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知道何时牵手,更懂得适时放手

11.1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知道何时牵手,更懂得适时放手

00:00
21:28

大家好,我是李小萌,欢迎你在丁香妈妈和我一起读书。

Part 1

今天一上来,先讲一个大孩子的故事:

这个孩子多大呢?已经 18 岁了,是一个大一的新生。

去学校报到之前,他把自己的行李打包寄到了学校。结果去学校报到那天,快递公司把这个又大又重的箱子,直接放在了宿舍外的人行道边。


这么大的箱子,他自己一个人肯定是搬不动的,你猜他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他先给妈妈打了电话,他妈妈又给宿舍管理员打了电话,最后还是管理员找人帮他把箱子搬进了他的房间。

搬的时候,他还告诉宿舍管理员,他不知道应该怎么找人帮忙。


这样一个故事,是全球排名前 10 的斯坦福大学里发生的真实案例。

听到这儿,我们都会无奈地摇摇头,因为只会学习而错失人生的例子,太多了。这个孩子并不是从这一天突然失去生活能力的,这种状态应该伴随了他 18 年。


而且,这错不在他,而是在他的父母。他的父母怎么能要求一直没有得到生活锻炼的孩子,在 18 岁这一天就像获得魔法一样,突然成人,对不对?

也许你的宝宝还小,但你想象过他 18 岁时的样子吗?带着这样的设想,我们一起来读《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工作者、连续 10 年担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的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她深受学生喜爱,曾获斯坦福大学教学最高奖项——丁克斯皮尔奖。因为她深刻揭示了当代的过度养育问题,呼吁家长摆脱过度养育陷阱而备受关注,有人称她是美国的「国宝」。

那我们就来看看美国的这位「国宝」都说了什么?

首先,咱们先来通过「养育的四面镜子」判断一下,你有没有过度养育你的孩子;

其次,我会跟你分享,怎么成为一个高要求、高回应的「权威型」父母;

最后,我会跟你分享让孩子真正「成人」的 7 个原则和方法,让你做自己想做的父母。


Part 2


我们来设想啊,如果你的孩子 45 岁了,你觉得他应该掌握哪些生活技能?比如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姓名、家庭住址和电话?比如饭后能刷碗?比如能自己叠衣服?比如认识纸币的面额,能自己买东西?

如果你听了觉得 45 岁的孩子还太小,这些事儿都得你代替他来做,那你需要照一下书里提到的 4 面镜子,看看你是不是有可能过度养育了你的孩子:


第一面镜子,是你有没有以「保护」孩子的名义,过分插手孩子的生活。

我女儿四岁多的时候,特别喜欢攀爬。有一次她在爬一个攀爬架,阿姨赶忙把两只手放在她的胳肢窝底下去架着她扶着她,结果我女儿一下就急了,拼命甩着身体拼命地哭。

阿姨呢也很委屈,跟我说,我这是保护她,孩子不懂得领情啊。

我说,保护她,不是不可以,最好别让她察觉,她不是不领情,她的独立探索被破坏了。

我们都有一颗希望保护孩子的心,但是保护孩子不意味着你要切断孩子和世界的联系,挡在孩子和世界之间。那要怎么分清自己是正常地保护孩子,还是在「过度」保护呢?


比如,现在我们都很注意保护孩子,生怕孩子磕着碰着,所以在家具、墙角都贴上了防撞贴,

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更新的观点是:这种对孩子的保护,长远来看可能反而不利于孩子发展。

因为什么?毕竟,不是所有环境都有防撞贴,如果孩子从没被磕疼过,不知道什么是风险,到了没有防护的环境,反而容易受伤。 


第二面镜子,是你有没有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代替孩子做他本该做的事情。

比如,我们经常在社会新闻看到说,在儿童乐园,因为孩子发生矛盾,家长大打出手。

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心里都特别着急。我们为什么要带孩子去儿童乐园呢?除了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社交啊。

有社交,就会有矛盾冲突,这些呢,不到万不得已,先让孩子们自己去处理,甭管是一岁两岁三岁五岁,他们都可以去试,如何去争取,如何去妥协,就是在这样的游戏中去学会的。


一个小冲突刚刚在萌芽状态,孩子还没体会怎么样呢,家长都冲上去了,孩子的一次学习机会就被浪费被打断了。而且,家长要是会处理还好,结果还是大打出手,做得刚好是相反的示范啊! 

