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蒙古高原:是草原还是沙漠?

16. 蒙古高原:是草原还是沙漠?

00:00
17:12

提到蒙古,我相信大多数人第一反应,脑海中一定瞬间一大片绿色,然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相反而提到戈壁这个词,大家反倒会和西北的新疆联系起来,觉得是西域的一片荒芜。

 

戈壁,这词到底是啥意思?好像在英语里,这词就叫gobi desert,难道这是个外来语?外来语是没错,不过无论中文、英语,它都是来源于蒙古语的——Gobi——表示干旱的荒漠石滩。

 

这词能从蒙古语里借,至少说明一个问题——蒙古这玩意多。问题不是说好风吹草低见牛羊么?我们来看一下蒙古的卫星图你就知道了 

 

我们会发现,搞了半天,这内蒙、外蒙加在一起,基本上都没几块绿。就拿内蒙来说,其荒漠覆盖率,最少也将近一半,而对于外蒙来说,荒漠化面积至少有70%。

 

蒙古为什么能这么干?难道是离大海远?不对啊,上一讲我们说丘处机从北京向西走没多远,就发现“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然而北京距离大海,比南京到大海都要近,但是为啥不远处的蒙古高原,就变成了黄沙遍地呢?

 

之前讲过,在地球的北纬35°——55°,也就是中国北方的地界,这里常年刮西风,是环绕整个地球的“盛行西风带”。

 

所以你看,近在咫尺的东方大海,却难以被风带来湿润的气流,而这里的西侧,确实一望无际的大陆内部,所以你会看到,就在蒙古这里,越往西越绿,同纬度的威尼斯,更是彻底的水乡。

 

然而,就算离西边大海远,这里总也不至于一点湿润都没有——此时,竟然有一位大佬,把本就干旱的蒙古又加了一棒——青藏高原,你会发现,我在讲中国的各种地理条件时,总是绕不开它。

 

青藏高原横亘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分风岭”作用,西侧湿润的西风过来后,被青藏高原分为了南北两路——分别流向了印度以及新疆。

 

问题来了,流向印度的部分,带着温热湿润的空气,向北迂回进入到中国西南的云南、四川等地,让这里成为中国降雨量极高的地区,而北路经过新疆大陆大山的折磨,到达蒙古地区只剩下了强烈的干冷风,把这片大地吹的亲爹都不认得了。

 

于此同时,因为高耸的青藏高原,印度一带的季风完全无法逾越,在印度造成了万里恒河水。而倒霉的蒙古,因高原作用,自身的干冷高压又完全无法“释放”,更是保护了印度哥就算冬天也温和舒适。而对于中国来说,就算东南的太平洋季风,可以滋润我们的大地——但是到了北方,有了蒙古这个“干极”在,就算距离大海极近的北京,到了冬天,也无法避免迎来西侧不远的蒙古沙尘,造成了帝都独特的“风景”。

 

所以你会发现,由于以上地理因素,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神奇的“胡焕庸线”,这条线的东侧占据着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而它的角度,正好是越往北则越向东倾斜。

 

就这样,干燥的蒙古高原,基岩经年累月被大量风化粉碎,随着西北风的作用,留在原地的,就是蒙古的“大戈壁”,而在戈壁的边缘,则是如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科尔沁沙地的小沙粒,再往外,就成了更为细密的黄土——现在也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厚重土层的重要来源。

 

这么看来,“蒙古高原”这片土地的承载力,实在是太低太低了,遍布的荒漠草原,使得这里根本无法耕种,只能进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牧生活。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今的蒙古国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河南省的面积,但人口却只有300多万,仅相当于河南省的3%多一点。

 

然而,偌大一个蒙古高原就真一无是处了么?如果我问你——世界最大的湖泊是什么,若有些地理常识,你应该知道是位于亚欧交界的里海,然而我们说过这个大湖是大海的遗存,基本上和海没啥区别。那么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是哪个呢?相信有人知道是北美五大湖之一的苏必利尔湖,面积都快赶上一个江苏省了。

 

但要是问你“世界蓄水量最大的湖”,你知道是哪个么?没错,就是这里,蒙古高原北部的贝加尔湖——它面积虽难以和五大湖相比,但最深处可大1600多米的惊人落差,让此湖的水量,竟相当于整个中国所有淡水加一起的八倍之多。

 

问题是蒙古不是缺水么?贝加尔湖的水哪里来的?其实在蒙古的北部,气候情况就大大不一样了,在这一带,北方北冰洋的湿润气流,反倒可以到达这里,同时因为这里有着一系列高耸的山区,所以你会发现,卫星图的这里,还真是一片绿油油的。

