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圆觉经11 智慧和愚痴其实是一样的
⼀、知识点
1、见解:
见解(英文:view),读音jiàn jiě,汉语词语,指的是对事理的认识和看法。也指解决,处理。例句为“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
2、障碍:
1.阻碍;阻挡。 2.阻碍物。 3.故障。
3、法界:
佛教术语。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间法,通常释为“轨持”,即一切不同的万事万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按自身的轨则,能让人们理解是什么事物。界,含有种族、分齐的意思,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
二、金句/精华笔记
1、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各种觉性的差别,说明圆觉经本无取证,它是要在除面一切幻化中修正的。
2、他们不知道念念生灭,实际上生灭都是在念念之间的,所以他们就发生出了憎恨或者爱欲。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学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中,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圆觉经。这一讲我们要讲读的是圆觉经的第六章,也就是清净会菩萨掌。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各种觉性的差别,说明圆觉经本无取证,它是要在除面一切幻化中修正的。这一讲开始是清净会菩萨赞叹佛陀的开始,说佛陀的说法和开式都是本所不见,本所不闻的,也就是自原来都没有听说过的。我等金者,蒙佛善诱,身心叹然,得大饶矣。那么今天我们有幸得到这个佛陀,循循善诱,身心都很舒服安泰,获得了很大的礼。
接着清净回菩萨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什么问题?一切众生,即诸菩萨、如来世尊所政所得云和差别。意思是说,就圆满觉性而言,所有的众生和诸菩萨还有如来所挣得的比,与此之间有什么差别?那么在这一章里,如来就回答了亲近会菩萨的提问,进行了开市,讲述了凡夫随顺觉醒、菩萨未入帝者随顺觉醒、菩萨以路弟子随顺觉醒,如来随顺觉醒等等几种差别。
在讲述这些差别的时候,佛陀首先强调了圆觉经,非信信友,寻诸信起,无曲无证。石像中食无菩萨及众助生。它的意思是圆觉经 up 是随缘而起的,不是时有的。所以说到究竟是无曲无证,是无可取无可证的。因为清君会菩萨问佛陀众生,诸菩萨和佛陀所挣取的到底有什么差别?谁佛祖首先把究竟的先告诉大家。
说到底,圆觉经是无曲无证的。菩萨朱仲生都是幻化的,根本在10,根本不是 10 项,在 10 项中没有的。佛陀接的解释,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灭故无取证的。比如眼根不自谏,言法自平等,无平等者,菩萨众生都是幻化的,幻化都要灭的,幻化都是要灭的,或者你去灭它或它本身就是幻化,所以没有取证,没有办法取证。好比眼根,所谓的眼根就是眼睛的器官,眼睛的器官是不能看见自己的,他有这个观能,他能看见东西,但是眼根不能看见眼根,眼睛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睛。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与灭未灭,往公用中便显差别。因为众生都被迷惑了,都处在迷惘之中,他们还没有能够除灭一切幻化,所以就在这个灭和位灭在相互作用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显出差别来了。落得如来寂灭,水顺时无,寂灭即寂灭者。那如果你有了如来的随顺觉性,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那么实际上寂灭没有,无机面也没有,因为都是幻化的。