我们为孩子做这做那,真的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缓解我们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这个需要分清楚。

所以,该让孩子自己探索的时候,请让自己适当地「不在场」。


第三面、第四面镜子我们一起说,就是你有没有剥夺孩子自由成长的机会?你有没有让孩子屈从于升学的军备竞赛呢?

从孩子上小学、甚至上幼儿园开始吧,没有爸妈不关心孩子的成绩。毕竟,大家都知道要考上好的大学,就得进入好的中学,要想进入好的中学,就得进入好的小学。

于是,我们就从幼儿园开始,就用各种补习和家教把孩子武装到牙齿,用各种成绩排名和「别人家孩子」的比较给孩子套上紧箍咒,确保孩子在升学之路上一步都不会错。

但是有太多孩子,上大学后立刻放纵自己,因为什么?终于世界属于自己了,终于不在父母眼皮底下了,终于没有父母的压力了,升学的任务完成了。


看,我给你考上大学了。很多孩子都是这样说的,他们学习不是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是为了爸妈,这样的孩子,走进社会,走进职场,幸福会来敲门么?

以上四面镜子,你照见了几次自己呢?

我们怕这怕那,挡在孩子和世界之间,亲自充当保险杠和护栏,好像只要我们在场,孩子就有了十足的安全保障。但我们总有一天需要和孩子分开,如果我们不去努力克服我们自己内心的恐惧,就无法让孩子走出属于他的独立的人生。


教育,就是和我们自己心中恐惧的博弈

那要怎么做,才能避开「过度」养育呢?

作者给出了一个关键词叫「自我效能」。


这个词听上去耳熟哈,我们已经读了《父母效能》,和父母的效能相对应的,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我觉得我可以」这样的心态。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对能获得的成就有真实的感知,知道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候,即使一开始遇到一些困难,也愿意再次尝试,最终取得成功和进步。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自我效能」:等孩子到了该独立的时候,他们已经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实现目标以及把控局面,而不是一直依赖别人帮他一把。

自我效能的核心,是控制感。


书里是这么说的:如果一个人被别人手把手地牵着过日子,什么事情都有人帮忙,那么他们就没有机会培养起自己的控制感。

孩子总是由别人帮忙下做事情,那么事情的结果就不在孩子的掌控之中了,孩子就会陷入一种被动的状态。孩子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更进一步,他们也需要知道自己不一样的行动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一样的结果,这种主动性的体验,对孩子培养控制感至关重要。

自我效能的养成取决于童年时期反复试错的机会,这就是「童年」给一个成长中的人带来的人生价值。

那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培养自我效能呢?书里也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建议,就是建立权威型的养育风格。


书里根据两个维度,把教育分成了 4 种,分别是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和权威型。

这两个维度是,是否对孩子提出要求和是否对孩子做出回应:

高要求,不回应的是专断型的父母,他们很严格,如果孩子不听话就惩罚,他们不会向孩子解释自己行为的理由,而是直接向孩子提要求:因为妈妈想让你这样,你就必须这样,你没有别的选择。比如虎妈就属于这一类。

放纵型呢就是,没要求,有求必应的是放纵型的父母,他们照顾孩子的每一个需求,不提出规则,也不提出期望,处处讨孩子欢心,「溺爱」这个词,说的就是放纵型父母。很多家里的老人都属于这种类型。

既不要求也不回应的是忽视型的父母,他们既不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也和孩子在情感上很疏远。他们经常用「我很忙,走开走开」或者「我努力工作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啊」这些接口,把孩子丢给保姆和老人,或者干脆不管。


我想,正在听音频的你肯定不完全是专断、放纵或者忽视型的父母,但是你有时候可能也会表现出这三种行为的某些特征。听到这里就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向第四种,也就是权威型父母靠拢。

