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期 阿巴斯】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为影像霸权提供另一种真实

【253期 阿巴斯】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为影像霸权提供另一种真实

00:00
08:40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40年6月22日出生于伊朗德黑兰,伊朗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摄影、剪辑,毕业于德黑兰大学美术学院。阿巴斯的电影风格得到了众多著名导演的认同与赞赏,昆汀·塔伦蒂诺、埃米尔·库斯杜里卡等都对他推崇备至,新浪潮猛将戈达尔甚至公然宣称,“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而黑泽明则说得更为恳切,“很难找到确切的字眼评论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只需观看就能理解他们是多么了不起。雷伊去世的时候我非常伤心。



后来,我看到了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我认为上帝派这个人就是来接替雷伊的。感谢上帝。”阿巴斯不时为他人编写剧本,如八七年的《钥匙》、九五年的《旅程》,以及最广为人知的《白气球》,都出自他的手笔。2016年7月4日,阿巴斯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岁;同年10月6日,获得第21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年度亚洲电影人奖" 。


美术生的电影梦


1940年6月22日阿巴斯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毕业于市立美术学院,自小就表现出对艺术的强烈兴趣。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走美术道路,为了生活,便暂且为交警局设计交通海报,同时给儿童读物画插图,后来开始拍摄广告和短片。对各种工作的尝试为他日后从影积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1969年是伊朗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年——伊朗新浪潮诞生了,青少年发展研究院聘请阿巴斯组建电影学系,此后的二十三年间,他一直在此拍片。电影系成为了制作伊朗新电影的温床,而对阿巴斯本人来说,这同样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是从六九年开始,作为一名导演、剧作家、制作人以及剪辑师,他如一颗新星在伊朗电影工业浪潮中冉冉升起。



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抒情短片《面包与小巷》,从中我们已可洞见他日后集大成作品的艺术风格:纪录片式的框架,即兴式的表演,真实生活的节奏,和现实主义的主题。积累了几年拍短片的经验,1974年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旅行者》(当然也只有74分钟),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叛逆的乡村问题少年,他执意要到首都德黑兰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八十年代,他相继拍摄了一些反映伊朗学龄儿童面临的问题的纪录片,如《一年级新生》,《家庭作业》等等。


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二十余年的从影生涯早已使阿巴斯在本国成为支柱型导演,但他真正登上世界影坛、确定了其国际大导演的地位,还是在进入八十年代末期以后。1987年,朴素的儿童题材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第一次让他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承认,在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拿回了大奖。1990年,阿巴斯把镜头对准了贫苦的大众,拍出了可能是迄今为止他最钟爱的影片《特写》。一个潦倒的影迷因为冒充著名导演骗取钱财而被送上法庭,阿巴斯就此进行了纪录片式的采访调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新鲜而独特的手法,交叠着电影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自《特写》始,导演沿用并发展了这一手法,有意识地模糊纪录与虚构之间的界限。譬如在1994年完成的《生活在继续》,其线索即是寻找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饰演主人公的那个孩子。



1994年的《穿越橄榄树林》(又名《橄榄树下的情人》)是关于一个电影摄制组选演员拍片的故事,而该摄制组正在拍摄的影片就叫作《生活在继续》。正是这种实与虚的交织,使观众强烈地感到所观看的影片不只是创作出来的艺术品,也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生活。也正是由于三部作品间微妙的联系,有人将它们称作是阿巴斯的三部曲。事实上,这并不是导演本人的属意,但它们的确是阿巴斯众多影片中的精品,为国外观众和评论家熟悉且赞赏。《生活在继续》成为阿巴斯首次携与参展纽约电影节之作,更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罗西里尼人道主义精神奖和金摄影机奖。1997年,思索生死问题的哲理影片《樱桃的滋味》为阿巴斯赢得了更大的声誉,于戛纳影展上夺得金棕榈大奖。阿巴斯成为伊朗首位获此殊荣的导演。1999年他推出了最新作品《风将把我们带向何处》(又译《随风而去》),荣获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获奖无数


1977年,阿巴斯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报告》。1987年,执导剧情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该片获得第42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铜豹奖。1990年,编导剧情片《特写》获得第14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魁北克影评人奖。1994年,编导剧情片《橄榄树下的情人》获得第4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997年,执导剧情片《樱桃的滋味》获得第5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1999年,编导剧情片《随风而逝》获得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2年,编导剧情片《十段生命的律动》获得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2004年,凭借纪录片《十段生命的共振》入围第5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2005年,获得第5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荣誉金豹奖。2010年,执导剧情片《合法副本》,该片获得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2012年,执导剧情片《如沐爱河》,该片获得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2014年,担任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和电影基金会单元”的评委会主席。

也许是一个接一个国际大奖,照亮了这位偏夷之邦的艺术家,九十年代,世界各国的电影评论家和爱好者都关注起阿巴斯的影片,电影学院也把它们当作观摩课的必经驿站。但平心而论,看完后能说是真正喜欢的人却委实不多。大部分观众尤其是普通影迷认为阿巴斯的电影平淡乏味,情节简单,几乎看不出艺术创作的痕迹。那么,难道是他利用西方社会对神秘东方的猎奇心理浪得虚名?抑或他是继德·西卡之后又一位踏实的现实主义电影大师?LEAD人物君想说,能赢得所有人的喜欢是一件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忘初心,追求梦想,努力做到极致,不辜负别人,也不亏待了自己。加油!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以及部分文字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弥涅瓦儿

    不懂阿巴斯的人是不是瞎了

  • 居委会王阿姨

    如沐爱河是金棕榈提名

  • Xh777

  • empyrean

    BGM声音过大,解说声音小

  • 爱源学院

    背景声太大,主播声音小,速度有一点点点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