所以首先佛陀把这个究竟法先开始了,然后佛陀开始列举几种觉醒,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别。首先讲的是凡夫随顺觉醒一切众生,从无死来。有妄想,我即爱我者,诚不知之。念念生灭,固器正爱,当助无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晋源觉醒,发明其面,既知此生,此信之劳率。所有的众生都是从无死来的,就是说他来的这个也没有个开始,对不对?你怎么知道什么众生,从什么时间开始的?他们有妄想,对我这个主体他有妄想,然后又对我有一种爱主,有一种这个执着,有一种爱。他们不知道念念生灭,实际上生灭都是在念念之间的,所以他们就发生出了憎恨或者爱欲。成年在五种欲望当中,如果他们碰到一些善知识,碰到一些善友,能够教导他,让他想明白清近原觉本性,他们就能发明其面,他们就能把这种智慧给激发出来,起面就起了灭掉幻化之星,那么他们由此就会知道这一生,此生兴致劳虑,那么你他们就会了解到,这一生担负着这种忧苦悲痛这种很劳苦的东西,他们一生都背负着这个,造福友人。
劳力永断,得法戒敬,既比境界为智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载此命凡夫随顺觉醒。如果有人能够永远的劳力永断,除了劳律,就这种辛劳的这种各样虚妄的忧虑,他们是能够得到,法界亲近的,是能够了解的。然而如果他们执着于法界清净的境界或者见解的话,这又成为他的障碍,他们就不能自在的得到圆觉,或者在圆觉这个境界里,他还不自在,得不到自在,这个就叫凡夫随顺觉醒。
那么什么叫菩萨?未入地者,随身觉性一切。菩萨见解为爱,虽断解爱犹住见觉,爱为爱而不自在。那么菩萨当然比凡夫要厉害了,对吧?他的境界要高。所有的菩萨,他们了解到了见解为爱,他们了解到执着与亲近见解。哪怕你这个见解是亲近见解,但是如果你执着于他的话,它也是一种障碍。虽然断除了这种障碍,但是仍然执着于祝由祝执着于焦灼于想断除这种障碍的这种感觉。这样呢?绝爱还是一种障碍,就是这种,哪怕你是已经觉悟了某种障碍,对障碍有所觉悟了,但是如果你执着他,我就执着。唉呦,我对这个障碍就是了解的,执着于这种感觉的话,他也不自在,这种就叫菩萨,未入帝者,随顺觉醒就是菩萨,那已经开始是菩萨了,但是他还没有到那个最好的一种状态,这个叫菩萨未入帝者随觉性。
什么叫菩萨已入帝者,随顺觉醒。有造有绝,居民障碍事故,菩萨常觉不住赵与赵者同时寂灭。什么意思?有造有决,你能够对外部的世界或者对万事万物进行关照,你对他有觉知,有了解,其实这都是障碍。菩萨长觉不住,当然他的觉悟比较高,了解能力比较长,他也不执着。而造于造者,你要去关照万物的这个心,和被你的心所冠造的万物同时寂灭了。比如有人自断其手,已断,固无能。断者。好比有一个人自己把自己的头给砍掉了,狗已经被砍掉了,那么就没有能够砍他头的人了。用了这么一个比喻,则以爱心自灭,助爱,以断灭污蔑者。好比是一个人砍掉自己的头,那么你用这种断灭障碍的心去断灭了障碍,那么当然障碍断灭了,那么也就没有断灭障碍的心了。
我想大家如果仔细想一想,是能够了解佛陀的开始的修多罗教如标月子洛夫见月了之所标,毕竟飞跃。这里边又是一个比喻,修多罗角就是修多罗,就是金了。佛经的经经书,经书的教义,就好比是指月亮的那个手指,它是给你指个路,指导你的。如果你看到了月亮,你当然知道你指向月亮的这个手指终归不是月亮。一切如来种种严说,开始,菩萨意夫如实。所以如来对菩萨的开示,就好比是指向预量的这个手指,你是不要去执着的,看到月亮以后,就应该把它忘记掉的。
到了这种境界,史明菩萨一路帝者随顺觉醒,那么最高的觉醒当然是如来水顺觉醒。这段经文我给大家念诵一遍,其实不必做进一步的解释,我想大家就可以了解了然于胸了。一切障碍即究近绝得念失念,无非解脱。乘法破法皆明涅槃智慧淤痴通为波惹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名蒸炉无意境界界定会及淫怒痴。句式,凡形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公,皆为净土。有幸无幸其成佛道,一切烦恼,必尽解脱法界海会照了忠相,犹如虚空。
此名如来随顺觉醒,佛陀开始了无分别、无执着,法界平等的大智慧,核心是一切障碍,就是究竟的觉悟,一切烦恼,毕竟都是解脱。无论是智慧还是愚痴,都是波惹,波惹是一种很好的智慧,能够把我们带向解脱的大智慧。所以一般的智慧和鱼刺是相对的,这是相反的吗?我们一般认为,但是从法界平等的角度来讲,无分别的角度来讲,他们都是幻化的,都是一样的。到了这样一种境界,用法界平等的智慧去关照各种思想,那么你就明白,他们都是虚空,不是幻化,这种境界就叫如来随顺觉醒。当然,由于篇幅的关系,这一章我就不能为大家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读了,但是要义就在这 4 种觉醒上,要义就在佛陀对这四种觉醒进行了开示上。这一讲,我就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圆觉经》。这一讲,我们要讲读的是《圆觉经》的第六章,也就是清净慧菩萨章。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各种觉性的差别,说明圆觉自性,本无取证,它是要在除灭一切幻化中修证的。这一讲,开始是清净慧菩萨,赞叹佛陀的开示,说佛陀的说法和开示都是本所不见,本所不闻的。
