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柔性正骨传真》2022年课程修订:
内容迭代更新:
原书127页抻筋口诀:
抻筋待融,瞬时指空,三五斤力,粘结无踪。
更新为:
抻筋待融,筋流指空,斤两之力,粘结无踪。
(本音频更新时间:2022年10月7日 17:00)
东方柔性理筋技术
广义的筋,涵盖了人体表皮以内、骨膜以外的肌肉、筋膜、韧带、肌腱、腱膜、 滑膜、脂肪垫、关节囊、神经、血管等几乎所有软组织的概念。狭义的筋,以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等结构为主。
“东方柔性理筋技术”所指的筋,涉及筋的广义概念。
椎管外理筋
1.直接理筋法 “东方柔性理筋技术”的特色手法以“抻筋”为代表。
(1)抻筋:抻,chēn音称,手伸物也。意为拉长东西。
抻筋,是指用轻柔的推按手法,以适度的3-5kg力,持续一定时间(约5-10秒)作用于结构状态异常的软组织,使其粘连处或伸展障碍处被动伸展,其异常黏滞屏障逐渐被释放的手法技术。
被抻解的粘连结构涉及两个部分,一个是细分的软组织层次内粘连的部分,如处于同一筋膜层上粘连部分的松解;另外一个是细分的软组织层次间粘连部分,如浅筋膜与较表浅的深筋膜(肌束膜)之间的粘连,或肌束膜与相邻的肌束膜之间的粘连。
医者操作部位:拇指或食中指,或手掌或拳面。
患者被操作部位:紧张、挛缩、僵硬的软组织部位,如筋结、条索、条块、板块、肌束等处。
操作方法:
点抻:以拇指指腹向下或侧向挤按筋结或条索,持续5-10秒,指下筋结即有消散或融化的现象及感觉。若筋结不散,可重复多次进行。
线抻:是在绷紧的如线般的软组织上进行的抻法。可用拇指或食中指操作,具体操作要点同点抻。
面抻:针对软组织腹面进行的抻法,如较大片的筋膜的抻解。可用拇指或食中指或掌或拳面操作,凡体操作要点同点抻,只是作用对象的面积较大。
肌束的整体抻解:指对整条肌束的抻解,包括肌束内的肌纤维和包裹肌束的肌筋膜,如股外侧肌肌束的整体抻解。抻解时,肌束在手法力的推挤作用下,整体被抻张、抻长,肌纤维和肌筋膜的黏滞屏障被同时、整体性释放。具体操作要点同点神,只是作用对象为标的肌束的整体。
临床上,点抻、线抻、面抻和肌束的整体抻解都是常用方法。只是在进行抻解时,既要注意发现在软组织上局部挛缩的软组织团块,也要注意了解该软组织两端所附着的骨结构是否处于异常的位置状态,故局部的点、线、面及立体抻解与调骨松筋常常同时兼用。
抻筋口诀:
原:抻筋待融,瞬时指空,三五斤力,粘结无踪。
更新为:
抻筋待融,筋流指空,斤两之力,粘结无踪。
(本音频更新时间:2022年10月7日 17:00)
本理筋手法同样秉承“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一贯的技术特征。
进阶的抻筋,乃是手指之下成片的、涉及一定距离及不同层次软组织的流动表现。这是软组织不同细分层次之间的粘连被松解、或同一软组织层面在不同部位的张力被重新分布时所出现的现象。
抻筋的辅助增效方法:在进行抻筋操作时,可以配合一定的肢体伸展动作,使患者标的软组织(通常以浅、深筋膜为主)被动伸展、拉长,即“展筋”的方法:(方法见后)
在被适度拉长、或在拉紧与松弛交替的状态下顺势施行抻解操作,使黏滞屏障被释放、或张力被重新分配的过程增效。
(2)抚筋:抚筋指极轻的抻法。轻柔的抚筋手法,对人体最浅表的软组织有着很好的松解作用。轻抚伤痛,不仅是心理的安慰,也是柔性软组织手法单纯的技术要求。对于肌肉损伤、无菌性炎症肿胀疼痛处,以手法轻抚之,可以很好地对肌肤最为表浅的软组织结构层面进行调理,消除表而异常张力,改善筋膜间隙通道,改善气血循环,有效促进肌肤表面极高张力的松解。
对疼痛伤处无情地采用强刺激的手法以痛治痛,是笨拙、粗劣的方式。这种做法不仅加重患者痛苦,又将导致患部组织医源性二次损伤。