权威型父母是有要求也有回应的父母,他们会执行规则,但也会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把孩子视为独立、理性的人,对孩子满怀情感,兼具严厉和温暖,也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养成权威型养育风格没那么不容易,但只要将关注点放在无条件地爱孩子和爱自己上,我们都能做到。


这里,我也结合书里的内容,总结了 7 个关键元素:

首先,要让孩子拥有自由的时间

我女儿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学校一直有一个时间单元叫「自主探索」。

开始,很多家长不理解,这不是老师偷懒吗?我都交了学费,你不教孩子东西,让孩子自己玩?

为此,学校专门告诉家长,玩,就是学,特别是在自主时间里面。

孩子从小就能感知自己的兴趣、目标所在,这在她一生中都会受益无穷。但要是他被人安排惯了,自己就不会安排了。我就希望我的孩子,即便她到了人生的暮年,依然有自己的想要做的事,那就要从小给他自由的时间。 

在游戏中自由玩耍,孩子才能学会自己做事情,尝试不同的事物、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调节自我的力量,点燃投入生活的热情。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玩耍的时间,创造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机会,我们自己也可以投入到和孩子的玩耍当中,帮他们体验心流的状态。


其次,就是要让孩子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千万别小看这个「生活技能」,一个人如果被别人手把手地牵着过日子,什么事情都有人帮忙料理,那他就没有机会培养起控制感,而控制感是自我效能的核心,刚才前面也说了。

那么如何来做呢?作者给我们了一个四步法:我为你做,我和你做,我看你做,独立完成。

这样循序渐进,既保护孩子的做事兴趣,也让孩子能够学会越来越高级的生活技能。不要为孩子做他已经会做,或者几乎会做的事,同时还要放弃完美主义,在一定期限内允许尝试和失败。

这是孩子,也是任何人学会自己做事的不二法门,完美主义是成长的大敌。

音频下方的文字稿里,我也为你准备了一张清单,是作者列出的从 2 岁到 18 岁的各个不同阶段,孩子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


第三个要点是,教会孩子如何思考

你可能想说,这么小点的孩子,知道什么呢?怎么让孩子独立思考呢?

其实,孩子 3 岁左右开始,已经会自己思考很多问题了,而且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任务,都能给孩子思考的空间,重要的是你要帮助孩子思考。


如果你和孩子发现了一只蝴蝶,你会怎么和他谈论这件事情呢?

孩子说:看!蝴蝶! 你可能会说:哇,你看这个蝴蝶,真漂亮。蝴蝶什么颜色的呢?孩子说:是蓝色和橙色的。接着你可能就会赞扬孩子:嗯,你真棒!

这段话,虽然赞扬了孩子知道的东西,但确实没有引导他思考。


同样的场景,你可以用连续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主动去想很多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答案。

比如你可以问孩子:蝴蝶在做什么呀?孩子可能会说:蝴蝶飞到了一朵花上面!

你可以继续问他:为什么蝴蝶会喜欢花呢?孩子可能会给你一个答案,比如「因为花漂亮!」

这时候,你还可以继续问他:嗯,有可能哦。你还能想到其它的原因吗?

你看,在这段对话里,他不仅仅在观察,而且在边看边想,这样一来,他的思维就被调动起来了。


第四,帮孩子做努力工作的准备

史上历时最长的人类研究,叫做哈弗格兰特研究。 这项研究就发现,专业上的成功, 取决于小时候做的家务。而且,最成功的那些人三四岁就开始做家务了,十几岁才开始做家务的人则相对不那么成功。

因为做家务能培养「能做、会做」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觉得自己是勤劳的人,而不是一个没有力量,没有价值的人。

这种心态可能代表着: 有些不想做的工作, 总要有人去完成它, 这个人可能就是我, 这种心态也可能代表着: 我会尽力去改善整件事情。这些,就是会让你在工作中获得先机的东西。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每家公司都争相抢夺的人才吗?