 

于是,蒙古如杭爱山、萨彦岭、肯特山等地区,有着不同寻常丰富的降水,这里发源了大大小小河流,共同汇聚成了一条大河——色楞格河,成为了贝加尔湖主要的淡水来源。与此同时,肯特山中发源的两条河——斡难河、克鲁伦河,更是东北宽阔的黑龙江之上游。

 

没错,蒙古高原的东部,同样是一个美妙的区域——大兴安岭,因这里处于季风区的边缘,属于半湿润地带,加上黑龙江上游的滋润,这里才真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片美景——如今内蒙东北最大城市呼伦贝尔就位于此。

 

其实在成吉思汗发家之前,蒙古无非是斡难河畔的一个极小部落,根本就没资格为这片土地命名。因为这里的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原王朝一直对其有个统一的称呼——漠北——也就是大戈壁之北,是否很形象?

 

《西虹市首富》中那个有梦想的保安,就说要从北冰洋把冰山从叶尼塞河运到蒙古,你看着保安地理学的就不错,他知道外蒙的可以直接通向流经北冰洋的叶尼塞河。甚至蒙古国还真有一个仅有七人的“海军”,正是设在了北方的色楞格河流域,唯一的船只是一个苏联报废的拖船。


我可以出个计划,让蒙古国这个“王下七武海”,顺着贝加尔湖进入叶尼塞河,直插北冰洋,奇袭东京湾。

 

总之,游牧民老家正是色楞格河—贝加尔湖的丰饶区域、亦或是东部的大兴安岭一带的草原驻扎,这也就是为啥苏武被匈奴搞到了这个“北海”放羊。但是问题来了,这里湿润是湿润,但是实在太靠北了,一旦气候变化,寒潮来临,中原无非也就是减产下——但这一带的冬天,竟然会达到-50°C的恐怖低温,霜期能持续大半年,别说放羊了,耗子都能饿死——那么放羊娃们,就只能南下。

 

南下?怎么南下,王多鱼可以支持保安把北极冰川运到外蒙,但中间隔着个大戈壁沙漠啊,这咋运到内蒙的阿拉善不是?


那么我们就再往南一点 我们会发现,进入到蒙古高原的右下角,你会发现,前几讲的主角——辽河正流经此处,又一个好牧区出现了,这也是如今内蒙通辽、赤峰一带。

 

进入到蒙古高原的正下方,更好玩了——这正是黄河“几”字型的那个大弯——河套地区,因黄河的作用,这里不仅牧业,就连农业条件也非常不错。如今这里也分布着内蒙首府呼和浩特、大城市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等,包括宁夏的银川,也属于这一区域。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高原的左下角,你会发现,本来最为干旱的“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青藏高原的边界——祁连山脉像翅膀一样挑了过来——这个高耸的大山,就是个天然冰箱——大量的融水,使得它的沿线滋润出了一个个绿洲,土地非常肥沃。

 

转了一圈,发现点啥没?——这蒙古高原,反倒是“一圈绿,中间黄”的奇怪造型,在蒙古高原和中原交界处——形成了一个“新月”状的,介于季风和非季风、干旱和非干旱、游牧和农耕之间的神奇区域,一旦中原王朝强势,这里就是我们的田地,一旦漠北民族强势,这里就成了他们的跑马场。

 

所以,我们对这里又有了一个称呼—— -漠南地区。发现点啥没?如今“内蒙”、“外蒙”的划分,基本就是这个“漠南”、“漠北”。

 

在漠南区域的上古时代,就记录着如鬼方、狄、犬戎等大量半游牧半农耕部落,这群人的族群早已不明,有学者认为是突厥人的一支,有学者认为是中原人北迁的一支,不过无论如何,在中原政权的强势下,他们大多被击败并融合

 

——尤其到了战国时期,武力强悍的秦国攻义渠、赵国攻林胡、楼烦等狄族,除了融入中原,不少的残兵只能远遁漠北而去。

 

但是正当秦国一统天下时,他们才发现,曾经北边的散兵游勇,竟成为一个异乎寻常的存在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匈奴。

 

