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都2:陈晓明|《废都》一度被禁的真实原因

废都2:陈晓明|《废都》一度被禁的真实原因

00:00
13:3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北京大学的陈晓明。


在上一讲里,我已经介绍了《废都》的作者贾平凹,讲了他本人个性的内敛与质朴。那么在本讲,我会围绕《废都》这本小说展开聊聊。它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为什么会在当时饱受争议?


《废都》究竟写了什么?


这部小说写的是80年代,西京城里一群知识分子浮躁、空虚的故事。主人公叫庄之蝶,是一个文人式的知识分子,小说以他与几个女人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展开。可以说这是一个文人式知识分子没落的故事,也可以说贾平凹写出了当代的精神状况和文化状况。


 “废都”这个名字,是贾平凹对90年代初的文化和精神存在状况的一种总体性的概括与表述。这个表述当然带有很强的反思性,甚至可以说批判性,也有些片面。但你也不得不佩服贾平凹在其创作中展现出来的勇气,因为当代的小说很少有敢于下这样一个论断和概括的。


听到这儿,你可能就会想了,在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要用废都”这样一个带有强烈感情倾向的词语来概括那个时代?那时正处于80年代向90年代的转变当中,知识分子其实处在一个很迷茫的状况,无论是方向感还是对时代的把握,都显得很茫然,因为80年代的那种整体性发生了变化。


在80年代我们共同读一本书,关心同一个问题,讨论一样的话题,我们使用的观念和语码都非常明确,都能达到某种共同性,一切都很清楚。但到了80年代后期,这些东西一步步都解体了,说解体可能有点太重,也可以用改变或“转型”这个中性的词来代替。


客观来说,那个时候旧有的观念确实纷纷都被改变,或者说转型当中。所以你会看到80年代后期,文学呈现出来的是对当代思想文化解体状况的讨论和反映。到了90年代初,知识分子采取一种道德批判的立场,敢于去批判和否认,认为当代是一个人文精神失落的时代,同时敢于标榜另一种价值。


这个话语在当时显得很高调,一下子就站在了很高的社会位置上。而这种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也确实为知识分子重新出场树立起了一面旗帜,这是它的意义所在。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分析和批判是不是准确?是不是恰当?那又得另当别论了。


有一点你我都不能去否认,那就是中国社会恰恰是经历了这种大的变动和分离,结果也是意想不到的——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有活力。比如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活跃的王朔,他的作品之所以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和争议,正是因为他表达了时代的一种需要、一种渴望。那是一种解放的渴望,一种人能回到自身真正个性的渴望,而不是又承载非常重大的人文精神的东西。


王蒙还在当时写过一篇评论王朔的文章,叫《躲避崇高》,毫不掩饰地表达他对王朔作品的欣赏。当年王蒙是一个站得很高的人,他有能够洞悉现实和历史的智慧,而且也是个敢说真话的人。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不得不佩服王蒙,他有勇气,也有远见。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废都》敢于把当代文化的状况做这么一个概括,是一种勇气和能力,也是一种力量,但在当时还是饱受争议和批判的,甚至走到被封禁的地步。


《废都》为什么会被禁?


因为书中有大量的性描写。对贾平凹和《废都》的批判,最为集中的就是他写的性。因为庄之蝶沉迷于性,这是其一;另一个是,小说里面的女性怎么都那么容易献身,这完全是男人的痴心妄想,不符合现实,再者把女人写成那样,这也是一个道德问题。再一个呢,庄之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在道义上是不是有现代观念?这种颓靡的古典味十足的文人有没有正当性?所以,这些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道德批判。


很多人在指责他时,会用一个词。对于这种批评,我也觉得很奇怪。文学作品只有写得好与不好,写得是否高明,是不是有艺术性。你只是说脏呢,那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像《金瓶梅》,还有非常有名的西方现代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拉美作家略萨、美国作家享利·米勒等人的作品也非常情色,都写了赤祼的性。那你怎么去表述它?你可以说不能写得那么露骨。但是恰恰是最露骨写性的米勒,艾略特对他的评价却认为,他的深刻洞察力远远胜过劳伦斯,艾兹拉·庞德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与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和伍尔芙相提并论。小说的写法有不一样,有写得很隐讳的,也有比较露骨的。当然,它要符合法律的规则,但我们法律上对这个又没有明确的规定,是吧?


