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第六章-筋骨之链及其互调

46 第六章-筋骨之链及其互调

00:00
26:56

筋骨之链及其互调

骨链、筋链与筋骨链

“东方柔性正骨”强调系统性正骨,离不开对骨链、筋链及筋骨链之人体筋骨三链的并治同调。筋骨三链概念的核心,是把人体筋骨结构的整体观念落地,把理论落实在临证具体的诊疗过程之中。在诊断时从这个视角着眼,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同样也是从这里下手。

1.骨链:人体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连接。

人体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连接的排列结构,我们称之为“骨链”。

骨链是支撑人体空间架构的主体结构,骨与骨之间的刚性作用力可以通过骨链进行传递。人体重力会沿着躯体四肢的纵向骨链向下传递,而人体支撑(承重)力会反过来,沿着躯体四肢的纵向骨链向上传递。外力作用于人体局部骨结构之后,其作用力也会朝着力作用的方向,沿骨链向远端传递。

立足于观察与分析骨结构在受到内、外力作用后的生理与病理表现,以及力在骨链中传递的过程及结果,是“东方柔性正骨”诊疗筋骨疾患的基本着眼点与出发点。

传统中阁正骨的“错骨缝”理论,所看到的错骨缝,是在异常力传递途中,在力所经过关节处导致的一个局部异常力学结构表现,这并非异常力传递过程与效应的全郃。如果这个力继续向前传递,会不会在下一个关节处继续发生“错骨缝”?这个观念和观察有没有出现,决定了正骨疗法继续进步的机会和可能。

2.筋链:狭义的筋链,通常单指深浅筋膜、脏壁膜及其移行结构之间直接的相互连接关系。

从概念而言,筋链不涉及与骨结构之间的关系,而是以筋膜间、筋膜与其移行结构之间的力学联系为主。

所以,筋链既有浅筋膜间的广泛联系,也有深筋膜之间的密切关系,更有深浅筋膜及其移行结构、深入内脏的网膜结构间的综合关联。

广义的筋链即软组织链,泛指所有软组织结构之间的直接与间接力学关系,包括肌肉,肌腱、深浅筋膜、韧带,脊膜、脑膜、滑膜、关节囊、脏膜、壁膜、网膜,以及神经、血管、淋巴管等所有软组织结构。由于包括脏器在内的人体组织结构绝大部分都被筋膜所全包或半包,因而筋链的内在联系就无法独自在单一层面的筋膜之间完成,而一定会涉及与筋膜相关的所有其他组织器官。

筋膜在临证时的意义,除了其与人体所有结构联系的广泛性以外,更重要的是筋膜结构伸缩能力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恰恰是筋膜功能表现的精彩之处。

筋链的概念虽然从表面上看不涉及与骨结构之间的关系,但是,稍微深入一点就会发现,随着浅筋膜到深筋膜的深入,筋链会最后止于骨膜。对这一点的认知,使正骨疗法实践者们开始更深入地关注筋骨联系,而不仅仅是骨骼肌与骨结构在附着点上的局部连接关系。

而即使是单纯的浅筋膜链概念,在临床上也有着非常现实的临床意义。同浅筋膜上的不同区域,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存在着张力不均衡的现象,并可能引发相关症状与疾病。筋膜网络深人内脏,更可能与内脏功能紧密相关。

筋膜损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软组织损伤类型。对于软组织损伤的基本概念,我们需要从过去骨骼肌肌纤维损伤的认知,转换、精细到筋膜层面上来。

筋膜与内脏的关系,尤其是手法疗法在该领域运用的机会和空间,需要我们在临床上深人去观察、研究,这个领域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行。

3.筋骨链:狭义筋骨链指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附着于骨结构上的软组织与骨结构之间的生物力学关系。

