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旋移类型
如前所述,骨盆旋移所涉及的主体关节包括骨盆内关节和骨盆外关节两大部分。骨盆内关节有骶髂关节、耻骨联合;骨盆外关节有腰骶关节、髋关节。骨盆内关节与骨盆外关节若同时出现不良对合关系,就会构成复杂的骨盆旋移移类型。
骨盆内关节错位
1.骶髂关节错位:骶髂关节错位是骨盆旋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类型之一,常伴随耻骨联合不同程度的对合不良。由于骶髂关节的结构是骶骨在下,髋骨在上,所以我们可以用位居上位的髋骨移位的状态来描述骶髂关节形态。
骶髂关节错位属于骨盆内关节错位,有髋骨与骶骨错位关系的线位移和角位移两种形态。人们大多认识到髋骨和骶骨发生相对移动的线位移,而对骶髂关节的角位移形态常常漏诊或误诊。单侧骶髂关节错位,即单侧髋骨错位的类型可以如美式按摩疗法chiropractic的划分。
美式按摩疗法chiropractic对骨盆错移位形态的描述,是观察者站在患者身后观察所得。中式的描述,常常是观察者从处于身体前面位置的眼睛观察自己后面的臀部的角度来表达。所以,美式按摩疗法chiropractic的髋骨前上错位,以中式的表达就可能是后上错位,眼睛所在位置不同故也。这种情况常引起同行之间的交流障碍。
(1)单侧骶髂关节错位
单侧骶髂关节错位的类型有:
·髋骨前上移位:显示右侧髋骨向前上方向移位。
·髋骨后下移位:显示右侧髋骨向后下方向移位。
·髋骨向内移位:显示右侧髂骨向内(向脊柱轴线方向)移位,右侧髋骨在正位片上显示出较宽的状态。
·髋骨向外移位:显示右侧髋骨向外(向远离脊柱轴线方向)移位,右侧髋骨在正位片上显示出较窄的状态。
·髋骨综合性移位。
单侧髋骨的综合性移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骶髂关节移位形态。有髋骨前上伴向内错位、髋骨前上伴向外错位、髋骨后下伴向内错位和髋骨后下伴向外错位等等类型,其中,髋骨向前上或后下的移动时,可以是直上直下,也可以是在上下移动时伴有髋骨的内旋或外旋。
(2)双侧骶髂关节错位:骶髂关节错位可能在单侧发生,也可能在双侧同时发生。双侧骶髂关节错位的类型又可分为双侧对称性错位和双侧非对称性错位。
双侧髋骨同时发生的对称性错位,以上、下两型为主,分别为对称性双侧髖骨前上错位与对称性双侧髋骨后下错位。
双侧髋骨对称性的错位,为骨盆移位的诊断带来难度.
双侧髋骨同时向相反方向沿Z轴(矢状轴)旋移错位,有两种类型:
·双侧髂嵴向分离方向、双侧坐骨结节向靠近方向旋移
·双侧髂嵴向靠近方向、双侧坐骨结节向远离方向旋移
在双侧髋骨非对称性错位中,双侧发生不同方向或不同程度的错位。这样的情况是临床常见的,需要根据症状表现和触诊辨构进行具体判断。
(3)骶髂关节融合:是指构成骶髂关节的骶骨关节面与髂骨关节面因病理性因素而发生骨性融合。关节间隙消失,关节活动性完全丧失。单侧骶髂关节融合临床常见。
在骶髂关节融合的状况中,有骶髂关节对合完整而融合的,也有骶髂关节在错位状态下发生融合的。在临床诊疗中,骶髂关节在错位状态下的融合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这一状态的发生对骨盆本身的状态及位居其上的脊柱序列状态会发生直接影响。
2.耻骨联合位置与对合状态异常
(1)耻骨联合错位:耻骨联合对合不良通常继发于单侧或不对称性双侧骶髂关节移位。以耻骨联合上下、前后错位为主要类型。