匈奴是啥?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但是很遗憾,如今匈奴语残留下的语言,基本只是《史记》中零星的单词,我们还能在他们称呼老大的称呼——“撑犁孤涂单于”中,汉语翻译为“天子”,而古汉语“撑犁”发音为thrang ri,和如今蒙古语、突厥语的天“tangri”非常接近,如今的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名字就是“天”之含义,而突厥语族的维吾尔语称呼“天山”,就是tanghri tagh。除此之外,匈奴人称呼帐篷为瓯脱——这也和如今突厥语、蒙古语的宫帐ordo接近,元朝时就曾翻译蒙古包为“斡耳朵”,突厥语族的土耳其语中宫帐就是“yurt”。

所以,曾经学界一直以为,上古的漠北地区,生活着一种“原始蒙古、突厥人”,在大兴安岭一带,生活的是东胡系统的鲜卑、乌桓人,是分裂的蒙古语族族群,而就在他们隔壁贝加尔湖以东的区域,则是使用古突厥语的族群,但要知道这群人长得和我们很像,同样是黄种人。

 

然而随着对漠北民族的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蒙古、突厥两系统人群,虽同源词颇多,但大量日常性底层词汇,则完全无谱系关系,也就是说,他们的共通词,应为长时间的斗争融合中,互相借用的结果。而在《史记》等史书记载的匈奴语中,流音L/R开头的词特别多,这在蒙古、突厥语中几乎不存在,就比如“俄罗斯”这个名字,就是蒙古语读着不顺,就把人家的自称“罗斯”前,加了个前缀O的结果。

 

这么一看,匈奴人的语言,很可能非常特殊——大家一直会有个误区,那就是“匈奴”政权就是铁板一块,所有人都是同一民族,其实,人家匈奴政权同样是个“多民族国家”,也就是说,匈奴贵族的语言和民族属性,很可能和下层民众差别极大。

 

好玩的是,在三国之后,被称为“五胡乱华”的北方民族南迁时,曾有一个“匈奴别部”的民族“羯族”,《晋书》中有一段羯语的记载“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学术界找了一圈漠北民族语言,也搞不明白这是个啥语言,没想到却在如今叶尼塞河流域的一个小民族“愒人”的语言中,找到了神奇的对应。

 

没错,如果我们再把视角向西,进入到高原西北侧的萨彦岭、叶尼塞河一带,自古就生活着被称为“叶尼塞语”民族的群体,之前说过,他们的单倍群多为Q,是美洲印第安人的高频类型,很可能是北亚人迁往美洲后,留在旧大陆的后人。他们的遗迹“塔施提克文化”,竟然也和匈奴人的遗址,有着大量的共性,而且他们遗留的雕像、面具,则已经有着强烈的黄白混血特征了。

 

神奇的是,通过对若干匈奴贵族墓葬的遗骨基因分析,匈奴上层的父系单倍型同样有着极高的Q,所以学界开始提出,匈奴政权的建立者,很可能就是“叶尼塞族群”的一支。

 

这也是我个人比较支持的观点,一个小小的 叶尼塞语族群,很可能就在中原的东周列国,通过一个历史从未记述但一定热血的统一战争,统合了贝加尔湖一带的突厥语族群、并接纳了大量被打败的漠南戎狄游牧民——成为了一个巨大政治联盟。

 

没成想,碰到个强悍的秦朝,本以为要玩完的他们,却碰到了秦末动乱,楚汉相争,趁此机会,随着新单于——冒顿单于的继位,一个更为巨大的吞并战争,这就是我下一讲要说的了。

 

而此时,中原才是刚刚建立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作为仅仅比秦始皇小三岁的人,从战国时代走来的他,看着同龄人统一六国,又看着秦末动乱,他怎会想到,这天下,竟然落于自己这个街委会治保主任的手中?刘邦亲自率领大军,抵抗想要入侵山西的冒顿单于部队,结果中计,迎来了一生最为羞辱的“白登之围”。

 

他终于知道,自己已经很老了,对于匈奴只能以和亲换区暂时的安宁,他也不知道,大汉的后来者,是否有能力打败这群喝狼血的北境强族。

 

但刘邦不会想到,他建立的这个王朝,日后可是成为了一个民族的名字啊。而如今的叶尼塞语,却在北极之境,有着仅仅500多老人在使用,离其真正的 消亡已不远。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两个族群不同的命运——我们还是下一讲再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lice_LMY

    特别好听,建议做广告宣传

  • 雨霁_y6

    为什么还不更新?

  • 听友207345299

    天命真人

  • 帅子_57

    从头条追你到这,讲这么好听的人咋这么少

  • pyw7612

    可以看视频

  • 沙城西岗子

    为什么这个专栏课程总提示 发生网络错误 ,而听其它的就能正常播放

  • 骨哥_k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