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4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通过决议,将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200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明清皇家陵寝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将明显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此,明十三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明十三陵能够被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取决于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因为明十三陵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具有文化遗产的特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关于世界文化激产的定义解释为: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窟以及联合体。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及其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结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的地区。
具体言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应具有以下任何一种特质:
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成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中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种现存的或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
为一种类型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
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之下容易毁损的地点;
与某些事件或先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着直接和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与此标准一起使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一般情况下,此条标准不能单独成立)。
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建筑中的杰出范例,具有规模宏大、典制完备、选址审慎、设计精到、施工精细、用材考究,与山川、水流等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结合、水乳交融,艺术水平非常高的特点。
它是明朝200余年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技术的经验总结和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明十三陵的陵寝建筑制度不仅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而且对清朝帝陵的建筑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十三陵的墓主涉及了明朝16位帝王中的13位,还涉及了23位皇后以及与殉葬制度有关的数10位皇帝妃子。基于以上情况,我国在2001年12月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申报文本,以及联合国派遣的韩国专家李相海教授都认为,明十三陵符合前述世界文化遗产应具有的一、二、三、四、六五项标准。因而,从历史、艺术、科学的角度看,明十三陵无论是作为文物,还是建筑群,其价值都达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
明十三陵能够被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第二个原因,是明十三陵的管理和保护状况体现了我国政府所肩负的保护遗产的责任。
自1948年昌平县解放以后,河北省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先后在不同时期设立昌平县十三陵保护委员会、昌平县十三陵文物保管所、北京市园林局十三陵管理处、昌平县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等职能机构对十三陵进行管理。
1957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明十三陵为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国务院公布明十三陵为第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国家文物局制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指引下,十三陵的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从1955年开始,已先后有长、永、景、定、献、昭、思、德八陵得到修缮。
2002年7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同年8月22日,昌平区人民政府公布了《昌平区人民政府实施〈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使明十三陵的管理迈上了新的台阶。所有这一切都说明 我国政府对十三陵的保护非常得力。
小学生读书,还读错别字
大糖糕啦,音乐声那么大,你到底要让听者什么???!!!!
谥者,读谥而非读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