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豹】07 背叛爱(下):为什么令人这样痛苦?

【淡豹】07******************

00:00
11:54

如何召回主体性?

以歇斯底里之后的新敏感。


我们想讲讲在主体性被打碎之后,如何召回主体性。在《被遗弃的日子》里,女主人公几乎发疯了,她的丈夫因此更加疏离她。我们在痛苦时,也经常因自己的不体面而自责。


比如,生活中,多少人都曾经告诫自己,不要吵架,不要声音高亢。无论如你应该既不歇斯底里,又不能暴力,就仿佛争吵、歇斯底里和/或暴力让自己在受背叛和遗弃 所评定的无价值后,进一步掉价了。就仿佛,如果不体面,就是不仅被自己所创造的这个小小的二人联盟抛弃,还将可能被文明社会弃绝。这种压抑和自我规训,是受背叛的自己想要“留在社会之中”的一种努力,但也真的让人很累。


其实,成为“又一个疯女人”,可能是孤单的时刻,也可以是真正的社会性意外出现的时刻,真正的社会性它就生⻓在身体之中,在身体和心智之间,那块敏感的荒野上。小说这位女主人公来说,被原有的联盟抛弃的时刻,也是自我主体性重新诞生、重新定义自我的时刻。这样孤零零的时刻,也是开始真正关注日常生活的,也可以是开始关注她人的时刻。


她发现自己不想被毁灭。在歇斯底里中,在自我毁灭中,开始寻找新的生活。她首先承认了脆弱,理解了那些受伤者,理解历史上那些疯狂的女人,但她还是不想被彻底摧毁或者打败。在一个意义上,她与历史上的女人、与世界中的每一个普通女人同命,她理解她们。在另一重意义上,她最大的恐惧仍然没有改变:她告诉自己不要进入那个公墓,别真正成为街上拎着裤腰的,像历史上的那些“疯女人”。闻过了它的阴森气味后,她更拒绝进入那个公墓,成为被埋葬的人。通过容忍自己的脆弱,她再继续生活下去。这时她说,我去过里了,我走出来了,我离开了。


总结一下召回主体性,找回自我的方式:


1)是敏感。另一半离开后,人发现自己熟悉的那些感官能力消失了,糖不再甜了,自己不再饥饿了,困意不再袭来。生活瞬间空洞,感受力也空洞了。


那她重新建立自我的过程,是重塑感受力的过程。如今,她用新的眼光从零开始,更具体、认真地看待生活里的细节,就好像她24小时都醒着。她与生活的关系,不再是通过婚姻和家庭作为中介。这时她发现,以前在幸福的日子,她自以为在感受生活,其实她与生活是有隔断的,生活在一个规律之中。背叛和丧失让她重新塑造了感受力,实际上更认真也更具体了。


2)她的另一种找回自我的方式,是靠理解她人,理解其他人物,最终获得了反省能力和真正的自我意识。这位主人公从小读小说,边读,边和叙事中的人物拉开距离。她是靠设想自己与那些人的差异,来界定自我。读那些关于痛苦和感情的小说时,她以为脆弱感象征着失败、性格缺憾、或者社会经济地位不足——也许你我曾经也这样想。


生活危机之后,她的感官复活,她对自己的定位改变了,她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不反思的生活成功者。我们说,当她的人生成为一段新的叙事,她能重新理解所有这些叙事了。更重要的是,她更理解那些人物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知道自己与那些人物的相似性,她更强烈地、自觉地想召唤出自己与那些人物的不同。而且她的职业在小说中是位作家,那么现在,在理解她人以后,她是位更好的作家了。


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不要害怕被别人说太敏感,敏感是好东⻄,是发展同情心、同理性的前提。


好,结束这一部分之前,我们再总结一下,这位人物重塑自我的过程,是靠召唤回自己的感官敏感性,和生活更具体的部分相连。也靠重新更深地理解她人,更有意识地塑造自己。这样, 她召唤回了自己的主体性。


前一个故事里,受背叛之后的纠结点在于主体性的消失,人可能会不断自问我究竟做错了什 么,导致这一切?” 在受背叛之中,那另一个常⻅的纠结点是道德、尊严感、和公正问题。这一点,在中国大众媒体之间和日常生活里,特别常见,也就是说,因果链都十分清晰,但不该是我,“我没有做错什么,“我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在中国的背叛问题中常常看到的是后面这种情况,人感到受了委屈,被辜负,会站在某一个道德高度上指责他人。这是关于道德的纠结,之后有自杀,有打小三,有上⻔兴师问罪等等。