也就是指,原来都没有听说过的:“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那么今天我们有幸得到佛陀循循善诱,身心都很舒服安泰,获得了很大的利益。
接着,清净慧菩萨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什么问题呢?“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意思是说,就圆满觉性而言,所有的众生和诸菩萨,还有如来所证得的,彼此之间有什么差别呢?
那么在这一章里,如来就回答了清净慧菩萨的提问,进行了开示,讲述了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等等几种差别。
在讲述这些差别的时候,佛陀首先强调了:“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他的意思是,圆觉自性,他是随缘而起的,不是实有的。
所以说到究竟啊,是无取无证,是无可取无可证的。因为清净慧菩萨问佛陀嘛,众生、诸菩萨和佛陀所证取的,到底有什么差别?所以佛陀首先把究竟的先告诉大家。
说到底,圆觉自性是无、无证无取的,说到底,圆觉自性是无取无证的。而菩萨、诸众生都是幻化的,根本在实,根本不是实相,在实相中没有的。
佛陀接着解释:“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法自平等,无平等者。”菩萨、众生都是幻化的,幻化都要灭的,幻化都是要灭的嘛。
或者你去灭他,或他本身就是幻化的,所以没有取证,没有办法取证。好比眼根,所谓的眼根就是眼睛的器官,眼睛的器官,是不能看见自己的呀,对吧?本来就,它有这个官能,它能看见东西,但是眼根不能看见眼根,眼睛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睛。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因为众生都被迷惑了,都处在迷妄之中,他们还没有能够除灭一切幻化。所以就在这个灭和未灭的相互作用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显出差别来了。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如果你有了如来的随顺觉性,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那么实际上寂灭没有,无寂灭也没有,因为都是幻化的。
所以首先,佛陀把这个究竟法先开示了,然后佛陀开始列举几种觉性,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别。首先讲的是凡夫随顺觉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所有的众生,都是从无始来的。就是说,他来的也没有个开始,对不对?你怎么知道什么众生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呢?对我这个主体,他有妄想。
然后呢,又对我有一种爱着,有一种执着,有一种爱。他们不知道念念生灭,实际上生灭都是在念念之间的。所以他们就发生出了憎恨,或者爱欲,沉湎在五种欲望当中。
如果他们碰到一些善知识,碰到一些善友,能够教导他,让他想明白,清净圆觉本性,他们就能发明起灭,他们就能把这种智慧给激发出来。起灭,就起了灭掉幻化之心。
那么他们由此就会知道,这一生啊,此生性自劳虑。那么他们就会了解到,这一生担负着这种忧苦、悲痛这种很劳苦的东西,他们一生都背负着。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如果有人能够永远的劳虑永断,断除了劳虑,就这种辛劳的,这种各种各样虚妄的忧虑,他们是能够得到法界清净的,是能够了解的。
然而,如果他们执着于法界清净的境界或者见解的话,这又成为他的障碍,他们就不能自在地得到圆觉,或者在圆觉这个境界里,他还不自在,得不到自在。这个就叫凡夫随顺觉性。
那么什么叫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呢?“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那么菩萨当然比凡夫要厉害了,对吧?他的境界要高。
