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正文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南京大学的徐新。上一讲我们讲了在失去家园和被放逐之后,犹太民族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延续发展至今,归因于两个原因。第一是影响深远的贾布奈改革。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塔木德》的编撰。
被誉为犹太教“第二经典”的《塔木德》是反映公元l世纪末到公元500年间犹太古代宗教、哲学、历史、生活习俗各方面的一部百科全书,成为人们了解那一时期犹太人生活和历史的最根本来源。
它编撰过程就是犹太传统的形成过程。当这一过程结束时,犹太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使得犹太教进入了“拉比犹太教”(Rabbinic Judaism)时期,使犹太民族完成了“从圣殿崇拜向书本崇拜”的彻底过渡,使对犹太经典,特别是对《塔木德》本身的研习成为了传统犹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使犹太民族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名副其实以研读经典为生活追求的民族。
不仅如此,《塔木德》的成功编撰还为犹太文化的千年大厦树立起了中心支柱,为随后1千多年犹太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对它的研习成为犹太民族的伟大传统,日子越久传统越牢固。
《塔木德》被认为是继《圣经》之后犹太民族编撰的又一部极为重要的文化典籍,是仅次于《圣经》的“第二经典”,自然也成为了犹太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不过,《塔木德》并不是一部普通意义上的书,而是在大约从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500年,在这700年时间内,在以色列地和巴比伦流传的犹太教口传律法及其解释的权威文献汇总。
《塔木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称《密西拿》,第二部分称《革马拉》。
《密西拿》(Mishnah,在希伯来语中含“重述”之意)是对《圣经》中包含的律法内容进行系统梳理、重新阐述的文献集,它构成了《塔木德》的核心部分。在公元200年前后由著名犹太拉比、巴勒斯坦犹太教公会首领犹大亲王(Judah the Prince)主持编撰成册。
《密西拿》问世后,人们发现它实际上并没有囊括全部已有律法材料,在犹太人实际生活中还出现了一些律法条例,需要有更明确的诠释与补充。后来,隶属于巴勒斯坦和巴比伦犹太学院的拉比分别从各自的研究和理解出发,开始整理遗漏的部分,并对经过梳理和重新阐述的部分加以进一步诠释评注,编撰成另外一部律法的释义汇编,取名为《革马拉》。
“革马拉”(Gemara)一词在希伯来语中含“补全”、“完成”之意,使用这个词显然有补充《密西拿》的遗漏部分并对它未完成的事业加以完成的意思。由于《革马拉》主要是对《密西拿》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和诠释,而不是另起炉灶,因此,《革马拉》内容在编排上完全围绕《密西拿》进行,没有自己的独立体系,只能附着在《密西拿》文本中。
《密西拿》与《革马拉》合在一起,组成一部更大的书籍,这就是《塔木德》。
鉴于《革马拉》部分是由两个不同群体的犹太拉比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年代分别编撰的,自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版本。两个不同版本的《革马拉》又必然导致两个不同版本的《塔木德》出现。因此,《塔木德》有《耶路撒冷塔木德》和《巴比伦塔木德》之分。
《耶路撒冷塔木德》的编纂工作是由位于巴勒斯坦地区太巴列的犹太学院院长约哈南着手开始的,在4世纪下半叶完成。《巴比伦塔木德》的编撰工作,则是最初由位于巴比伦地区的苏拉犹太学院院长阿什拉比(Ashe,352-427)开始。他倾力30年,但没有能够完成便去世了,后来由苏拉学院院长继任者拉必那拉比(Rabina)于公元499年编撰完成。