在这里,受苦者常常解不开的结在于“我明明没做错什么”。我没做错什么,他为什么背叛我, 为什么离开我?如果纠结于这个问题,人在应对背叛时,很难像生活鸡汤教科书指导的那样向前看,向前走,move on, 人会想要证明自己确实是好的,确实没有做错,向社会、向对方证明,来追求关于背叛这件事的正义与公正。其实,有些时候,人在遭受背叛后的“向前走”,与他人交往,也是在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足够好,没有错。


人类学家吴⻜根据在河北农村地区的田野调查写了著作,《浮生取义》。他研究的主要是自杀现象,牵连到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他区分了“冤枉”“委屈”这两项,冤枉是公共领域内的,而委屈是家庭领域内的不公,他发现,这种不公常常导致自杀。


举个例子,一位农村妇女,咱们给她起化名叫巧巧吧。她孝敬公婆,丈夫外出打工,她待在家带孩子照料家庭很辛苦,然而丈夫背叛了她,她想不通。婆婆又不向着她,她开始和婆婆有争吵,村里人在说闲话,反而说她对公婆不好。这时巧巧喝了农药,自杀了。这种自杀行为,其实是一种道德行动,她受了委屈,用这种结束自己生命的严酷方式来说明自己之前没有错,是受了家庭内的委屈,受了村里人的冤枉。


家庭里的委屈,受背叛,其特点在于没法像《秋菊打官司》或者《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女主⻆那样,靠一路上访要个官方白纸黑字的文书来“讨说法”,也未必靠离婚来“讨说法”,那样就 等于对命运“认了”,认倒霉,她不愿意。如果丈夫回归,认错跪下,从此家庭幸福,或者婆婆给她撑腰,她都能找回自己的尊严。然而现在丈夫不回归,婆婆又不站在她一边,她只能去喝农药。她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结束生命,而是用结束生命的这个行动来说明自己其实是什么样的人。大家看,这样就是从问为什么是我,到自己确认了之后,去向外界重申“我是个怎样的人”,“大不了我用命来展示给你看”。


这也就是受背叛的应对问题——她用这么大的代价,来说明自己受到了多大的委屈。自杀不是一种放弃,恰恰是她夺回尊严、寻求公正、应对背叛与不公的方式。


其实在受到背叛后走不出去或者暂时走不出去,也很正常。不是说应该自杀,大家都可以寻找自己的应对方式,不要在这个时候还给自己过度的压力,要求自己站起来,要求自己体面,去硬撑原有的生活外壳。我们可以向《被遗弃的日子》学习一点经验,靠一步步重塑自己的感官和敏感,把自己建设成一个新的人,拥有新的生活形式。


总结今天这堂课。我们讲在背叛中的感受,主体性的消失,也讲愤怒的正当性。历史上的统治者把弱者以歇斯底里为名关进疯人院,来“解决问题”。男人常常对女人这样做,有些作者也这样做,也在作品中去嘲弄不体面的女人。所以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目标,除了分析受背叛的痛苦何在,解析受背叛之后人会问出的“为什么发生”“为什么是我”等等问题外,另一个目标是想要 对彼此达成同情的理解,不再以体面或者独立为理由去要求别人。


我们都可能是在荒野上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路标的疯女人,我们很可能都到过那片荒野上,不过我们也得走出来。


最后我想说,背叛是爱的折磨苦痛中的一种。我们预料到折磨而进入爱情,就像进入人生。那些关于爱被回馈、关于忠贞的热望让人痛苦,但难道我们就能做到不爱了吗?心灵鸡汤会教我们挥挥衣袖不带一片云彩地走出去,快速走出去,新的流行文本教男男女女都成为金庸小说中的段正淳,似乎成为四处留情者,成为背叛的主体,就能让我们回避受背叛的伤痛。流行文本也教人“如何在他甩掉你前先甩掉他”,要活得更“利索”,似乎那样才是成熟的人,才是强者。但那或许不实际,也不能真的帮我们应对痛苦。


我们的课程也应对不了痛苦,我们希望能更好地理解自身的遭遇和自身的纠结,那样,痛苦的人或许会不再觉得自己是一片浮萍,飘荡在大江大河之中,也能更好地理解痛苦的他人。我从来不相信痛苦绝对不是一种必要的教育,但愿我们都能不受苦。但如果我们不得不面对它,也许我们也不得不试着从中获益。


好,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些伴奏1994

    温柔的淡豹

  • 听友322785418

    能伤害我的,都是我爱的。

  • 1831832nkpn

    太温柔了,“不要求别人体面”。

  • 听友196693133

    哭了

  • 1381487izqh

    真棒

  • 没有敏感词

    竟然在这门课里想起汪小菲和大S的事情了

  • 听友230325340

    谢谢淡豹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