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 马勇 | 义和团为何起于山东?

9.17 马勇 | 义和团为何起于山东?

00:00
14:56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勇,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


上一集说戊戌政变之后留下的后遗症就是大阿哥的事件。大阿哥事件导致的一个很重要的结果,就是中外关系的紧张。本来大阿哥实际上是清帝国内部事务,还是满洲人的内部事务,甚至连汉人都没关系,因为它就是满族权力的传承。


但是这件事情实际上导致后来很复杂的中外的误解。从近代以来中国人理解和外国人理解大阿哥的事件是一个保守的和改革的、排外的和崇洋媚外的(极端)。其实我们真正去回到历史的现场去研究,好像并不是那么简单。端王爷和大阿哥,大阿哥是小孩,没有政治立场;端王爷其实是没有政治立场的。就因为他没有立场才选择他嘛。但是人的立场没有,当他到了一定的地位,是必须要塑造立场。我们今天讲历史不能假设了,但你可以回溯去想一想,如果当时外国人很快对端王表示祝贺,那他对外国人肯定会有一种亲近感。 


但是我们看到走到一个相反的方向。大阿哥选出来以后,外国公使在中国人的影响下,特别在康有为、梁启超在海外的不断鼓吹的影响下,他们认为这是颠覆了中国清帝国一个改革的路径,他们一直在呼吁不让外国人承认端王的新政府。而且最糟糕的是什么呢?1900年出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外国人不理睬他。从大阿哥选出来(是19001月份选出来的)一直到3月份,外国人不表示任何赞成、支持。当然我们讲外国人是一个价值中立的立场,我不干预内部事务,但是这是不对的。你表示祝贺,这是表示我们的邦交关系是好的,另外它对中国的威权体制是加分的,它在中国人面前,在被统治者的面前,它有面子的。结果这样就在1900年的春天,把端王慢慢塑造成一个排外主义者。将心比心,如果是我们的话,你也反的话,我们也得罪你,你就不理我。所以从1900年一直到3月份,这中间就遇到很大的问题,排外主义就从这个地方开始慢慢发生。就中国的历史很脆,就是各种因素都拥挤到一起去了。在这种状态下,就是我们再去讲义和拳起山东。


义和拳为什么起山东?刚才讲的大背景就是它是一个高层政治和中外冲突、中外矛盾的这么一个集结点,为什么要在山东呢?那么我们就要看看,历史的各种偶然性都集中到这来了。


山东我们上几集都讲过,它是德国的势力范围,是德国在19世纪晚期德国统一之后,它在对中国的自然经济状态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德国人认为山东的沿海,特别没有开发的胶州是最适合德国人居住的环境。如果在这儿有大量投资,德国人一定(会)过来嘛!那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就选择了山东。


1870年代,德国人投资在山东越来越多,到了1895年《马关条约》之后,打开了投资的这种空间,自由投资,这样就使德国人向山东投资就更大。德国才在1897年利用了曹州教案出兵胶州。出兵胶州之后,中外通过谈判,到了18983月份,就达成了胶州湾租借100年的协定,就是把胶州租给德国。租给德国这个时候,胶州就属于德国人管理了嘛。


德国人管理这个地方,就是个殖民统治。殖民统治,我们现在要把殖民作为一个中性词,作为名词去处理,就是殖民管制。殖民管制,就是德国人在这完全按照德国的次序来管理。它的基地是在胶州,它就向山东内地辐射。因为它不仅在胶州投资,关键它上来要修胶济铁路,胶济铁路就是从今天的青岛要修到济南了(胶济线)。胶济铁路一修,它对山东的农民就发生很大的影响。 


而且按照协议规定,铁路沿线30里的矿产资源也归德国优先开发,因为人家投入基础投资。就是基础的投资它做了,那么矿产资源优先开发。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德国在山东的投资再大的时候,它就导致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就是山东的农民受到影响。


就是说在工业化进程过程当中,你说修铁路是不是得征地?开工厂是不是得征地?农民、地主就开始丢掉土地,到了流浪状态。我们只要去读盛宣怀的档案,档案当中有充分的记载,山东那边闹事的报告发到他这来的,因为他当时负责和外国人打交道,这一些经济交往的,这样山东本身就积淀了对外国人这种复杂的心情。这是一个背景。


另外还有一个背景,山东从很早以来,我们讲梁山好汉、山东英雄、山东好汉,就是山东有一种民间英雄的情节。山东的武风也很盛,武就是这种武术了,就是练武了。所以我们就看到在工业化的冲击下,乡村解体,农民脱离土地怎么办?


