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山东博物馆 | 红陶兽形壶:大汶口最发达的养猪业

38 山东博物馆 | 红陶兽形壶:大汶口最发达的养猪业

00:00
11:54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山东博物馆的文物主讲人代雪晶。今天我想和你聊一件外形很萌的史前陶器,它携带了众多远古时期的信息,它就是红陶兽形壶


山东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红陶兽形壶,是一件盛酒容器。壶的根部有一个筒形入水口,壶嘴可以往外倒水,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四条腿立着可以加热,背上有一个提手,方便使用。


因为它的头部和肥壮的身体像猪,而四肢和上翘的尾巴却又像狗,所以被称为“兽形壶”。整件器物采用陶塑手法制成,通体挂红色陶衣,是一件极富情趣又不失使用价值的艺术品。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您可以看到图片。



红陶兽形壶


这件红陶兽形壶是大汶口文化的一件典型代表器物。


大汶口文化,是山东地区距今6300年——4600年的一种典型的考古学文化,因1959年首先发掘于泰安与宁阳交界的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到新石器时代,这里不仅有着发达的考古学文化和清晰的文化序列,更是最早迈入文明社会门槛的文化区系之一。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一万年左右,以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为主要特征。


新石器时代山东的土著居民是东夷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先后经历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创造了完整的史前文化系统。这一文化序列具有先后承继的关系,脉络清晰,历史延绵。这件红陶兽形壶就是山东地区第三个新石器时代文化创造的艺术珍品。


陶器,是人类最早发明并广泛使用的生活用品。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也是跨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东人。


在新石器时代,他们的后代子孙挥别了深山老林,来到了更加广阔、水草丰美的河畔海边,开始了定居生活。


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产生了对储存用具、炊具和饮食用具的需求。他们利用已经掌握的人工取火方法,摸索出了用粘土烧造陶器的工艺,制作了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这些陶制品的出现,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陶器是解放后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发现的,距今大约一万年。



展览中的红陶兽形壶


这件外形超萌的史前陶器,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6000年前山东的社会发展状况。


首先,这件红陶兽形壶的陶塑手法反映出大汶口文化时期高超的制陶技术大汶口红陶是大汶口文化中产生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陶器,色泽明丽,如血如火,很符合原始人对血与火的崇拜,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主要的品种。


红陶的烧制温度大约在900至1000℃,敞窑烧制,高温之下粘土中所含的铁元素被氧化,烧成的陶器呈现出红色。在远古时代,虽然先民们不一定能够掌握这样的化学反应原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烧制出这样精美的红陶。


红陶的原料一般是粘土,为了使器物更加耐火、耐用,有时会掺入沙粒和蚌壳粉末,形成夹砂陶。“红陶兽形壶”就是这样烧制而成的。


它外面有一层红色陶衣,为避免沙粒和蚌末形成的粗糙,还进行了磨光加工,显得光润亮泽。这件器物和大汶口文化的实足陶鬶器形类似,陶质陶色也类同,所以有人将其称为“猪鬶”或“狗鬶”,是大汶口文化时期陶器的一件代表作。


制陶业在大汶口文化手工业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陶器是大汶口先民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用具之一,且这一时期的陶器生产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早期阶段多为手制,烧造火候较低。陶色以红陶为主,黑陶、灰陶少见。器类不多,造型简单。


中期阶段,红色陶数量减少,灰褐陶比例上升。陶器制法仍以手制为主,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开始使用轮制技术,烧制火候较高。


晚期阶段,已使用快轮生产技术。陶色以灰、褐陶为主,红陶罕见,新出现了白陶。器类增多,器形复杂。特别是薄胎黑陶高柄杯的发现,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为龙山文化蛋壳陶的生产准备了条件。



红陶兽形壶 细节


白陶也是大汶口文化极有特色的一种陶器,用高岭土烧制而成,有瓷质感,它的出现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所以有些学者把史前时期的白陶看作是中国瓷器的“祖先”。


这里特别给大家介绍一下大汶口文化的陶鬶,它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标准化石”,是一种凤鸟造型的三足器,经历了由实足向袋足发展的过程,三足的空心袋足和器物腹部联通,这样大大增加了受热面积,器物中的水能在较短时间内沸腾。


大汶口文化陶鬶多为凤鸟造型,这可能与东夷族的鸟图腾有关,是新石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典型器形之一。鬶、盉等三足器的大量出现,是山东地区原始时代陶器的显著特征之一。


红陶兽形壶家猪的形象则揭示出了当时社会的另一个重要信息,说明当时家猪饲养已较为普遍。为什么我会说这是家猪的形象呢?


据考古学家考证,大汶口时期的家畜饲养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开始饲养猪、狗、牛,羊,鸡等家畜,其中猪和狗是大汶口文化先民们饲养的最主要的两种家畜,并且以猪为代表的家畜已经成为财富的象征, 所以在墓葬中才会出现大量完整和部分猪骨随葬的现象。


据考古发现,在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墓葬中,三分之一以上有猪骨随葬,有的用半只猪架,有的用下颌骨,最多的是完整的猪头,1956年,泰安大汶口墓地发现的133座墓葬中,有43座墓出土了96个猪头,最多的一座有14个猪头。这说明了猪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先民们不仅以猪作为食物来源,还将猪作为重要的私有财产。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对猪、狗等家畜的饲养变得普遍,又与这些动物日夜相伴得以细微地观察。因此在塑造陶器时,人们能够抓住动物的特征和动物本身各部位的相互关系。而这件红陶兽形壶就很好地展现了史前人类的原始艺术



红陶兽形壶 细节


一般来说,人类的艺术创造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造型比较接近自然的原始形态。例如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的猪形陶鬶,各部位的比例十分得当,立体感强,仿生器物的塑造非常成功,如同一遗址出土的狗形器,那抬头、伸脖子、扬起尾巴吼叫的姿势,都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


我们这件大汶口文化的红陶兽形壶,是站立的动物形象,头部和肥壮的身体像猪,而四肢和上翘的尾巴却又像狗,因此统称为兽形。


这件构思巧妙的实用器,充满了创造性的灵感,是新石器时代一件难得的陶器珍品,表明大汶口文化的先民们不但已经掌握了动物各个部位的比例结构和体形特征,而且陶器制作水平已经非常高超,进入可以突破写实,进行自由创作发挥的阶段,在造型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陶器上点、线的组织,色、韵的谐和,与先民们生命情绪的表现交融组合成一种境界,浑然天成。先民们那朴实纯真的审美情趣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思也就不知不觉地融于其中了。


好了,关于这件红陶兽形壶就介绍到这里,欢迎你有机会来山东博物馆亲眼看看这件土与火交融的艺术杰作。


我是山东博物馆的文物主讲人代雪晶,我在山东博物馆等你,感谢你的收听!

 

【入群指南】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15600055881,备注:国宝来了,通过后提供已购或购买截图。

【入群福利】

加入课程交流群,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沟通交流,更有机会获得

博物馆最新信息分享
最新课程抢先试听
入群互动答疑
博物馆限量周边

等等福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读麦磐石上的信心

    样样都好 就是讲解人员的山东后鼻音口音 把bǎ 汶wèn 文wén 根gen 葬zàng 类lèi 们mén 给gěi

  • 火凤凰ZF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遗址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在卫驾庄东,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大汶口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其分布范围主要在山东境内,北入旅大地区,南达江苏、皖北,西抵河南中部,东至山东半岛,西北见之于黄河北岸。

  • 井娃娃

    一直以来有个误解,大汶口在河南,涨姿势了

  • 公子小乙_

    猪得罪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