在编纂过程中,巴勒斯坦的编撰者侧重于巴勒斯坦的传统和实际情况,对《密西拿》进行研究和补充,相对于《巴比伦塔木德》,《耶路撒冷塔木德》内容不够完整,缺乏连续性,不过还是反映了当时在巴勒斯坦犹太人的生活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巴比伦塔木德》是由生活在巴比伦的编撰者从散居地巴比伦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密西拿》进行研究和补充。加之巴比伦的政治条件较为宽松,涉及的问题多与散居地犹太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巴比伦塔木德》的涵盖面和律法权威性超过《耶路撒冷塔木德》。
正因如此,一般律法问题的争论往往以《巴比伦塔木德》作为正确与否的衡量标准。此外,《巴比伦塔木德》体量庞大、卷页浩繁,共35卷,总词数多达250万个,是《耶路撒冷塔木德》篇幅的7-8倍。在历史上,当人们提及《塔木德》时,通常指的是《巴比伦塔木德》。
《塔木德》出自被称为“拉比”的一群犹太知识分子之手。“拉比”(Rabbi)一词在希伯来语中的含义是“我的老师”。
拉比是什么样的人?与普通受过教育的犹太人有什么区别?他们在一个什么层面上为犹太民族的前途和犹太文化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拉比不同于犹太历史上的先知。严格地说,先知虽然伟大并受到世人的尊重,但由于他们被视为是上帝的代言人,因此不具备独立的人格。他们所表达的思想被认为是直接来自上帝,而不是来自自身;而拉比则不同,他们不是上帝的代言人,不代表上帝,代表的只是他们自己。
这样,他们所表达的思想被认为是纯粹的个人观点,是个人对上帝思想的解读。尽管拉比的思想不能像先知思想因神行具有永恒的魅力,可人的作用在拉比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现和张扬。
虽然拉比必须言而有据,言之有理,但是由于他们表达的思想并不具备“圣神性”或只有神才能具有的“权威”,因此,从根本上说拉比的话语只具有参照性。这就为后人对他们的观点、立场、意见进行再解释,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扬弃,甚至为“批判”之举敞开了大门。
在编撰《塔木德》的过程中,拉比为了从制度上保证运动的文人性质,还逐步确认了一系列重要原则。
第一是犹太教不承认任何特权阶层和特权集团。
犹太教被认为是属于人民大众的一种信仰体系,任何认真研习《托拉》的人都可以成为犹太教的发言人。在贾布奈以及以后创办的犹太学院里,不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如何、社会地位如何、经济状况如何,只要有能力和有学习热忱都可以在犹太学院学习。
任何人只要被证明有智慧、有学识就都可以由其他拉比冠以“拉比”头衔。拉比中最有学识的智者由同仁推举进入犹太拉比会,成为拉比会的执法人或担当拉比会的使者。
尽管圣殿时代犹太人中的特权阶层——上流人士和祭司大多也多有学识,但拉比与原先特权阶层的最大区别是:拉比的头衔不是靠继承得来的,而是由每一个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赢得的。
正如当代著名《塔木德》学者施坦泽兹所指出的,拉比阶层的形成“既不依赖于经济地位,也不依赖于血缘关系,而只取决于其成员出色的自我修养。……任何人都可以应邀加入这一阶层并被其吸收,只要能证明他是合格的。”
由拉比担当犹太人民的领导人,可以说是犹太民族对知识重视的一项具体体现。犹太学者萨富莱对当时的情况作出了如此描述:“在那些在贾布奈设计规划民族和社区领导机制的人中,没有一个人属于第二圣殿时代上流社会阶层。造就那些上流阶层的因素已经从公众生活中消失。
现在犹太社区的领导权和精神生活领导权完全落到了《托拉》学者的手中。使学者与众不同的是同时代人对他们的授职。正是这一授职使他们有资格担当起职责。这些学者被称作‘拉比’。拉比会会长从这些人中挑选出拉比会的执法人和使者。
拉比阶层是圣殿被毁后时代的产物。家庭和财产已不再重要。这一新的领导群体由广泛的社会经济生活各界人士组成。惟一衡量标准是学识。”犹太拉比在自觉遵守犹太律法的同时,把研习、诠释和传授《托拉》视为人生义务,这样他们自身便成为民族精神中心的化身。这一不承认任何特权阶层和特权集团的原则反映了犹太教固有的“人人平等”思想。