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结构的收缩或被牵拉,会影响其所附着骨结均的应力状态,甚至导致该骨结构发生移位;反过来,当骨结构发生移位时,也会牵拉附着其上的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所有软组织而导致其应力异常,进而发生软组织结构形态、位置分布与功能状态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在正骨原理一章我们已经有了初步探讨。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广义筋骨链概念,总括了骨链在内的所有筋骨关系,涉及骨与骨之间、软组织与软组织之间、软组织与骨之间等所有软硬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的关系。这是“东方柔性正骨”的广阔视野所决定的,不能局限地认知。筋骨间的结构关系是复杂的,因其固有的客观存在而不会改变。

广义筋骨链概念,是所有正骨疗法需要正面面对的主体结构,也是“东方柔性正骨”之病因病机理论及筋骨互调手法技术的结构性依据所在。

对人体筋骨结构及功能认知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从根本上决定了不同正骨流派的技术与临床特色,这也正是不同正骨流派形成的重要依据之一:

结构相应与结构锁

1.结构当位:结构处于正常位置时的中和力学状态即为当位。

如足弓当位,表示足弓处于不高不低的正常中和状态。膝部当位,则表示膝关节没有处于过伸或屈曲、或内翻或外翻的中心偏位状态。

2.结构乘承:结构乘承,指上下相邻结构间的力学关系。上位结构为“乘”,下位结构为“承”。

“高以下为基。”处于乘承关系的上下相邻骨结构发生相对移位时,通常是以下承结构为坐标原点,上乘结构相对于下承结构发生移位。

3.结构相应:道宜相应。

“结构相应”是指在人体软硬结构链上发生的结构间力学作用的顺应性相互影响与依赖的过程与关系。

骨骼肌附着于骨结构。骨骼肌的收缩,必将牵拉其附着的骨结构,使其出现向肌肉拉力方向移动的趋势或过程。

动力肌在神经信号的指令和控制下进行收缩(拮抗肌同时舒张),牵拉其止点处附着的骨结构,使该骨结构发生以其近端关节为原点、骨结构长轴为杠杆、沿关节面进行的运动,便形成人体肢体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成肢体的骨与周围结构同步、协调移动。

若肌肉收缩时,拉动其止点所附着的骨结构发生运动,但不是以其近端关节为原点,或出现偏离关节面正常轴向的运动,或主动向特定方向改变骨结构与周围结构间的相对位置状态,都会导致骨移动。

相应即是顺应,是受力结构对应力的顺应性反应。“悦动相邀”“亲亲以归”即是相应的顺应表现。该顺应性反应的结果,可能是达成生理状态下力学结构的动态平衡效应,也可能出现病理状态下的力学结构失衡。

不相应则多表现为局部结构的应力异常,你欲行而我欲止,便是你我之间的不相应。结构间的不相应,是相关症状或疾病发生的直接病理基础之一。

4.结构的多级相应:结构的多级相应,是“东方骨道”之柔性正骨总诀中“层应微绕”的具体内涵之一。

结构的多级相应是指从下肢的足弓、膝、骨盆,到躯干的腰曲、胸曲到颈曲等纵向结构的曲度、或屈曲状态、或前倾后仰等位置与功能状态之间交互存在、错综复杂、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局部与整体性筋骨力学关系。

这种多级结构间的筋骨力学关系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不遗余力地去探索、把握并灵活运用这些特定的力学关系规律,在临证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通过足弓大小与骨盆的位置状态的多种组合来判断膝部应力正常与否及其病理性力学形态,并且也常常通过足弓及骨盆的调整来达成膝部力学结构的改善和平衡。

“脊柱有曲,三弯互移。”在脊柱的颈、胸、腰椎生理曲度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规律。若要顺利达成脊柱某区段生理曲度的调整,必须要注意脊柱其他区段曲度的存在状态,并能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在腰曲的调整中,除了应与颈曲、胸曲之间的关系适应以外,还必须与骨盆的位置状态相配合。而相关各结构的位置向何方调整、调整的幅度如何把握,以及调整的稳定性如何控制,必须要考虑从股骨、骨盆到颈曲诸结构的局部与整体力学关系。若更能以足弓为配合,并注意到膝部的屈伸状态,则“结构多级相应”之理明矣。

