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译文
微雨初起时,只觉它像林中雾气一样浮动;逐渐地,伴随着夜幕降临,它分得了夜的丝丝凉意。
那寒气仿佛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凉意;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注释
林霭(ǎi):林中的云气。霭,雾气。
稍:渐渐。共:与,跟。
迥(jiǒng):远。一作“逼”。
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李商隐写了不少咏物诗,不仅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还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物象的内在神韵。这首《微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此诗前两句写傍晚前后微雨刚落不久的情景,后两句写夜深后微雨落久的情景。全诗摹写入微,绘形绘声,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微雨的内在神韵,其妙处在于从虚处着笔,避免从正面铺写雨的形态,只是借人的感受作侧面烘托,显得非常灵活而新鲜。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两句从傍晚时分写起,这时微雨刚下,视觉上像看到它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两句续写下去,写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夜间微雨久久不停,气温随之下降,人在屋内,即使远离窗子,仍然感到有点冷,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那闪摇不定的灯火上。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雨点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用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这首诗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虚处着笔,雨中有人。朦胧,迷离,似愁绪,可意会不可言传。全诗不着一个雨字,只是借助周遭相关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却是很成功的。
公众号:秋语荷塘
古人对外物的感受,从看到听到闻再表达都比现代人细腻的多。
秋语荷塘 回复 @纯熙熊猫: 是啊。是啊。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 —李峤
秋语荷塘 回复 @春莲_yb: 是啊
《微雨》唐.李商隐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迥在此应作“高”的意思。如:迥榭(高台) 窗迥孤山入,灯残片月来。 欹枕松窗迥,题墙道意新。 窗迥云冲起,汀遥鸟背飞。 虚在此应作“空”意,空庭而能听到近水声。迥窗而 雨和夜晚的凉气 侵灯冷。 此时此景,想必作者是凉的,冷的,迥的,虚的,甚至微的。
秋语荷塘 回复 @兰兮_7f: 谢谢老朋友
劝自己要坚持到底
秋语荷塘 回复 @王新_xl: 不喜欢就难
那个字我想起来早年看过一部电视剧沈珍珠里面!唐朝代宗李适!就读阔音的
秋语荷塘 回复 @清风_pqc: 是的
这诗读着就冷
秋语荷塘 回复 @听友77776005: 是啊。迷糊
老哥注意身体哈
秋语荷塘 回复 @听友77776005: 有老弟一切都好
老师在《唐诗鉴赏辞典》里唠叨的东西,就是超级重点的东西!
秋语荷塘 回复 @愿不枉此生的佳鑫: 谢谢秘书
老师好久不见了哈
秋语荷塘 回复 @清风_pqc: 老朋友好
支持,第一时间表达敬意!!
秋语荷塘 回复 @1523197ylhz: 谢谢朋友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