第二个原则是遵循多数人意志的原则。
在西缅•迦玛利尔二世的领导下,犹太拉比确立了在裁决有关犹太律法问题时应遵循多数人意志的原则。这项原则除了具有明显的现代民主意识外,更多的是具有知识分子处理问题的特征。
在贾布奈学院,人们可以看到当拉比对某一律法有不同看法时,他们通常先就这一律法的内容、含义、适用范围等进行研讨和辩论,然后再进行表决。多数人赞同的观点被认为是有约束力的观点,人人都必须遵守。
但与此同时,少数人的不同观点并没有因为是“被否决”的意见而遭彻底抛弃。相反,这些观点受到应有的尊重,不仅被记录下来,在犹太文献中得到永久的保存,而且还会在日后讲授给学院的学生。
今天,人们可以在《密西拿》和其他犹太文献中看到大量这方面的例子。由犹太拉比确认的这种“特别鼓励辩论,尊重不同意见,并推崇辩证的敏锐”的做法显然是典型的知识分子行为,这一做法的普及无疑使得知识分子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第三个原则是确认律法的进化原则。
犹太拉比认为应该用上帝赋予的理性去诠释《托拉》,而不是以教条主义的立场对待律法书的文字。因而,他们在诠释律法时总是着眼于它的精神。当一条律法由于时代的不同或情况的变化已经过时时,就应该从发展的眼光出发赋予它新的、更能够为人们接受的意义。
在拉比的提倡下,在《托拉》中寻找新的含义成为保持犹太教活力的一项重要文化内容,这一原则促进了不同学者和不同学院之间就一系列问题展开辩论的风气。
确实,在《塔木德》中,人们可以亲眼目睹不同学者就一系列涉及犹太律法,教义和社会问题各抒己见和展开的种种辩论。这种辩论实质上是对新思想、新精神、新知识追求的一种表现。
从上面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塔木德》作为一部特定的律法文献汇编,展示的是一个庞大而博杂的“拉比犹太教”。那《塔木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首先,《塔木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部书,而是一种传统。它邀请每位读者参加到它的讨论中去。《塔木德》所展示给我们的并不是已经完成的定论,而是对于一个论题的某些要点所提出的一些心得。
这些心得使我们可以对争论的事由和问题,以及对提出的事实和对这些事实的利用进行重新的构建。这种开放性在随后的年代成为犹太人的传统,每一代犹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加入其中,对理解《塔木德》所代表的思想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塔木德》具有思辨性。《塔木德》不仅启迪犹太人应思考什么,更重要的是应如何思考。通过对《塔木德》的学习,一代又一代的犹太人经常性地锻炼自己的敏锐,他们的智力从孩提时就变得异常突出。
事实上,犹太人所具有的那种不同寻常、不可思议的智慧和精神洞察力,不是来源于别的什么东西,而是来源于《塔木德》式的思辨。
《塔木德》为犹太人恒久学习提供了一个蓝本。而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所谓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为学习而学习可以说就是犹太人学习《塔木德》的最根本动因,因为专心致力于研究上帝的律法被认为是每一个犹太人的权利和义务。犹太思想家阿哈德•哈姆称之为“内在律法,具有道德意义的律法”,学习《塔木德》是犹太人通向“圣洁”之路。
《塔木德》还是一部文明的法典,一部在随后1500余年指导犹太人生活的法典。它所确立的生活方式为所有犹太人所接受,使散居的犹太人成为一个整体。
无论犹太人走到哪里,无论犹太人被隔绝多久,无论犹太人生活在世界上的哪一个天涯海角,《塔木德》都始终将他们维系在一起,使他们永远是一个有着同样认同感的民族。
《塔木德》的编撰完成标志着拉比犹太教的确立,犹太教终于从经典犹太教阶段完全过渡到拉比犹太教阶段。犹太人对待《塔木德》的态度犹如对待《托拉》一样,对它进行不间断的终身学习。
守教的犹太人通常每天自觉学习一页《塔木德》,由于存在传统阅读《塔木德》的规范,因此,全世界的犹太人每天阅读的内容和进度是统一的:通读一遍《塔木德》需要7年半的时间。
对于《塔木德》,著名史学家罗斯评价说:“这部经典在犹太生活中的重要性决不纯粹是学术上的。它是犹太民族许多许多代人智慧的结晶。它里面包含了希伯来思想的每一个方面、人类精神的每一个话题。