结构多级相应关系的实现,不仅涉及力在骨链中的传递过程,更涉及筋骨链中软硬结构之间丝丝入扣、缜密无遗的密切关系。这些关系的核心基础及主导,便是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运动系统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将揭示其中奥秘。“相应”的观点与视线,若欲深入,则可由人体内在结构层面之相应,逐渐拓展至躯体内外相应、结构与功能相应、信念与行为相应,乃至于人体小宇宙与社会及自然环境之大宇宙的相应等层面,人体生命奥秘的探索便由此逐渐展开。

5.结构锁:指目标骨结构的特定位置状态会因受到某个关联结构特定方向上力的作用而处于相对稳定、被锁定制动的状态。该关联结构可能是相邻的骨结构,也可能是相连接的软组织。该目标骨结构所受的作用力可能来自相邻结构,也可能来自所关联的骨链或筋骨链上远处的结构。

结构锁的实质,是利用结构相应规律来控制相关骨结构的位置状态,以满足结构的稳定性需求。

结构锁通常相邻存在,软硬相互为用,动静相因。

结构锁可因其作用途径分为“轱辘锁”和“关节锁”。轱辘锁的本质是以骨制筋再制骨,关节锁则是以骨制骨。

如股骨内外旋转的不同状态,对骨盆前倾后仰的调控构成“轱辘锁”;髋骨前倾角度大小的调节对骶椎点头或仰头状态起到“关节锁”的作用。

6.筋骨移动不配套状态:人体筋骨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出现局部或整体性软组织与骨结构移动不同步、不协调的状态,是骨伤科临床上常见的引发疼痛症状的病理表现与其机制之一。

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重点,是在手法整复过程中出现的医源性筋骨移动不配套现象。

骨链、筋膜链、筋骨链等不仅在其链条之内存在着各结构协调、协同的关系,在各链条之间,也存在着链条间结构的协同、调和关系。

骨结构位置在调移恢复时,原本处于高度黏滞性病理状态的肌筋膜等软组织必须得到松解而与之协调、配套,若不能配套就可能会出现相应症状。

骨结构归位、关节间隙增大后,相应神经根、干活动伸展的长度需要与之配合,若由于粘连、卡压而不能随之伸展、滑移,则该神经根或干将会因其所受张力过大而出现相应部位的不适、疼痛或其他相关症状。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性问题,而是在正骨实践中迟早会遇到的现象。前言送筋、展筋与放线,其现实的临床意义即是在此。

这一特定变化过程,是骨结构力传递现象的进一步延伸。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结构间力的传递,不仅会在骨结构间进行,更会在与骨结构发生联系的相关其他结构上发生作用,进而引起一系列相关空间力学环境的变化。

透筋挪骨

透筋挪骨,说的是手法透过较为浅表的筋肉结构之后,便可方便挪移内在之骨。这是对一大类正骨方法的传统描述。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是透筋挪骨的代表性技术。每一次的柔性正骨行动,均包括先行的透筋及之后的挪骨两个过程。在这里,透筋是正骨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和前提。透筋不成,挪骨则会有相当的难度。毕竟,内在的骨结构掩蔽在如墙的筋肉之下。

透筋不是揉筋,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揉筋可以为透筋创造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医宗金鉴》所述“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之言,是说明操作的先后顺序,是希望揉筋以令和软,为按骨以还旧处创造条件,但揉筋能否达成透筋、乃至进一步挪骨归位,却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但是,透筋挪骨的概念,却并非强调所有正骨技术在操作之前必须先行透筋。不同流派的正骨技术有着显著不同的操作过程,如扳动或冲压技术,其挪骨行动中便没有透筋过程的参与。