(3)送筋:筋膜局部的挛缩及由此引发的筋膜位移,可能也通过肌筋膜链对相关远处或整体筋膜发生力学影响,以至于远处相关区域或整体的筋膜张力异常增大。因此,在手法操作时,除了在挛缩的肌束局部进行抻解,以恢复其结构状态以外,还需要将受牵拉而移位的相关肌筋膜送归原位,恢复筋膜整体张力均衡状态。
1)送筋的过程和目标:调衡软组织(筋)整体张力,解除肢体局部或整体性软组织(筋)的异常张力状态。
由于软组织概念下流动性小而面积最大的结构是筋膜(包括浅筋膜和深筋膜),因此软组织张力异常主要以筋膜结构张力异常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筋膜为主要受累结构。
软组织(筋)的张力异常,可表现为高张力紧绷,也可表现为松软弛张。
送筋的操作是“东方柔性理筋”临床诊疗的常规内容。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均可在软组织链(包括筋膜链)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张力不均衡现象,因而需要送筋的技术处理。
2)骨伤科临床常见症状与软组织(筋)张力不均衡的关系
·疼痛的筋膜张力因素。
·肢体麻木、酸痛的筋膜与神经张力因素。
·软组织牵扯紧绷的筋膜张力因素。
·肢体活动受限的软组织张力因素。
3)送筋要点
·送筋的要点主要在辨张力异常部位和辨导致张力异常的牵拉力来源两个方面。
·软组织(筋)出现高张力的部位,通常以疼痛所在部位(症状)和软组织紧绷乃至筋膜撕裂损伤处(体征)为主。
4)导致肢体局部软组织张力增高的牵拉力来源:常见以下几种情况。
·外伤:外伤可导致损伤局部软组织挛缩而牵拉周围或远处相联系的以筋膜为主的软组织,导致受牵拉处张力增高。
·陈旧性外伤或手术所致瘢痕组织:可表现为瘢痕组织局部筋膜高张力。该瘢痕组织也可能牵拉与其相关联的某一方向上的筋膜组织,导致其张力过大。
·医源性:在患者某一肢体部位进行的手法(或拔罐、针刺、刮痧等)操作,可能导致邻近或远处相关筋膜向该操作部位移动而出现一定距离处筋膜高张力。
上述几种情况下的局部筋膜高张力,均可通过送筋来针对性解决。
神经损伤或受刺激导致的其分布区域软组织挛缩,继发局部软组织高张力者,则除了进行局部抻解以外,需要针对损伤或刺激神经的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
如果是骨结构发生异常改变,导致关联软组织张力出现异常,其主要“对治方法是调骨理筋法,即调整软组织附着两端的骨结构距离和方向。
5)送筋方法
送筋的具体方法,是在吸定局部软组织(皮下筋膜)后,进行筋膜推送操作,直到目标软组织(筋膜)张力改善或恢复正常。
·吸定:操作者手指指腹吸定需送筋的皮下筋膜。
·推送:
·推送进程呈节段性,一段一段推进,多次节段性推送完成一个整体推送过程。
·推送时,指腹与所吸定的皮肤间没有相对移动。推送向高张力筋膜所在方向送。由于肢体软组织常见向近端或挛缩处移动收缩,故可常规由近端向肢体远端送,由挛缩处向四周或特定牵拉的方向送。
从本质过程而言,医疗牵引技术中的“皮牵引”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成皮囊、浅筋膜等肢体皮下软组织的牵移效应。只不过这个牵引结果,非临床医学所认知和需要的“皮牵引”效应。
(4)捏筋:是指在中医学经络系统经筋理论指导下,对局部经筋结构施加以捏、挤手法,以刺激局部经筋及皮部(包括特定经穴)经气,以调整经筋张力状态、改善经筋气血运行的过程。
捏筋部位:下手捏筋处以经络输、经、合穴所在经筋部位为主,其他经筋部位为辅。
操作方法:施术者以拇指指间关节与食指近端指间关节桡侧面(食指屈曲)相对操作,捏挤患者肢体特定部位,以产生治疗效应。
捏挤力度以刺激患者产生可接受的痛觉为准。每次捏挤持续时间以3-5秒为宜,重复操作。
针对经筋进行操作的手法,尚有刮筋、刺筋等手法,这些手法大多在经筋起点的顶端、肢体远端背侧面(阳面)进行操作。
(5)捏皮囊:捏筋手法可延伸、扩展为“东方柔性理筋”专主皮部之,“捏皮囊”手法。
