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00:00
27:27

当古人遇到危机时,他们如何行动?18世纪这次群体疯狂,离我们并不遥远。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听书笔记 




叫魂: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


叫魂:偷取别人的魂。这本来是一种迷信,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手法。


基本要素:人的魂可以和身体分离;掌握了一个人的魂,就可以利用它的力量,操纵甚至夺人性命;其次,可以通过妖术来偷取别人的魂,比如对着男人身上剪下来的一小撮头发,或女人的一小块衣服念咒;那要怎么获得这些人身上的东西呢?答案也不复杂,可以对这个人撒,让他在被剪头发时无法抵抗;最后,被偷走魂的人会生病或死去,这样的受害者以男孩为主。只要大家都相信这个,就可能造成恐慌。只有人拿到你的头发之类的东西,就能通过作法偷走你的魂。



1768年剪辫子叫魂的嫌疑人: 出家人和乞丐。


心理基础:他们都是四处漂泊的流浪汉,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中国古代社会是个熟人社会,身边只要有一个陌生人出现,都会十分显眼,会立即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反感。而且和尚道士和各种各样的法术联系在一起,肮脏的乞丐又让人恐惧,害怕被贫苦的运气污染,所以一旦有恐慌,把怒火发泄到这些人头上,简直是理所当然的。


萧山案:1768年4月,在浙江杭州旁边的萧山县,有四个和尚在村庄里分两头化缘。结果因为搭讪本地男孩,并被发现带有剪刀和发辫,被村民和差役抓捕。最后和尚被屈打成招,承认自己是叫魂罪犯。


案件真相:案件从县里送往省里,按察使怀疑其中有蹊跷,查明是蔡捕头捏造证据,意图勒索和尚未成,故意把发辫塞进了和尚的包袱,把事情闹大。


结局:按察使把案子退回萧山县衙,蔡捕役被打了板子,还戴上枷锁示众。四个和尚也被释放,每个人还得到一小笔赔偿。


意想不到的影响:民众恐慌加剧,剪辫子叫魂的谣言,很快就越出浙江,传入临省,并且触动了统治者敏感的神经。


乾隆皇帝的逻辑:可能存在某种谋反的前奏


1、叫魂发生的地点很敏感。整个事件是从江南开始的,而江南,是全中国最富庶、最发达的地方。从1700年到1794年,不到100年里,中国的人口从1亿5000万增长到3亿多,翻了一番,江南就是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掉落得很厉害,不稳定因素多。江南这个地方,与满人有着对抗情绪,因此这一地区时刻受到乾隆皇帝的警惕。


2、对朝廷派往江南的高级官员,乾隆不太放心。在他心中,江南文化是汉文化的精髓,但太过精巧优雅,乾隆担心在那里当官的满汉官员,会沾染江南的不良风气,学会欺上瞒下、文过饰非这些陋习。乾隆借叫魂案这个案件,好好整顿一下那些已经被汉人文化征服的官员们。


3、乾隆也希望借叫魂这个案子,打击一下民间信仰。人和神灵之间的中介,必须由政府许可。祭天地的,只能是皇帝,各地的城隍,也要得到中央的批准。民间的迷信,往往也会抬出自己的天地神灵,这种做法对朝廷来说,就比较危险了。


乾隆的行动:通过密信督促地方高官,尽快抓捕叫魂案的元凶,了结此案,但信中他避免提到偷剪辫子、削发令、满汉之分这类话题。


地方官员的应对:查无可查


两个处置原则:

1、要锁定叫魂巫术的真正罪犯,这个不太可能,虽然巫术在清代法令里,往往要治重罪。但这类怪力乱神的东西,子所不语,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官员,不会真把这个当真。经过调查审讯,所有被指控为妖党的人,最终都因为证据不足给放了,那些揭发叫魂恶行的人,要么是捕风捉影,要么是别有居心,没有一件案子有实质性突破。


2、叫魂巫术可能诱发的动乱,才是必须控制的。如果平头百姓对叫魂的威力信以为真,那么维持稳定,就是官员的职责了,万一在自己的管区出现动乱,这个责任可就大了。所以至少在表面上,官员必须表现得非常积极。


为难的官员:江苏巡抚彰宝


随有线索但无法追查:他向皇帝报告,早在暮春4月时节,省内就有个人,因为剪了一个男人的辫子被捕,他受审时,说自己只是为了引发混乱、趁乱偷钱才这么做的。县里的官员也没太把他当一回事,仅仅是关押起来,也没有上报。后来又发生了类似两起案子,但是那些据说是剪辫子的人,不是被当场打死,就是被老百姓追得走投无路,只好自杀。


推卸责任:彰宝告诉皇帝,他已经指示地方官员,严密关注一个妖僧,据说他是叫魂案的主要策划者,这样皇帝的的注意力不就转移了吗,我彰宝只要防患于未然,不让那个妖僧从安徽窜入江苏,就可以了。


顾左右而言他:彰宝向乾隆报告另一桩盐务舞弊案,说案子已经取得巨大进展。


叫魂案扩大化:


1786年9月7日这一天,乾隆终于说破了,在他给七省高官发出的文件中,终于明确地把剪辫妖术和削发令联系起来。皇帝现在把话挑明了,叫魂不仅是迷信,还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谋反者制造这个谣言,是想让恐慌的群众自己剪掉辫子,主动站到清王朝的对立面来。