犹太人民正在迈向一个生存形式完全不同的生活阶段。他们将要到那些他们的祖先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国家中,去从事他们以前一无所知的职业,去面对过去从来没有意想到的各种困难。
但是,他们却拥有一部法典,并且不只是宗教或律法的法典,而且是一部文明的法典。他们要带着它进入属于自己的新的生活。《塔木德》中如此细致地阐明和描述的生活方式,使得所有以色列人民融为了一个整体。
无论他们在哪里,而且无论他们被分成多少政治派别,他们都已经无法分开了。《塔木德》给了他们区别于他人的印记,也给了他们异乎寻常的抵抗力和凝聚力。
《塔木德》的论证使他们的才智更加敏锐,从而赋予了他们一种不可思议的精神洞察力。……如果说在以后的漫长的岁月里,在任何别的民族都不能克服的环境中,他们仍然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那么,首先应当归功于《塔木德》。”
《塔木德》对犹太人而言是一所心灵的庇护所,受迫害的犹太人往往在《塔木德》找到慰籍,学习《塔木德》常常成为受迫害犹太人排遣愤恨和减轻迫害打击造成伤害的方式。
犹太历史学家罗斯这样描述道:“对于犹太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接连不断地遭受屈辱之后,《塔木德》带给他们另外一个生动、安静而和平的世界。它给了犹太人第二种全然不同的生活,完全摆脱了那种日复一日的肮脏。
每当一连串的暴力事件平息下来,暴徒们的喊叫声消失之后,犹太人会回到自己那个支离破碎的家,把耻辱的犹太标志放在一边,开始研读那些发了黄的书页。此时,他们被带回到一千年前的巴比伦学院之中。在那里,他们痛苦的灵魂得到了真正的安宁。”
回眸这一历史时期,在犹太人社会发生的所有这一切都是决定犹太民族是否能最终留存的关键。面对犹太民族险恶的生存环境,犹太拉比力挽狂澜,勇敢地担当起挽救犹太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最初在这个被称为贾布奈的犹太学院聚集,带领犹太民族从文化层面入手,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备的文化防卫机制,把犹太人重新塑造成一个既不主要以种族为取向,也不以地域或政治体制为根基,而是以文化生活方式为自我认同标准的民族。
在他们的率领下,犹太民族不仅最终完成了《圣经》的正典工作,一劳永逸地锁定了犹太教经典的基础,划定犹太思想的边界,更为重要的是编撰出了被称为“第二经典”的《塔木德》,为犹太文化的千年大厦树立起了中心支柱。经历了这一过程的犹太民族终于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以文化传统为核心认同准则的“圣书之民”。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这一讲我们讲了犹太,民族得以存续的第二个原因,《塔木德》的编撰成功。下一讲我们来讲一讲第二圣殿被毁,起义失败后,犹太民族的流散生活。
我是南京大学的徐新,我在喜马拉雅等你,下期再会。
人人平等?旧约里是歧视残疾人和妇女的
这个犹太系列讲的我犯困,感觉播音好像在死读书
与上集一样重要,是了解犹太民族特点的又一把钥匙,值得认真学习仔细回味!
忽然觉得犹太民族总在流散是不是也跟犹太特有的文化传统,这个第二经典有关,到哪总坚持自己的不能与当地很好融合
当当螺丝钉 回复 @xy88119999: 融合好了,犹太人就没了。不信,你看看历史上被华夏同化而消失的那些民族
犹太教不愚弄民众,不谄媚权力,遵循人性又遏制恶的发展,出现年代较早,能成为普世价值观,犹太教的务实理性让这个民族在现代出现了更多的社会精英
一直认为犹太民族是很独特很伟大的民族,在失去故土后流散到世界各地,却历经千年而不消亡,还不断在各领域涌现杰出人物。究其原因,却不甚了了。这两节课对其原因的分析,是我看过的各种解释中讲得最好的,历史脉络清晰,分析有逻辑有哲理。从此对犹太民族的伟大有了更深的理解。
犹太人的起源没说呢?
西风吹不停 回复 @陀螺_x4: 说了
学术权威?播讲枯燥无味!实在听不下去了。
又一个念稿的
徐老师这一辈学者,成长于文革,难免有知识盲点,有些字读错了,可以理解。这应该是喜马拉雅编辑的问题:为什么录制时没有发现和更正?内容非常好,徐老师不愧是犹太史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