捏皮囊手法,是指对肢体皮囊结构施以捏、提操作,以刺激局部皮肤及皮下结构,调整皮下结构张力、分离粘连的皮下组织,疏通循环通道,改善皮血液、体液循环,同时也有部分经筋的刺激调节作用。
捏皮囊除了上述效应外,还对正骨后结构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流行于业界的“捏脊”手法,是捏皮囊手法的一部分,特指在脊柱两旁进行操作的捏皮囊手法。
捏皮囊操作方法:
·施术者操作部位:以双手掌指进行握、捏、提操作。
·患者被操作部位:全身皮囊。以腰背部为主,兼及腋下、上胸部、腹部及四肢、头面皮囊等部位。
·操作方法:
握:以双手掌指对称抓握患者躯干两侧部位,或单手抓握患者肢体局部皮囊。
捏:以手掌抓握、捏挤或以拇、食指指间关节相对捏挤患者肢体局部皮囊。
提:抓握、捏住皮囊后做适当幅度的上提操作,以加强局部皮下粘连组织的分离。
对称操作:施术者双手在患者躯干对称部位同时进行对称操作。
·操作顺序:
背部:从双侧肩胛下角下端开始,逐渐下移,然后前移至腋下,再后移至脊柱两侧,再从脊柱下端两侧上移至近大椎旁。
前胸:从双侧腋前开始,逐渐向中间操作。
(6)其他直接理筋手法:蕴含抻解意味的“挑”“拨”“离”“间”等手法,可以灵活地运用在不同部位、不同状况下软组织粘连的松解。
学习“东方柔性理筋技术”必须要明了抻筋与送筋、展筋、捏筋、放线诸法之特定内涵及其操作方法,以及诸法相互配合之理。
移动骨结构须与筋膜、神经等软组织的送筋、展筋、放线配套。此举不仅关系到骨移位纠正的稳定性,更能避免令人们意想不到的“筋骨移动不配套”状态的发生。
2.间接理筋法
(1)调骨理筋法:“调骨理筋法”是通过正骨手法推移骨结构,通过改变骨结构的位置状态来调整附着其上的软组织应力状态,而使相关软组织结抅及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黄帝内经》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东方柔性理筋技术”之“间接理筋法”涉及的“正骨以调筋”的技术观念,是所有正骨技术流派对待软组织的共同方向。所不同的,只是在技术层次,技术能力以及手法表现及作用结果上的差异,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调骨理筋法”是“东方柔性理筋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
1)调骨间距:移动软组织所附游的两端骨结构中处于异常状态的一端或两端的位置,调整两端骨结构间的距离,以使两端附着点间的距离符合正常应力状态下的肌肉长度,则牵拉紧绷或瘘软松弛的软组织结构及功能状态将会得到改善。
2)调骨旋转角度:调整软组织所附着的骨结构的异常角度,以改善或保持软组织两端附着的平面之间的自然对应状态,使软组织两端所附着的骨结构之间的连线平面方向与正常情况下的肌肉拉力平面方向相符合,改善筋膜平面、肌束等软组织结构异常扭转的局面。
3)骨关节两端的相对往复运动:在手法作用下,使骨结构的关节端发生一定幅度范围的被动往复运动,可以弹性牵拉关节囊、关节滑膜、关节间靭带等关节间软组织,促使相关挛缩组织释放其异常粘连,以恢复该软组织结构与功能状态。
(2)导引展筋法:是指通过引动患者肢体或躯干进行有一定节律的被动伸展运动,以带动肢体腹面(阴面)深、浅筋膜伸展,达成释放其异常增大的黏滞性治疗目标的间接理筋技术。
展筋是送筋概念从面向立体方向上的延伸。送筋以一定宽度下的线性与面性概念为主,涉及肌束局部。展筋则通常是肢体,躯干腹侧大面积筋膜、立体深浅筋膜网层面上的被动伸展。
展筋的操作过程,主要通过慢速、轻柔的肢体被动导引,来伸展不同深浅层次的筋膜挛缩面(即张力异常增大的深浅筋膜而),以释放黏滞屏障。故展筋的技术要素涉及被动导引、慢速导引、时间因素、对称性及反射规避等方面。
展筋要点:
·被动导引:患者在施术者导引下被动完成导引展筋动作。