当人们失去职业、失去正当收入的时候,人们能做的东西就是强身健体。“强身健体”这四个字就是在清代的义和团档案当中就可以看到,当时很多这种练功夫的,我们讲叫义和拳或者叫拳匪,其实就是正当的农民失去土地。他们失去土地了,或者收入减少了怎么办?我们就把身体搞好嘛,我们尽量别生病嘛,别给孩子增加负担嘛。这是一个很符合人情世故的一个逻辑的。这个因素又在山东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又加大了。


另外还有一个偶然因素又叠加到山东去了。山东是甲午战争的主战场,日本人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来去围攻威海、围攻刘公岛,之后也向内陆进军。主战场在山东,就集结了相当规模的清军。那么清军集结在这,等到战争结束之后怎么办?遣散了。国家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养军队,国家养军队是为了打仗,不打仗了肯定要遣散嘛。


所以说我们在今天再去回头去看义和团的成分,我们过去的研究者,特别一些外国研究者讲的叫作“社区精英”,说义和团的领袖,大师兄、二师兄个个都是社区精英。我在读史料的时候,觉得这个说法是对的。因为从军队里边遣散的这一拨官兵都是离开土地去当兵的,因此清政府在甲午战后遣散这些军人,实际上这些军人相当一部分没有返回去,就在城乡之间游走,就这所谓“大师兄、二师兄”就成为社区精英,成为乡村的英雄。有一家欺负另外一家,这个大师兄拍拍胸脯,兄弟,这事我帮你办了——找几个人就把这一家给打了。后来就慢慢山东的地方矛盾,由这一拨人出手去摆平、去协调。这是我们讲的义和团起山东的又一个因素。


再加上一个因素,还有什么呢?山东的民教冲突还非常复杂。就是宗教——天主教、基督教和非宗教信仰的中国人之间的冲突。这个西方宗教传到中国来,其实很漫长的历史了。自从唐朝开始传过来,后来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也是影响很大。后来到了明朝的晚期,等到利玛窦进入中国,那就是正式地进来了。到了康熙年间,因为某种原因中断了一下,其实它的实际传教一直没有中断,而且传教士到中国来、到远东来,都有一个献身精神,就是不怕死,很执着的。


后来等到外国经济因素在1860年(代)大幅度进入中国,特别等到《马关条约》之后,传教士到中国来就更厉害。各个国家其实也是传教士的背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讲,传教士基本上都充当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马前卒,成了他们本国的间谍,就是说替本国政府去出主意、出谋划策,这也是事实,也确实有这些人。但是传教士就在这么一个大幅度的、各个国别都向中国传的时候,它导致一个麻烦,就是传教士本身在发展新会员的时候有一个竞争。就是吸收这个新的教徒,那你比着我,我比着你。德国的教会和美国的教会,和英国的教会,互相之间都比照着去发展,看谁发展得多。


在这么一种无序的竞争下,它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就是信教的并不都是善良之辈。我们听众当中,如果有教民、有信徒可能要去善意地对待我讲的这句话。要去注意到什么?在那个时代,并不都是有真诚信仰的。在外国(宗教)急剧性地发展,特别是德国,它急剧发展,我就要扩充目标,这个时候就有一拨中国的农村社会的地痞流氓,利用了宗教豁免权。


这种民教冲突当中,宗教的豁免权在哪呢?就是教会、教堂享有和中国的官府直接打交道的特权,就是它的教民如果和非教民发生经济利害的冲突,如果教会出面来跟中国地方政府交涉,一般地来讲,中国地方政府是偏袒于他们的,是向着他们。这是我讲义和团起山东,可能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一开始我们讲了高层政治背景的变化,从光绪皇帝向大阿哥这样转变的这样一个变化。山东的地方的统治者,在这几年当中,也是连续性地发生了山东巡抚几次调整,都是因为和高层政治背景、和对外关系的看法上有差别。所以我们注意到,甲午战争和甲午战争之后一段时间,山东巡抚是李秉衡。李秉衡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对外国是比较强硬的。因此在他统治的一段时间山东是比较平静,义和团这个时候也没有怎么起来,也是受到压制的。


