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章3节→①心理健康概述

5章3节→①心理健康概述

00:00
25:25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1、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或卫生健康,是研究关于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
学原则、方法和措施。
心理健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旨在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广义: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挥人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
(二)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2017 论)
1、智力发展正常
(1)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
(2)智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各种认知能力的总和
(3)智力的高低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情绪稳定、反应适度
(1)情绪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它既是一种心理过程,又是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背景。
(2)良好的情绪,反应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协调性,表示人的身体处于积极平衡状态。
3、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
心理健康的儿童乐于与人交往,也希望通过交往而获得别人的了解、信任、尊重。
4、行为统一和协调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变得有条理,主动注意时间逐渐延长,表达情感的方式日趋合理和成熟。
5、性格特征良好
性格是个性的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
(三)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 J )
1、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许多遗传病都存在智力缺陷; (2)先天的非遗传因素
(3)后天脑损伤; (4)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2、心理因素
(1)气质。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行为方式”
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难养型、兴奋缓慢型、易养型。
(2)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a. 人类需要的层次:生理需要—尊重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最低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
b. 一般来说家长往往只注意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而忽略儿童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安全感、被爱、被尊重、被别人称赞。
c. 儿童的多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良情绪。
(3)情绪:包括情感感受力、情感控制力和理解、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
情绪感受力正常,对受到别人的爱抚、关心、体贴、照顾,感到幸福,
从而心情愉悦。
(4)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一个部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儿童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的基本条件之一。
3、社会因素
(1)家庭。家庭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合。良好的家庭环境塑造良好的个性
(2)托幼机构。
托儿所、幼儿园是儿童最早进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的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形成有深远作用。
(3)社会。
与学前儿童接触的任何人,特别是小伙伴;学前儿童接触的任何事物,特别是大众传媒,影响着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四)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 (2017 论述)
1、改善环境
(1) 改善空气、饮水、居住、活动场所的环境条件,改善膳食质量
(2)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等
2、开展心理咨询
通过筛查等方式,及早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儿童,给予矫正
3、加强保健措施,促进健康
开展健康监测,普及科学喂养知识,实施计划免疫等
4、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前儿童养成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自觉抵制各种健康的行为,增强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健康成长。
(五)不同年龄阶段心理保健要点(课本P220-P225)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