·慢速导引:缓慢操作,根据需要稍有停顿,筋膜黏滞释放需要时间因素的参与。
·放松导引:患者肢体完全放松,规避神经反射。
·对称导引:均衡身体两侧张力分布。
·肢体腹侧面导引:施术者随时感知患侧肢体腹侧曲筋膜张力的状态,针对性导引操作。
·轻松导引:施术者轻轻扶握患者肢体进行导引,避免妨碍肢体筋膜张力的重新分布。
展筋的过程中,也可同时配合进行手法抻筋、送筋等操作。
肢体与四肢腹侧面展筋为临床常用,具体操作的方法根据上述展筋要点和“手法天成”理念可以自行设计。
送筋和展筋,均不同于社会上流行的拉筋或运动拉伸。不仅标的结构的运动方式不同,其运动时的结构状态及黏滞释放的效率也不一样。送筋和展筋都是在医者的操作下完成的手法过程。
送筋和展筋,如同抻筋一样,都是在医者的操作下被动完成。
(3)放线:特指在移位骨结构被调移后,需要将与之随行的神经根、干进行配套调整,以其能与筋骨移动后的肢体长度变化相配合。
放线不是一种具体的手法,而是一种解决相应问题的思路。
年近七旬的徐老太右肘关节伸不直已经1年多了,系1年前跌倒后留下的后遗症。跌倒时右手撑地,以致右肘受伤。当时颈部亦有疼痛症状。就医治疗后肘部及颈部疼痛消失,但患肘伸不直的症状始终无法改善。刻下肘部不痛,只是难以伸直而成约140°的屈曲状态,同时伴有颈部转侧活动不利。
触诊检查,发现右侧尺骨明显后移,屈肘无碍,肘部伸直受限。颈部动态推摇触诊,发现颈部僵直,颈椎间压力过大、颈椎系统退变严重,转侧与俯仰范围明显受限。
由于患者没有明显的臂丛神经压迫症状,故在治疗初期,以肘部骨结构调整为主,行尺桡骨的“皮外骨拿提手法”,将尺桡骨向远端调移。经过3次治疗后,徐老太的右肘关节已经可以伸至约160°了,可谓进步神速。
在行第4次治疗时,患肘又显示出继续进步的趋势。但在治疗接近尾声时,徐老太告知其右肩有轻度的酸痛,于是,结束该次治疗,嘱回家观察。
次日一大早,患者打电话来,诉早上起床后右肩臂痛甚,不能自已,遂前来诊所。
检查发现其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患侧肩臂局部无红肿,肩关节活动正常。分析是尺挠骨被向远端调移幅度较大,臂丛神经随之被牵拉,而颈部神经根的活动性因颈部退变、神经根管狭窄而严重局限,引发神经卡压及牵拉症状。
故行颈椎手法,改善颈椎序列及曲度以松解颈部肌群,为椎间减压;同时向近端稍回移尺桡骨,很快,徐老太的肩臂疼痛症状显著减轻。
在后来的治疗中,以颈部调整为重点,减小椎间压力,增大推间隙,以增大神经根在神经根管内的活动能力。再配合肘部调整,患者肘部伸展达约170°而基本痊愈,并再无其他相关不适。
本病例为“抻筋”“放线”之技术方法的缘起病例,特记之。
——《毛泰之正骨日记》
椎间孔内的神经根并非静止的结构,而是可以随着脊柱的运动而相对于周围组织发生一定程度的滑移活动。神经根周围的慢性炎症及并发纤维化,或者伴有椎间盘突出和/或椎间孔狭窄的情况,都可能挤压神经根而破坏其滑移活动的能力。通过尸体研究已知直腿抬高的动作可以使腰椎椎间孔处的神经根活动幅度达到2.5mm。
椎管内理筋
“椎管内理筋”的概念,其所涉及之筋,包括椎管内及相邻椎体之间的软组织结构。本概念的延展,可由脊柱系统之椎间结构调整,扩展至四肢关节内软组织结构的调理。
操作手是不可能透过椎体而直接作用到椎管里面去的,能够有效作用于椎管内及椎间的软组织,一定是间接作用的结果。“椎管内理筋”属于典型的间接理筋技术范畴。
能够安全、有效、可重复地作用于椎管内与椎体间结构,使椎管内及椎间软组织结构与功能状态发生良性趋向的变化,就是有效的椎管内理筋手法。
作用原理:目标脊椎的被动移动可以对椎管内及椎间软组织发生力学影响,使其张力状态发生改变。
作用途径与方法:
纠正相邻椎体间的相对位移:可以改善相邻椎体间软织织的起止点位置,因而可以改善其张力状态。
相邻椎骨以一定频率和幅度进行相对移动:可以牵拉相邻椎体间软组织及同水平椎管内软组织,改善其结构的黏滞性与张力状态,进而改善其功能状态。