好几起叫魂案涉案人员,都被押到承德避暑山庄,由乾隆最信赖的军机大臣傅恒主持审讯。不过让乾隆不大满意的是,这些案件里没有一件,能够确凿无疑地证明这一切和谋反有关。


皇帝如何收手:叫魂案的原告,由始至终就是皇帝本人。如果他不松口,官员怎么敢懈怠,于是这个徒劳无功的过程还得继续。这时候,只有找一个合适的台阶,才能打破这个僵局。


1、停止清剿:转眼到了1768年的10月,终于出现了这样一个机会。刑部尚书、也就是公检法机关的最高官员刘统勋,从北京来承德向乾隆汇报工作,之前他一直在北京处理叫魂案。刘统勋在上交给乾隆的报告里,罗列出每一桩案件的种种漏洞,他在承德呆了五天,每天都和乾隆一起办公。孔飞力猜想,刘统勋在那五天里,用高超的语言艺术说服了乾隆。在他随同乾隆回到北京的两天后,皇帝就停止了对叫魂案的清剿。实质上皇帝已经让步,但明面上不能这样说。


2、查办官员:以失职为名,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安徽巡抚、浙江巡抚、前江苏巡抚、山西巡抚,以及一批级别更低的官员,都被降职革职。



3、处理嫌犯:判定萧山案中的和尚们的确是被蔡捕役诬陷,口供也是逼供的产物。和尚们终于得以遣送回原籍,无罪释放。但蔡捕役就摊上大事了,被判斩首,秋后处决。其他一些叫魂案,最后的处理也基本如此。


如何理解叫魂案:


1、对民众来说,叫魂案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权力狂欢。在叫魂案扩大化之后,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拥有了伤害别人的权力,看谁不顺眼,就去官府举报他,说他和叫魂案有关,那这个人就倒霉了。对身处底层的人们来说,这种情况以往并不常见,一旦有机会借此打击自己的敌人,他们会很欢迎。即使没有特定的敌人,那么把帽子扣到和尚与乞丐头上,也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们是危险的外来的人,还常常和超自然世界来来往往,极有可能打破本地有序的生活。


2、对皇帝来说,叫魂案是他本人焦虑心理的一次集中爆发。1768年,他征讨缅甸的战争陷入困境,这时候,把注意力转移到国内事务上来,也许是恼怒和沮丧的一种发泄方式。更重要的是,政权被颠覆,满人被汉化,是长久以来乾隆的两大心病,叫魂案涉及辫子这个很敏感的象征,激化了他的担忧。加上乾隆一直对江南存有敌意,担心江南对官员人格的腐蚀。要整肃吏治,叫魂案是绝佳的机会。


3、被乾隆皇帝斥责为无能的官员,反而是乾隆时代的一种幸运。他们不像民众那样容易相信妖术的存在,也不像皇帝那样疑神疑鬼、精神紧张。作为官员,他们对待叫魂案,也许像对待其他事务一样,有点懒惰、有点敷衍、有点墨守成规,但对社会来说,这种陋习反而成了温和的缓冲层,客观上,他们限制了皇帝的专制权力,给狂热的社会情绪踩了一脚刹车。


孔飞力研究叫魂的初衷:在18世纪巨大的社会危机面前,中国有可能利用它复杂的社会理性和政治结构,自发的走向近代吗?


在孔飞力看来,叫魂案是乾隆一朝的社会危机,它最初从一个小小的谣言变化而来,背后的根源,是清代中期人口暴涨带来的生存困境,人口暴涨、生产能力并未提高,全社会的生存压力陡增,不少人破产,流落四方,成了不安定的因素。这种生存压力,是农耕社会消化不了的。中国被推到了现代化的临界点上,要么改变既有的政治经济模式,要么固守传统,走上王朝衰亡的老路。


案件前后的中国社会,依然波澜不惊,民众平静下来,并未意识到社会危机的根源,他们对政治依然毫无贡献;皇帝平静下来,实现了他心中的某些政治目的,比如整肃吏治,比如威慑社会。官僚系统也平静了下来,暂时不必担心头上的顶戴不保了。最后大家各归各位,叫魂案的大恐慌总算结束了,但社会的根本问题还在那里,等待下一个刺激的到来。



解读 | 桥帮主

纵浪科技创始人,从事知识策划。

播音 | 张煜

策划编辑 | 袁博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念yq

    呵呵我还以为是恐怖故事

  • 辛颢然

    清朝的衰败从乾隆后期昏聩开始

    陌上行c 回复 @赶着来过年的宝: 一个朝代或者国家的兴旺于否靠的是制度,而不是皇帝或某一个人,你的见识太少了

  • 1862385pezv

    会不会是统治者为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过强的思想控制使得社会启蒙思想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没有外界大国威胁,没法达成思想碰撞从而固化了国人的思想。

    傅粉何郎zilin 回复 @1862385pezv: 满清开国以来一直是如此阻碍科技进步,扼杀民众思想

  • 心存蚍蜉

    怎么感觉那么熟悉?难道配方一样?

    丸尾同学 回复 @心存蚍蜉: 一模一样

  • 忐忑的吾

    我现在就在杭州萧山

  • zzsnbb

    隐藏在迷信之下的权利斗争。

  • 燕山晴雪再一次

    我小时候(七几年)村里叫魂还有专业干这个的呢?

  • 恰似你的温柔901216

    说明愚昧的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天能改变的…

  • 沐酒先生

  • 听客王晖

    正如张宏杰老师所言乾隆期是一个“饥饿的盛世”,社会处于各种高压之下,疑神疑鬼,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