所以文学作品的界限和尺度,可能取决于是不是形成小说这么一个整体性的需要。在那么一个场景中,他是不是恰当和准确?当然,如果是从面对赤裸裸的人性,面对生活赤裸裸的真实这个角度来看,那在《废都》中写性,是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甚至是挑战底线。


其实,当时我对《废都》也进行了批判,但我不是说他写了性,而是说他是在一步步地后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废都》体现了贾平凹的转变,他原来想追求心灵的真实,于是通过身体和性来表现。


但他又从古典文化典籍里找到性的依据和性在文化上的背景和语境,从这里显示出他又转向了对美文的追求,让自己对性的表现获得了文化和美学上的合法性。我当时认为这表现了贾平凹在后退,他没有办法真正去面对心灵真实和性这么一个难题。


但是呢,我这个批评有点强人所难了,因为什么事情必然都是有限度的,心灵真实和性必然也是有限度。我后来反省,什么叫作真正地面对心灵真实?什么叫作真正面对性?是不是写到马原的那种虚构,才是真正面对性?面对一个麻风病人,他挺身而出,和这个麻风病人发生了一种身体的关系。但这也是有问题的,是吧?所以,我对很多作品的要求、对作者的要求,作者是做不到的。


这些都是当时国内的一些看法,那《废都》在国外的文学界和学者眼里,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废都》虽然当时在国内被禁,但在法国获得了一个蛮重要的奖项——费米娜奖。早在90年代初,它的国外版权就被买走了,甚至还有德文版,但是出版却并不算成功。为什么?因为贾平凹的作品语言带有很强的中国文化韵味,而且比较朴拙,一旦翻译成外语,就失去了汉语原本的韵味,难以很好传达出小说原来的东西。


语言的不同虽然给翻译带来了障碍,但并不影响国外学者对其研究。杜克大学一位研究贾平凹的教授卡洛斯·罗杰斯,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贾平凹作品中的虫子,并从《废都》里找出了很多虫子,他的这个观点很独特,甚至略微改变了我的一点看法,也是对我的看法提出一些挑战。


我认为《废都》写古典文人、古典文化、古典女性,贾平凹也追求古典美文。


他曾说:“中国的《西厢记》《红楼梦》,读它的时候,哪里会觉得它是作家的杜撰呢?恍惚如所经历,如在梦境。好的文章或论文囫囵囵是一脉山,山不需要雕琢……这种觉悟使我陷于尴尬,我看不起我写的作品,也失去了对世上很多作品的敬畏。虽然清清楚楚这样的文章究竟还是能用笔写出来的,但为什么天下有了这样的文章,而我全无能力?”


所以贾平凹要写美文,他要追求那种飘逸空旷、自由灵动的文字,他也确实努力去做到这一点,他力图赋予那些哪怕是性爱的场景一种文化的韵味。在那些寻欢做爱的时刻,那些女人也经常手持《红楼梦》之类的书籍阅读,还有《浮生六记》《翠潇庵记》《闲情偶寄》之类的古籍读本。


这些女人自觉跨越时代的界限,庄之蝶也觉得她们等同于古典时代的淑女、妇人。你看唐宛儿这个名字就和董小宛有点像。还有阿灿,虽然是一个工人,但是写道:所有古典书籍中的那些语言,她都很熟悉。他们用那些语言沟通,而且小说很明确地写道,所有在《素女经》中读过的古人的性爱动作,他们都试过。这些虽然写的是性活动,贾平凹也是想通过传统文人的趣味来体现所谓的古典性情、性灵和飘逸灵动的、美妙的美学意蕴。


美国杜克大学的卡洛斯·罗杰斯教授曾撰文研究《废都》,他关注一个有趣的问题,贾平凹的小说中经常写到各种虫子,比如《废都》里面就藏了很多虫子。这一点其实有着特别的意味,贾平凹不能够忍受那种太洁净的东西,他要不断地提到肮脏的一面。他觉得就要有肮脏的东西,要有“废都”的“废”。小说里面写到城门,说仿佛唐代的苍蝇会飞过来。事实上,唐代的苍蝇怎么可能飞过来呢?他是有意来把虫子和古典时代做一种关联。除了苍蝇,小说里面也写到了一些臭虫、一些动物。贾平凹道家佛学的影响很深,他试图赋予万物以平等的地位,所谓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


此外,《废都》还牵扯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传统典籍、笔记和失传的书籍,然后也有禅宗、佛教和道教的东西。那些传统文化以及异端邪说,或者那些失传的、破碎的文化,在这本书里很活跃的展现了出来。这不只是男人和女人的世界,还包含有一个古典书籍的世界,一个邪异的旧都。从《废都》里可以看到现实和传统是怎么融合的。


所以,几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确实可以重读这部作品,重新探讨这部作品。


好了,这一讲,我主要讲了《废都》的创作背景,围绕它产生的争议和讨论,以及在国外的影响力。下一讲,我们将会具体讲《废都》的核心主题以及里面的人物。看过小说的你,可能都有这个困惑,为什么里面的女性都喜欢主人公庄之蝶?难道是因为主角光环吗?这些,我们在下一讲接着聊。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是陈晓明,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黄仁佳

    很好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