不久接替李秉衡的就是张汝梅。张汝梅开始,就觉得山东义和拳开始起来了,今天这个地方闹事,明天那个闹事,闹来闹去怎么办?张汝梅就想了一个法子,原来都叫义和拳、大刀会、红枪会……都是无序的组织,那么无序的时候导致也有问题。如果哪一闹事了,你最后就找不到负责的。张汝梅做巡抚的时候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经过朝廷同意的),就是化拳为团。张汝梅想把它收进来,要把它体制化,就是把它成为一个官方可以掌握的体制化的一个工具。至少我可以安插一下(负责人),可以找到负责人了嘛。张汝梅这个时候,就把它慢慢地体制化,想拉到这里边来。


张汝梅做了不久,山东的问题很复杂,也没做下去,这个时候就换到了甲午战后的第三任巡抚——毓贤。那么毓贤一换了之后,和中央朝政的变化就结合起来了。我们知道,毓贤是后来引发“庚子国变”的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后来外国和中国谈判当中要求严厉惩处的就是毓贤。而毓贤在山东巡抚任内,后来到山西巡抚任内,折腾的事情都很大的。后来李鸿章给朝廷写的建议里边,那就是像毓贤这样的,那不是杀的问题,千刀万剐都不能解中国之恨呐!他都不能够把他责任推脱掉。因为在太原引发外国人恼火的,就是把170多个传教士——大人、小孩一次性地诱骗过来之后杀掉[①]。在山东也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


毓贤为什么这样做?毓贤也是满族人,毓贤和朝廷、和满洲贵族中间有很复杂的关系。我们今天去读这些史料,你会感觉到,在这个大阿哥事件出来之前,他(毓贤)就深度介入到了朝廷纠纷当中。他的排外的强硬立场就非常明显。因此外国人就对毓贤非常恼火。


外国人在1899年的下半年,外国公使一而再再而三地,就要求清政府把毓贤给换掉。说如果毓贤不换掉,山东事情可能很复杂化,可能出大问题。特别是美国公使康格,强烈要求清政府一定要把他换掉,而且跟清政府讲,不仅要换掉他的山东巡抚,还不能再把他任命到一个传教士多的地方去。就是他的排外主义情绪太过分了,有的(时候)达到一种变态的程度。


外国的要求,特别是美国的要求,那就使清政府也感到是个问题。在这种状态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因素,这个时候美国人和其他国家的公使,就点名要让袁世凯来接替毓贤出任山东巡抚。这件事情就是义和团起山东的关键点。

 

刚才我们讲义和团为什么起山东?就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的背景,包括它各种因素,各位在读一般历史的时候都会注意到的,就是两句话嘛:“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我们这一节就解释的义和团为什么起山东,我是从一种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背景当中去考察,从朝野互动来考察,从朝廷的内部矛盾和中国和外国之间的误会来考察,那么下一节我们再讲“不到三月遍地红”,这一集就先到这儿,感谢你收听今天的《中国历史大变局》,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说起山东悠久的“英雄情节”,你能想到历史上哪些相关的故事吗?


如有其他问题,请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后统一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推送哦~~




[①] 指1900年6~7月,毓贤以保护安全的名义诱骗并屠杀外国传教士、中国教民,以及从寿阳押解来的传教士的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繁华之外

    讲的好,颠覆了上学时历史课本的内容。

  • 花落无言半日闲

    内容挺好的,可就是主播口音不清,录音效果也不佳,听得费劲

  • 毛毛牛bj

    “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百度百科)

  • 孙伟_vlr

    内容确实有点颠覆性 就是口语话略强一不小心就得回听

  • 13761319bqo

    谢谢。

  • 和_vvv

    义和团起山东。

  • 自然_qw5

    内容是好内容,老师吐字能清晰点吗

  • 自然_qw5

    内容是好内容,老师吐字能清晰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