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迷思篇
04 如果孔子来经营“三鹿”
心得与收获:
1、本节以一系列的中国企业的质量失败案例做为分析对象,剖析出“中国制造”目前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百姓层面普遍存在的“理想缺失症”和四大先天的缺失症;
2、国家层面:
a、“三鹿事件”到底鹿死谁手?
--地方政府公关行为,具有国家色彩的证明和测试报告;替死鬼、临时工一贯做法……
--假若当年新西兰政府不绕过地方政府直接找中国中央政府,“三鹿事件”会引起这么大的触动吗?
b、政府监管的“迷失时期”
--“问题奶粉”是现行的企业竞争环境和政府监管体制下的必然产物;
--国家质量监管部门的“质量迷失的时期”,体现在三大方面:
● 缺乏清楚的战略格局与有效的保障机制,行为处事没有方向感,从而未研究中国的质量竞争地位,未借鉴他国最佳实践,制定国家质量推进战略;
● 缺乏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又无意整合全国高校及民间研究机构的力量,缺乏专业管理的历史纵深感;
● 缺乏立法治市、以数据决策的监管体制建设的紧迫感,习惯于就事论事,工作疲于应付,没有层次感;
--呼吁国家质检总局的监管模式应当从一开始的德国式产品质量技术监管模式进行调整,降低监管的重心、从体制上解决监管的矛盾,以科学发展管处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
c、国家的质量管理存在“四大先天的缺失”
--认识上的缺失:产品大量依赖检验和控制
--结构性的缺失:物理层面、事理层面、人理层面
--系统性的缺失:以“质量链”为核心的管理系统;“质量链”由客户端到客户端的“价值链”和利益相关方的“责任链”组成
--体制上的缺失:监管体系及信息的缺失,导致了质量监管过程的矛盾、监管过程的高成本、行政指令代替“质量标准”……等情况
3、企业层面:
a、从“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看"中国制造"
--家具“一日游”,国产货变为进口货,暴利行业,赚快钱,确实是很多所谓的“企业家”津津乐道的“好厉害”的商业模式,但是确实一条“杀鸡取卵"的自杀路;
--每位有良知的“企业人”,必须用放大镜找出自己身上“生意人”的影子,把它放到“企业家”的阳光下暴晒;若习惯于投机取巧,以小博大这种经营方式的企业难以回头;
b、如何创造品牌?如何让企业的永续成功?
--所有伟大的品牌都是熬出来的,必须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寂寞、扛得住诱惑,历经风雨,方现彩虹,老天自然会还你一个“金字招牌”。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一个品牌很难,但是毁掉一个品牌可能只需要一件事情,所以面对质量问题必须是“0”和“1”。
--让企业永续成功,应该是每个中国企业追求的目标;而企业永续成功,需要的只是Q-F-R(质量-财务-关系);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c、农业企业缺乏竞争力的分析
--企业竞争力用“3P”评估,人、过程、绩效;恰恰农业企业在人和过程均是较低水平;
--在利润、销售、成本、质量方面,质量会在农业企业排在最后面,成为第一个牺牲品;
4、百姓层面
a、质量失忆
--人们对质量的重要性,在对中国食品行业出现的各种乱象进行再次回顾和分析的时候,肯定会产生共鸣,但是为什么类似的质量问题会层出不穷,为什么人们会对质量“失去记忆”?,因为普遍的“价值观缺失”和“结构性缺陷”而引发了这
--“质量失忆”源于理想缺失,更源于“零缺陷确实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