第五,是我们要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尤其是规划人生

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并通过这件事帮助别人来成就自己,这就是人生的幸福,而不是像很多人一样,每天「带着上坟的心情去上班」。

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不自觉地投入大量时间,遇到挫折和困难也不容易灰心丧气,这样的人不成功,什么样的人成功呢?

可是,孩子怎么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这就需要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许创意,允许试验,让他们追随自己的内心,及时鼓励,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告诉自己,这不是你的事,这是孩子的事。

如果说前面说的几个要点都是在行为上引导孩子,那么接下来这几点,就是在精神上支持孩子。


形成权威型养育风格的最后几个要点,就是积极和孩子保持沟通,尤其是要教孩子面对挣扎的人生常态

越来越多的父母,千方百计要把孩子送进好学校,但是自己和孩子连接反而越来越少。

很多爸妈,在孩子放学回家之后,反反复复问的就是这几个问题:考试考得怎么样呀?排名第几?有没有拿到三好学生?

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只关心他的成绩,而不关心他们是快乐还是难过,对什么感兴趣,遇到了什么困难?自然也不愿意跟你讨论学习之外的事情了,更不要说建立情感上的联结。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

当孩子需要倾诉和帮助的时候,能不能找得到我们?在倾听孩子说话时,我们能不能做到真诚的眼神接触,不打岔,不强制发表观点?能不能以他们听得进去的方式给他们建议?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当他们真正需要我们的时候,能不能、愿不愿意找到我们?


而且,孩子成长的过程肯定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孩子总要面对失败和种种困难

但是想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我们不能总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头顶,孩子一有需要就俯冲下来,而是要教孩子面对挫折。

用书里的话说,我们应该学会「让坏事发生」。从挫折和失败里面得到的经验和教训是宝贵的财富。


有一次,我女儿去上幼儿园了,刚一走就发现忘记给她带水壶了,加餐的食物也忘记带了。想要急匆匆地给孩子送去。

我说,妈,不用去。

我妈说,那哪行啊没吃没喝的这一天。

我说,在幼儿园,有老师照顾,能让她渴着吗,如果她没有带水壶,她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怎么口渴,而且当她尝到了口渴的滋味,明天就不会忘了。

等女儿回来,我问她,今天喝水了吗?

女儿说,嗯喝了,我们有纸杯。

我说那加餐的时候你吃什么了?

学校也有加餐的饼干。

我说,那你没问题?

女儿说,没问题呀!

我妈在旁边看了看,不说话就走开了。

所以,让坏事发生,真的反而是好事。当生活丢给孩子一道难题的时候,我们接过来帮他解答,对孩子没有什么好处。除非是真的涉及健康和安全的问题,我们要学会让孩子自己接住那些问题,并且学会如何处理、或者如何躲开。

这时候,一定要调整好你的心态,把这些失败看成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作者还在书里提供了一张「 18 岁前必须体验的人生挫折清单」,这个清单非常有意思,我也放在了音频下方的文字稿里面,你可以对照看看。

说了这么多,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应该是他们的引路人,是牵着他们的手前行的伙伴,和他们一起走出想要的路线。而不是由我们把孩子背着、抱着,走上我们自己选好的那条路。


Part 3

好,最后的时间,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这本书通过四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在过度养育。

停止过度养育的关键,是放手,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也就是对自己的能力有合理的认知,从而产生的「相信我能行,我有办法做好」的心态。

作者认为最好的养育方式是高要求、高回应的权威式养育,并给出了几条建议:给孩子属于自己的时间,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帮孩子做好努力工作的准备,允许孩子为自己做决定,同时和孩子保持沟通,教孩子面对挫折。


德国哲学家歌德有句名言:「孩子应该从父母那里得到两样东西,根和翅膀。」我想,是时候考虑,给孩子插上翅膀意味着什么了。

想象一下,等孩子长大成人,离开父母,随风飘落到某个地方时,他能否成年又成人?


今天这本书就读到这里,我是李小萌,感谢你收听我的妈妈读书会。

也欢迎你在课程下方的笔记区和我交流你的读书心得,让我们一起成长,做不焦虑的爸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