(2)耻骨联合位置异常:耻骨联合位置异常单指耻骨联合位置所在状态,伴或不伴耻骨联合关节错位。耻骨联合位置前上者,与骨盆仰角过大相关;耻骨联合位置低下者,是骨盆前倾角过大所导致;耻骨联合位置或左或右的偏歪,直接与髋骨内外错位及骨盆整体左右旋移有关。
(3)耻骨联合分离:耻骨联合分离,临床上常与外伤或孕产妇怀孕、分娩直接相关。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见耻骨联合间距离明显增宽,正常人耻骨间隙为4-6mm,妊娠晚期可增至6-9mm,分娩时可达10mm。一般认为超过10mm可考虑为耻骨联合分离,有的分离可达30-50mm,并有上下错位现象。
骨盆外关节错位
1.骨盆外关节错位关注焦点的转移:骨盆外关节错位,是腰骶关节和/或髋关节错位,包括线位移和角位移。骨盆外关节错位的直接后果,是引发骨盆的整体旋移。
把对骨盆外关节错位关注的焦点,从腰骶关节、髋关节转移到骨盆整体旋移上来,是清晰把握骨盆外关节错位本质的有效方法。
柔性正骨经验告诉我们,骨盆旋移最常见的类型为骨盆外关节错位。也就是说,骨盆的整体旋移在临床上最为常见。
对于骨盆位置状态的查验,必须做到精细。有一分检漏,则有一分纠正不彻底。长期以来,骨盆整体性旋移一直没有被引起注意。骨盆整体左右旋转、左右侧倾以及前倾、后仰等旋移形态少为业界了解,或因手法技术难以达成精细化调整而未能得到取视。这样的情况至今仍然在骨伤手法界广泛存在。
2.骨盆整体旋移的三轴分判
(1)骨盆沿X轴旋转:骨盆沿X轴(横轴)旋转有骨盆前倾角增大和骨盆前倾角减小两种类型。
(2)骨盆沿Y轴旋转:骨盆沿Y轴(纵轴)旋转,从上向下观察,有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两种类型。
(3)骨盆沿Z轴旋转:骨盆沿Z轴(矢状轴)旋转,从骨盆后面观察,有向右侧侧倾和向左侧侧倾两种类型。不仅示耻骨联合分离,同时也有显著的骨盆向左侧侧倾(从后面观察)。
3.骨盆整体向上移:位骨盆相对于腰臀部皮肉结构整体向上的绝对位移为临床常见,以老年患者、久坐者多见,且跌倒外伤、从高处跳下等直接或间接暴力冲击骨盆时也可发生。
骨盆整体向上移位时,手法触诊首先可以从手下经验进行判断,患者的骨盆位置通常高于正常人。其次,触诊可以发现,双侧髂嵴上缘与第11、12肋骨间距明显减小,而且骨盆上移者臀部下段的筋肉比较松弛,坐骨结节位置比较靠上。
这一骨盆移位的特殊类型在传统正骨疗法中少有涉及,然而,其现实的临床意义不能小视。
骨盆内外关节综合性旋移
骨盆内的骶髂关节和骨盆外的腰骶、髋关节等多关节的复合错位构成复杂的骨盆旋移状态。
1.骨盆变形:构成骨盆的骶椎与两块髋骨,其中两方或三方同时发生以角位移为主的移位,不同步的移位,导致双侧骶髂关节发生角位移为主的紊乱,伴或不伴线位移,此时骨盆变形便会发生,伴或不伴骨盆整体的旋移。
2.水平骶椎伴双髋后下错位:原本已经发生对称性后下错位的双侧髖骨,因代偿反应而可能出现骶椎点头(表现为水平骶椎)、髋骨向前上旋转、腰曲增大等状况。
触诊时,骨盆处于代偿后的位置状态,双侧髋骨处于正常位置,而骶椎点头,腰曲显著增大。亦即,此时双侧髋骨处于正常的位置状态是一种代偿后的假象,掩盖了其向后下错位的本质。
将高高翘起的尾骶椎向仰头方向调整至正常位置后,即调整骶椎与双侧髋骨同步向后下方向旋转后,双侧髋骨就会显示出真实的向后下错位的位置状态。
3.双侧髋骨后仰伴躯干整体下移或骨盆整体上移:此型老年人多见。具体表现为在重力作用下,人体上半身重量下压,导致腰骶角增大(骶椎点头),双侧髋骨发生代偿性仰角增大(骶髂关节发生角位移),躯干整体发生相对向下、靠近骨盆的移动;或者骨盆相对于臀部皮肉结构整体向上发生绝对移位。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