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ran3)。室(通假:至)于王谢之族,郗(xi)庾(yu3)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yi4)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
方复 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jian1)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
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he)通规。詎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
加以 趋变 适时,行书为要;题勒(le4)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译文:
而东晋时期的士大夫们,翰墨之风盛行,他们互相熏陶 互相影响。假如你能和王羲之、谢安等人,郗鉴、庾亮之辈朝夕相处的话,那么你的书法不说是完全达到他们的神奇,也可以具有他们的风味。然而,那个时代离现在很远了,那种学习书法的风气和环境是越来越微妙了。
再加上一些人听到不可靠的书法理论也不加以甄别继续传播,得到只根末节的 书法技巧 也不加完善继续流行,古今阻隔,没办法向他们当面请教。还有一些人虽然有了体会,却深深的藏在心里。这样一来使得许多有志学习他们的人茫茫然不得其要领,白白地看到那些大书法家成功作品的美妙,却不知道达到美妙的根由。
有的人在分布上 下功夫已经多年,但离规则法度 还是很远,学楷书没有感悟,练草书也很迷惑。有的人即便是初步能草书,粗略地懂一些隶书法则,却又好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自然脱离了通用规则。岂不知心和手的关系,就象水的源头和支流;转和用的技术,犹如树干与枝条一样吗?
为了简便快捷,行书为要;提写匾额或方幅用于比较庄严的场合,真书为先。草书中不兼有真书在里面,大概显得专谨;真书中不带有草书的笔画,实在不能算作书信一类。真书以点画作为字的形状特征,而使转则体现着书者的情趣和秉性;草书中点画的有无、多寡反映了书者的情趣和秉性不同,使转才是草书的形状特征。草书离开使转,不能成字,真书在点画上有了缺陷,也不会影响到它的使用。各种字体回环交错的形式不同,大体上还是互相关连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