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青花和白银,古典油画里的贸易全球化传奇。
听书笔记
《维米尔的帽子》是加拿大历史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作者选择了荷兰画家维米尔的五幅油画和其他两件荷兰艺术品作为研究对象。卜正民以这些艺术品中的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为切入点,例如画中人物戴的帽子,一路追踪这些物品的来龙去脉,引领读者进入这些细节背后更广阔的世界。作者秉承着全球历史互联互通的观点,把17世纪全球各地发生的孤立事件,放在了一个互相联系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为我们讲述了17世纪贸易全球化萌芽的传奇历史。在本书中,维米尔的艺术作品,其实就是引子,由它们引出一个个全球贸易话题。
本书的第一幅艺术品是维米尔的油画《代尔夫特一景》,描绘了维米尔家乡代尔夫特这个港口城镇的景致。作者发现,画面中的一幢建筑是荷属东印度公司的仓库,作者通过这个线索,来讲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发展。
由于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16世纪开始,欧洲人就开始前仆后继地寻找通往中国之路。到了本书重点描述的17世纪,欧亚之间人员流动频繁,欧洲和中国之间形成了制度化的定期贸易。为了整合贸易实力,1602年,荷兰官方出手合并了许多小贸易公司,合并成一个统一的大型商业组织,荷属东印度公司诞生了。不过几十年的光景,荷属东印度公司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贸易公司。
本书的第二件艺术品是维米尔的另一幅油画《军官与面带笑容的女子》。作者通过画面中军官戴的超大帽子,讲述当时的欧洲人寻找通往中国之路的热情。
为了筹集寻找通往中国之路的经费,欧洲人拼命开拓可以挣大钱的生意。当时,北美地区出产海狸毛皮,是做帽子的上等材料,于是法国殖民者通过武力等手段抢到了毛皮货源,运到欧洲出。这桩生意为法国人了很好的收益,可以用来支付勘察线路的庞大开销。虽然他们没有找到更好的通往中国的路线,但是他们的毛皮帽子却大获成功,也算是个意外收获。
第三件艺术作品,也是维米尔的一幅油画,叫《在敞开的窗边读信的年轻女子》。画的是一个女子站在窗边低头读情书,她身边的桌子上摆了一只中国瓷盘。通过这个小小的瓷盘,作者解读了17世纪中欧的瓷器贸易。
当时的明朝政府一再拒绝开放正式的贸易通道,但是欧洲各国还是通过他们在亚洲的贸易基地,采购了大量亚洲商品,比如中国瓷器。瓷器刚刚抵达欧洲的时候,价格高到大部分人都买不起。后来拜航运大发展所赐,中国瓷器开始大量涌进欧洲市场。到了1640年,几乎所有的荷兰人家里都买得起中国瓷器了。
第四件艺术品是维米尔的油画《地理学家》。画中的地理学家正在埋头研究地图。通过地图这个线索,作者讨论了欧洲人和中国人看待外部世界的两种不同态度。
17世纪的欧洲人不断地进行海外扩张,他们对海外世界的地理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个需求使得欧洲的地图出版行业迅速发展。经历过海难的欧洲商人带回了很多新的航海信息,欧洲的地理学家就会收集分析这些新的信息,综合成新版海图,供商人们继续出海。反观当时的中国,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中国没有像欧洲这样的反馈和修正机制,因为没有什么人实际在使用,因此,明朝的海外地图没得到很好的修正和补充。
第五件艺术品是维米尔的油画《持秤的女人》。画面上,一个年轻女人正拿着一杆秤准备秤银币,作者通过银币这个小细节,解读了17世纪白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
当时,中国政府限制银矿开采,只发行铜钱,本意是希望降低市场对白银的需求,让银价在中国维持一个低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贸易量扩大,白银需求也跟着大大上升。为了满足市场对交易货币的需求,中国需要输入白银,正好欧洲要购买中国的货物,要输出白银,这两大需求,创造出了巨大的白银流通量,17世纪的全球经济,基本就是围绕这个供需结构在进行。
第六件艺术品是一个欧洲陶工仿制的中国式青花盘子。盘子上画有一个拿着长烟杆抽烟的秃头神仙。通过抽烟仙人这个线索,作者讲了17世纪的烟草流通和大流行。
因为有了17世纪的全球贸易网,烟草从美洲这个原产地,通过欧洲水手到了欧洲,并在上层人士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抽烟的文化。欧洲殖民者就在非洲购买奴隶,运到美洲大规模种烟草,还把种出来的烟草卖到亚洲,挣来的白银直接花在亚洲购买商品。就这样,烟草通过商贸通道进入了亚洲,抽烟的习惯在中国牢牢扎根。
这本书提到的最后一件艺术品,是荷兰画家亨德里克的油画作品《玩牌人》。
在这幅作品中要关注的是中间那个非洲男孩,他正在往杯子里倒酒,要递给面前玩牌的女主人。这幅画中的非洲奴隶小男孩,就是本书提到的最后一个线索,通过小奴隶这个缩影,作者讲了17世纪人员全球大流动的故事。17世纪是一个以跨洋旅行为特征的时代,人们开始四海为家。这些远游者带来了跨区域的交流,这些交流推动了世界发展,让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连为一体。
以上就是本书提到的七件艺术品,我们也完成了通过一件艺术品看17世纪贸易全球化的旅程。
17世纪的人们,依靠航海技术的发展奔赴各地,通过贸易将原本孤立的各地连接成了一张网,商品、人员和观念在这张网络中交流。英格兰诗人邓恩写道:人非孤岛,无人可以自全。在17世纪,世界不再是一个个彼此隔离的孤岛,全球化的点点滴滴,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一顶帽子或者一个瓷器盘子,都有地球另一端的痕迹。这场全球化变革带来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解读 | 舍丽尔,媒体人
播音 | 杨尧
策划编辑 | 胡潇方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这是鸦片进入大清的真正原因?
空山灵雨_Kg 回复 @阿一_bd: 只是提供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
2024年2月18日【农历甲辰年正月初九】星期日 雾霾中度扬尘
海狸毛皮帽子……与清朝官员帽顶上的雉鸡翎一样一旦不够用了就狗尾续貂……
维米尔创作的《戴珍珠项链的女孩》……画面唯美平和宁静女主角优雅知性青春洋溢……可媲美《蒙娜丽莎》
你换气的声音太扎心了,要注意啊!
好听
好听
那是明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连军火都大宗买,朝廷根本不禁购买舶来品,但那时候欧洲商品除了军火有任何其他一种能在中国有市场吗,此外就是奢饰品,那时候欧洲奢饰品能让中国看上眼的就是高级玻璃制品,但那时这种玻璃制品在欧洲本身还禁运限售呢。大宗商品缺乏竞争力却推到文化歧视上,真是不要脸到了极点
六柳_Eamon 回复 @箫鼓客: 朝廷不禁舶来品,是啊,军火是衙门用的,衙门自己会禁衙门?你认为这是中国规矩?连贸易本身都没有,连出海都违禁,哪来的舶来品?你跟我说朝廷不禁?且不说钟表直接吧,欧洲产品没有竞争力,那非洲、阿拉伯、美洲、日本,全世界的产品也都没一样入得了大明的法眼?你还真觉得这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你的观点立足不稳嘛,还暴跳如雷的,干嘛呢
棒
最后一幅作品没有显示出来
见闻智性 回复 @见闻智性: 不对,应该说是最后两幅作品都没有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