筋骨互调的形式

柔性正骨所言“转轱辘、扯缆绳”与传说中正骨的某些“开关”及“诀窍”有相似之处。即动即灵,应手即笑。这一技术(规律)的发掘,是对人体结构间相互关系及其关联运动规律在“相应”层次的探索总结,是柔性正骨技法深入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筋骨互动互调有以下几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以骨调骨,以硬推硬

·以筋调筋,以软拉软

·以骨调筋,转轱辘

·以筋调骨,松缆绳

·以骨调筋再调骨

1.以骨调骨,以硬推硬:“以骨调骨”是骨链间的互动关系。关节一端的骨结构因手法作用而被动移动所发出的力,会通过关节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关节另一端的骨结构,导致其发生相应的位置或应力改变。

分析时,可参照日常生活中的“钟表之齿轮模型”或“列车车厢移动模型”。“以骨调骨”体现相邻刚性结构间的力学互动关系。

2.以筋调筋,以软拉:软前述骨结构以上、表皮以下的所有软组织结构即为广义的筋。“以筋调筋”体现软组织链间的互动关系。

由于深浅筋膜、肌纤维、韧带等诸软组织结构间的相互连接关系,某一段软组织如果发生挛缩、弛张、主动收缩、被动牵拉或断裂等异常应力状态,均会影响与其连接的软组织结构,导致其张力发生相应改变,进而出现形变和/或位移。

手法调理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软组织链间的生物力学关系,达成标的软组织位置与应力状态的改善目标。

分析时,可参照日常生活中的“桌布牵拉模型”,或“橡皮筋牵拉模型”。

3.以骨调筋,转轱辘:轱辘指骨结构。“以骨调筋转轱辘”是根据需要向相应方向转动相关骨结构,以牵动附着其上的肌肉、肌腱、筋膜等软组织收紧或松弛,使之得以恢复正常张力状态的间接理筋过程。

转锁骨调胸锁乳突肌:旋转单侧锁骨,可放松或拉紧同侧胸锁孔突肌;旋转两侧锁骨,可调两侧胸锁乳突肌。

转股骨调髂腰肌:调股骨内旋可拉动髂腰肌使之紧张;调股骨外旋可松驰髂腰肌;调单侧或双侧股骨则可根据需要调整单侧或两侧髂腰肌。

分析时,可参照日常生活中的“水井之轱辘与井绳模型”。

4.以筋调骨,松缆绳:缆绳指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等软组织。骨结构的病理性移位,常因附着其上的软组织的异常牵拉力而导致。“以筋调骨松缆绳”通常是以直接抻解的理筋方法,有针对性地调理目标软组织的异常收缩(粘连、挛缩、僵硬等)状态,达成该软组织松解的目标,以消除导致相关骨结构移位的异常牵拉力而使其回归正常位置状态的过程。

分析时,可参照日常生活中的“帆船之缆绳与桅杆模型”。

5.以骨调筋再调骨:“以骨调筋再调骨”涉及相关软硬结构之间更广泛、深入的生物力学关系;是以调整一端骨结构的位置状态来调整附着其上的软组织应力状态,进而通过该软组织的应力增大(拉紧)或缩小(松弛)而对其另一端附着的骨结构发生力学影响而使其位置发生改变。

如欲进行骨盆前倾角度及腰曲大小的调整,可先转动双侧股骨来调整髂腰肌的紧张状态,进而通过髂腰肌张力的变化而影响双侧髂骨及腰椎位置向前后移动,最后达成骨盆前倾角度及腰曲大小的改变。

“以骨调筋再调骨”的过程是转轱辘与松(紧)缆绳技法的灵活综合运用。

不同流派筋骨技术进步的路径

通常来说,骨的问题会越讲越简单,而筋的问题会越讲越复杂。筋走细,骨行粗。筋的结构由宏观到精细,可以一筋连多骨,亦可多筋束一骨,临证应对,难免挂一漏万;而骨结构是在宏观上讲精细,骨正则所联属之筋皆受骨动之力而相应、规范。