那么所有的菩萨,他们了解到了,见解为碍,他们了解到执着与清净见解,哪怕你这个见解是清净见解,但是如果你执着于它的话,它也是一种障碍。
虽然断除了这种障碍,但是仍然执着于住,犹住,执着于、焦灼于,想断除这种障碍的这种感觉。
这样呢,觉碍还是一种障碍。就是这种哪怕你是已经觉悟了某种障碍,对障碍有所觉悟了,但是如果你执着它,我就是,我对这个障碍就是了解的,我就是了解的,执着于这种感觉的话,他也不自在。
这种就叫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就是说菩萨,他已经开始是菩萨了,但是他还没有到最好的一种状态。这个叫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什么叫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呢?“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什么意思呢?有照有觉,你能够对外部的世界或者对万事万物进行关照,你对它有觉知、有了解,其实这都是障碍。
菩萨常觉不住,菩萨,当然他的觉悟比较高了,了解能力比较常,他也不执着。而照与照者,你要去关照万物的心,和被你的心所观照的万物同时寂灭了,“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
好比有一个人自己把自己的头给砍掉了,头已经被砍掉了,那么就没有能够砍他头的人了,用了这么一个比喻。“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就好比是一个人砍掉自己的头,那么你用这种断灭障碍的心,去断灭了障碍,那么当然,障碍断灭了,那么也就没有断灭障碍的心。我想大家如果仔细想一想,是能够了解佛陀的开示的。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这里边又是一个比喻,修多罗教,就是修多罗,就是经了,佛经的经书。经书的教义,就好比是指月亮的手指,它是给你指个路,指导你的。
如果你看到了月亮,你当然知道,你指向月亮的手指,总归不是月亮吧?“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所以,如来对菩萨的开示,好比是指向月亮的这个手指,你是不要去执着的。看到月亮以后啊,就应该把它忘记掉的。到了这种境界,“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那么最高的觉性,当然是如来随顺觉性。这段经文,我给大家念诵一遍。其实不必做进一步的解释,我想大家就可以了解,了然于胸了。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佛陀开示了无分别,无执着,法界平等的大智慧。核心是一切障碍,就是究竟的觉悟,一切烦恼,毕竟都是解脱。无论是智慧还是愚痴,都是般若,般若是一种很好的智慧,能够把我们带向解脱的大智慧。
所以一般的智慧和愚痴是相对的,这是相反的嘛,我们一般认为。但是从法界平等的角度来讲,无分别的角度来讲,它们都是幻化的,因此都是一样的。到了这样一种境界,用法界平等的智慧去关照各种思想,那么你就明白它们都是虚空,都是幻化。这种境界就叫如来随顺觉性。
当然由于篇幅的关系,这一章我就不能为大家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读了。但是要义就在这四种觉性上,要义就在佛陀对这四种觉性进行的开示上。
这一讲,我就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凡人:我要觉悟; 初阶菩萨:追求觉悟是执着,放下执着才是觉悟; 高阶菩萨:“执着”与“放下执着”都是执着,都要放下,才是觉悟; 佛:世上没有执着,也没有觉悟,两者都是虚妄。
15241707wjl 回复 @Sakya小鱼: 第四条(佛)的看法还是法执
如来觉性,在无差别,无差别心!
谢谢钱文忠老师指教
感谢您的讲解!
讲的非常好👍醍醐灌顶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二边双泯,大乘境界!
爱与贪爱,有区别吗
内心清净即普提 回复 @ICEY刘冰婕: 我认为应该有,贪爱就是执着过于追求
谢谢钱文忠老师,讲得真好
随喜功德! 感恩讲解!
前面的那几十节怎么没了?
钱文忠 回复 @听友44367763: 小助手:有的,还请向前翻阅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