经说过,敏感是个双刃剑,用平衡了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可是如果过度沉浸其中也可能带来非常糟糕的问题。

 

为什么呢?第一,能够敏感地捕捉他人的情绪和感受,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在没有稳定的核心自我的人身上。这样的人从小到大在成长过程里常常是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所以他们从小就练就了无意识捕捉他人情绪感受的能力,这本身是为了生存需要,并不是超能力。

 

而且这个能力伴随的另一个问题的是界限不清,很难判断自己,更多以揣测别人为自己判断的标准,这时候,这样的人自身内在就常常是混乱状态的。这本身已经是很大的需要调整的问题了,如果认为这是做疗愈师的天赋,而继续强化这点,就可能带来更多的偏差。

 


第二,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感觉到了,好像看起来是符合事实的,但是那未必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不代表这样就更适合做疗愈,疗愈也不需要我们有什么超能力才能去做的。比如有人觉得自己能预测他人的事情,却忽视了,自己常常去捕捉那些说对的,而无意识回避那些自己说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的场景。这就造成了一种认知偏差,不断强化我真的是与众不同的,来增强自己的价值感,表面看起来是好事,但是长期来看就问题一大堆了。比如不肯下功夫真的提升自己,总是浮在表面,没法深入等等。

 

另一些时候,你可能确实感觉到了,而且确实跟后来的事情走向或对方的经历是吻合的,但这也不代表就是奇怪的超能力。人本身就会无意识捕捉各种信息,然后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整理整合各种信息,做出直觉判断,广义地看,这当然也是一种灵性。但它本身并不一定是跟所谓狭义的灵性有关的,否则福尔摩斯不就都是魔法师或通灵者了吗?

 

这个问题很容易激起一些人的反感,他们会说,你感觉到的就是真的,我们感觉到的就是认知偏差,凭啥呀?这种感受我非常理解,因为我在学习修行的过程中也经历过。那时我会想凭什么你们修行的人有什么境界就是真实的,别人的感觉就有问题啊?

 

后来我明白了,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日常我也是这样对自己的。我感受到什么,也不会直接判断它为真或假,而是先抽离一个距离,去感受和体会。那么,这就没有那么多凭什么了,教导我的修行者自然也是一样的态度和想法呀。后来我也越来越了解了,真正的修行者一定会对自己同样甚至更严格,他们即使是在很深的禅定中的经验,依然要离开一个距离,反复验证体悟的。何况是我们随便冒出来的感受呢?

 

所以,不要把它当做是真,也不是说它是假的。而是本身我们还在无明里的时候,这些感受到的或经验的超自然现象无所谓真假。即便感觉到了又能怎么样呢?生活中,有这个精力去感受和揣测他人的事情和问题,还不如好好自我成长呢。疗愈里,与其费力去感受对方验证自己感受得好感受得对,还不如安下心来好好听听对方的诉说再适当询问更有效啊。

 

再多说一点,这种感受不但跟是否适合做疗愈没有关系,它本身跟灵性高低也没什么关系。就像我从小生活的整个地区长期在萨满文化氛围里,自然会创造出很多灵异的集体无意识,所以超自然事件在我们那里就更常见,因此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但现在随着身心灵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人执取这样的“灵”或“神”,那就会创造更多神灵;也有更多人执取灵或神的体验,那自然也会在自己身上创造更多此类事件。这不是说这都是人的创造的假象,不创造就不存在。而是说,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内在没有相关的执取也意识不到一些东西,这时候我们创造的是视而不见。所以,也是人的心先给了允许,然后超自然或灵异事件的发生才会进入到我们的意识范围,然后我们才看到了或者感觉到了。这是一个有趣的事情,人跟灵或神是互相创造互相依存的关系。

 

这也导致我近几年在大城市里经验到小时候一些东西的概率大大增加了,有一次我甚至不得不从场上赶下去了一个对自己非正常状态无知无觉还认为自己比其他人都灵性的人。事后跟这位朋友沟通,希望至少传递一点这种混乱状态不等于灵性的认知,可惜其依然认为自己这是灵性的表现,那也就不强求了。

 

我只能回家开玩笑说,越来越多的灵已经成功突破了萨满文化区,渗透到都市人的集体无意识了,不同的是这些都市人认为这叫灵性,我们认为这是被灵干扰会带来严重的问题,需要通过修行等方式稳定。如果说我们这种集体无意识里因世代与神灵共处的环境深知被干扰的后果,而或多或少带有的恐惧色彩,因而会很不想去沾染这种东西,这也是需要深入修行来平衡的地方。那么现代人的集体无意识里就带有了太多的无知者无畏,还有沾沾自喜用灵性经验给自己贴金从而加固我执的自以为是了。好吧,再加上对灵性经验一律打压为迷信的“视而不见”的主流认知,这三种都不怎么正常的灵性认知覆盖大部分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之下,以后的世界一定会越来越精彩的。

 

当然,这也没什么,也可能是人们就需要从不同角度来经历这个的过程。所以表面看有问题,那就有问题好了,我们尊重所有人的生命进程,所以我们不强求。但是,言归正传,为什么你们会认为,这跟做好疗愈师有什么关系呢?那我就不得不再次声明了,这跟能做好疗愈师是两码事。


那么,我认为的疗愈师应该具备的天赋是什么呢?