调整脊柱生理曲度:可以改变椎间距离及脊柱的正体长度,因而对椎管内软组织的结构与张力状态发生影响。
弹性牵拉:外力的弹性牵拉可以使椎间隙的大小发生弹性往复变化,进而对椎间及椎管内软组织产生力学影响。
了解了上述作用途径,我们就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方发来实现椎管内理筋的过程和目标。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技术是“掌所法”及“动态指推法”(“推摇法”),使局部关节开合,或使脊柱局部或整体闪动。
在间接理筋的方法上,主要运用的是“以骨调筋”技术。
分层次理筋
“东方柔性理筋技术”对筋膜病因及其调整重视有加,主张认清软组织所有的层次结构,手法理筋应分层次而不乱,精细化操作。
1.理筋的层次:理筋的层次对象,从结构而言,涉及皮肤、浅筋膜、深筋膜、韧带、肌纤维、神经、血管、淋巴管、脏筋膜与脏器等皮里膜外不同层次的所有软组织。
上述各软组织的名称、结构与功能各不相同,位居人体内深浅的层次部位亦各差别,应尽可能在手下细细甄别以区别对待。
从中医经络理论而言,理筋的对象,将涉及经皮、皮部及其与相关腑脏功能之间的关系。临证时,我们可以观察到脏腑功能异常与其相应经筋局部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经筋局部与整体的抻解调理,尤其是对分布其上的经穴进行提捏刺激,对经筋局部表现出来的症状、体征及相应脏腑功能异常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理筋的对象虽然千差万别,其柔性调理手法在原则与原理上则基本相同,一以贯之。
2.分层次抻筋:分层次抻筋,是“东方柔性理筋”强调的技术观点。
分层次抻筋是指除了在某一特定精细化层面上进行软组织粘连的抻解以外,尚有逐层深入的操作过程,使相邻软组织层次间的黏滞得到手法作用下的有效分离,达成软组织的逐层、整体松解。
分层次抻筋的重要意义,首先是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精细化、针对性下手治疗对免与治疗回的性更强,可以显著提髙治疗的有效性和疗效的可重复性。
其次,分层次抻筋可以提高软组织的抻解效率。
举例而言,冈下肌的挛缩、僵硬是常见体征,我们可以分别体会分层次抻筋和一揽子松懈之不同操作方法下冈下肌被松解的过程和结果。分层次抻筋时,我们可以细细体会冈下肌的软组织层次,从皮下到浅筋膜、到脂肪层、到深筋膜、再到肌纤维、再到深筋膜、最后到骨膜的逐层抻解、分离过程,可以比较两种方法达成抻解目标的效率差异。
理筋注意事项
筋喜柔喜温,忌锐忌冷。所以手法操作应缓慢柔和,渐进而行。切忌暴力与尖锐、寒冷刺激。
应深刻理解“正骨的本质即是调筋”的理念与法则,贯通筋骨关系。
理筋手法应精细化地作用于目标部位,软组织分层次调理而不乱。
除了局部神筋外,送筋、展筋、捏筋、放线均是“柔性理筋技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筋骨配合不是一句概念说辞,必须要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具体体现出来。
筋膜与其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是重要的,这涉及筋膜与骨结构、筋膜自身不同部位之间以及筋膜与其他软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了这一点,可以在临床上解决诸多疑难,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抻筋的力活而不僵,兼顾骨、筋膜、肌肉等的不同程度的移动与张力的重新分布。
这本书好像是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