虽然“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于前述筋骨互调的方法兼而有之,且在临证时灵活运用、筋骨对等,但从传统正骨技术流派角度而言,“以骨调骨”和“以骨调筋”的“主骨”技术系统,与“以筋调筋”和“以筋调骨”的“主筋”技术系统是两大类技术方向不同的正骨流派。前一类下手得骨,后一类下手入筋,最终虽然合一,下手时的方向及其深入程度毕竟不同。

“主骨”技术流派之初下手,通常直入骨结构而不大理会软组织。即便是明确要求“先揉其筋”“再按其骨”,初习者对筋骨关系亦是不甚了了。待对骨的认知及调骨技术较为娴熟之后,自然便会在结构的深入引导之下由骨入筋,进入软组织结构的认知与技艺层面,开始对筋骨关系及其相互间的技法联系进行实质性探讨。融会贯通之后,对筋的认知及筋骨关系的探索,将有着循环而不断提升的进阶。随着技艺进步,“主骨”之流对“主筋”技艺的看法将会入木三分而最终在相应高度上将“主骨”“主筋”合为一体。

“主筋”技术流派,若无高人领航,恐怕难入光明正途而流于坊间之按摩推拿。貌似简单的理筋技术,却内蕴无穷人体奥秘。由筋入骨,是“主筋”流派踏实进步的“大转折”必由之路。入骨不熟不透,出筋亦难堪大用。只有在入骨纯熟之后,得机出骨还筋,方可谓大得筋骨之天下矣。

说骨论筋者,不能不知。

筋骨合缝归槽

1.两大阶段:筋骨的合缝归槽可以有两个阶段的操作过程。前期是手法主动干预,即是手法主动推移软硬结构(主动推法)使之归位。后期是手法操作使肢体关节发生被动运动,而使标的软硬结构在肢体关节活动过程中被动牵拉(被动带法)而严丝合缝。

这两种方法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主动干预阶段的“主动推法”,通常用于骨结构较大的移位,此时移位的骨结构无法通过被动运动的方式被推移而复位。主动干预通常只能将筋骨大致归位、摆正,软硬关系尚不能完全理顺,尤其是在功能关系方面。

被动运动、自然归位阶段的“被动带法”,主要用于筋骨关系通过前期手法的主动干预已经大致归位,尚不能完全合缝(骨与骨没有完全合缝,筋和骨没有完全配套,筋与筋没有完全归槽)的状况。

肢体关节进行有目的的被动运动,有利于标的软硬结构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深入共构。

重视手法整复最后阶段的操作程序,即软硬结构的被动运动与其自然归位过程,是理顺骨与骨、筋与筋、筋与骨协调关系的诀窍所在。

2.三大层面:人体筋骨结构的合缝归槽,包括三方面的筋骨结构关系。

·顺骨:是骨与骨之间对位、对线的合缝。

·顺筋:是筋与筋之间相应关系的归槽、平顺。

·顺筋骨:是筋和骨之间结构关系的归槽合缝,及其所提供的筋骨功能活动契合的条件。

筋骨合缝归槽的现实观,不是单一软组织或骨架结构的调整,而是筋骨同在,阴阳同调。

让调整后的结构稳定下来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着手。

从医者角度而言,诊疗过程追寻至病因的源头,严格遵循“四大程序法诀”,从病因链角度设计并实施系统化治疗方案。

从患者角度而言,注意纠正与病因相关的不良姿势习惯,如跷二郎腿、低头时间过久等。避免进行与病因有关的不当运动,如单边肢体运动等。积极进行合理、适度的运动保健,对全身筋骨结构定期保养。

筋骨顺应之三大目标的稳定达成,需要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等多方面的后援保障。

后援保障能否正常并持续稳定,反过来取决于正骨治疗过程中“四大程序法诀”完成的品质及效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旭飞_0e

    谢谢王老师的辛苦朗诵,这本书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