 

首先,是共情力和包容度。你要有充足的耐心,不特别追求快,不容易着急上火焦虑;要有足够的接纳,不是只能看见黑白对错,而是能够看到对方背后的那颗心——无论他的问题在你看来多么不合理,多么奇怪,甚至多么三观不正,你都真的能够理解到对方一路走来经历了什么,看到他背后的伤痛在哪里,隐藏的需求在哪里,他的闪光点在哪里,然后支持到对方。如果你本身就是如此,那这就是天赋。

 

其次,是拥有能够抱持他人的柔软的爱。抱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教你骑自行车,给你扶着,如果你不需要我了,我就放手,你自己就骑得越来越好了,我会祝福你。而你如果觉得还是害怕,我会鼓励你,但不会强迫你更不会责骂你。而是可以允许你休息一下,再继续力量继续出发。所以抱持的态度是柔软的,是不以我预设的好结果为你应该达到的目的的,也是接纳和允许的。如果你本身就是如此,那这也是天赋。

 

再者,是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和抗打击能力的人。如果一个人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自然就不会那么容易被打击到,同时如果他再具有共情力和包容度,那通常就能够很好的倾听,并做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陪伴了。因为他们不需要跟案主去抢话,也不需要去抢夺那个关系里夺目的角色,才能感觉自己是好的,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更乐于做一个倾听者,允许案主去展现自己,发现自己,转变自己。

 

反过来,案主卡壳进展缓慢的时候,他们可以发现和反思自己个案中还有哪些缺点和问题,可以努力用心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个案水准,但不会轻易感觉到是自己不够好,或者出现严重的挫败感,感觉到自己很受伤。

 

而如果案主对疗愈师出现负面移情——生活里那些不顺心的感受和由此引发的种种情绪,都可能会不自觉地转移到疗愈师身上,甚至因此指责攻讦疗愈师,他们也要有能力去看到这是哪个部分的移情,引导案主一起看见和转化。这都需要自己有稳固的价值基础。所以他们能够专注在疗愈本身,而不是造成咨访关系的纠缠,制造更多问题。如果你本身就是如此,那这也是天赋。

 

最后就是意志力和毅力。如果你不了解这个行业,你会觉得,他们看起来一个个案的时间可能也不多,按小时收费这个行业收费也好像不低,又赚钱多又工作时间短,而且还能得到他人的赞美和认可,简直不能更好了。


可要知道这并非事实的全部:那些看不见的隐藏在工作时间背后的个人精力和心血的投入可能是超过一般想象的。这有点像那句话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收费的时间是短暂看起来也是容易的,而大量不收费的时间是漫长的,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如果你很有毅力很擅长坚持,那么这就是天赋。

 


所以说,我并不认为天赋是什么超能力性质的东西,相反,它们就在那些看似平常和普通的生活状态里,却又是很宝贵的品质和特质。当然,这些品质和特质也是可以后天持续培养的,而且这种持续培养是可以非常有效的发展我们原有的能力的。

 

所以,这些如果暂时做不到,并不是说你错了或不够好,又或者没有这些特质就当不了疗愈师,没有进步和成长的空间了。而是说这需要我们沉下来稳下来,去打开自己去深入,而如果你对人真的很有兴趣,对疗愈真的很愿意深入,那是你内心追求的理想或者热忱所在,那么这些就是很好的方向,坚持不懈地成长,我们也可以逐步做得越来越好的,自己的收获也会越来越大。

 

而换个角度,如果你一听头都大了,不想做了,这也是正常的。而选择这条道路的人,如果不是没考虑清楚就选了这种专业不得不继续下去的骑虎难下的科班生,大多还是有发自内心的热情,匹配度适应性也比较高的人。毕竟世间道路千千万万条,我们尽可以选择让自己过得更好的,这真的很正常。

 

所以你看,从头到尾,咱们还是不说那些高大上的利他的部分,我们能够真正把利己这件事情长远地做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与其说关注自己身上有没有适合帮助他人的天赋,不如还是回来进一步地了解自己吧。因为无论如何,最终我们要面对的,都只有一个自己而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