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十二时辰,带你读懂古代时间

日晷十二时辰,带你读懂古代时间

00:00
07:34

        太和殿的近景。首先,我们看太和殿外的须弥座上。

        那在太和殿前方、须弥座的西南角上,有一个石质小亭子,里面放置的就是著名的嘉量,是我国古代一组标准的容器模型。

        就是说,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百姓交税交的都是粮食,当然也有绸缎和劳力,租庸调嘛。所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容器的大小就非常必要了,否则交多交少的,不好说。那我们知道在这件事情上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了。

        所谓度量衡,度,指的是长度;量,指的是容积;而衡,指的是轻重,也就是质量了。所以慢慢的,度量衡,就被演化出了天下一统的寓意。那乾隆在这里放了一套嘉量,意在象征大清一统天下。而这一组容器,分别是:斛、斗、升、合(ge)、龠(yue)。两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太和殿前的这套是乾隆在乾隆9年的时候设置的,同时还有一套在乾清宫的须弥座上。

        看过嘉量以后,再看须弥座东南角上,与嘉量相对的,就是传说中的日晷。

        晷,就是影子的意思。日晷,就是用太阳影子来计时的计时器。倾斜的石盘叫做晷盘,和晷盘垂直的那根铁针,叫做晷针。

那我们说说这个日晷是怎么计时的。

        首先,用这块日晷时,需要先看当时所在的节气。就是说,如果您现在是春夏季节,那您就看这块晷的正面;如果是秋冬季节,则看晷盘背面。

        这是因为,北京地区纬度比较高,在春分到秋分的这段时间,太阳在北半球活动,照射位置比较高,就是说阳光从晷盘的上方射下来,那晷针的影子就落在晷盘的正面。可到了秋分到第二年春分的这段时间,太阳在南半球活动,对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太阳是从南半球斜着照过来的,所以反应在晷上,就是阳光是从侧面射过来的。那就得看背面,背面还有一段晷针,看这段晷针落在背面的哪个格里;

        第二,就是看晷盘上的格子。晷面上,无论正面还是背面,都像今天的表盘一样被平均分成12份,只不过标的不是罗马或者阿拉伯数字,而是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所以看晷针落在哪个格里。偏前还是偏后,就知道大概的时间了。

        那很显然,这块晷盘的核心技术就在它的倾斜角度上。而晷的倾角和所在地的地球维度相关,是地球维度的余角。就是说,北京处于北纬39度54分,那么这里日晷的倾角就应该是50度6分了。

        这里咱们再稍微介绍一下古代的计时法,主要是唐朝之后的12时辰计时法。就是时和刻哈。其中:

        ž  时,就是我们刚刚说的12时辰,用十二地支来指代。唐朝之后,子时是23:00~1:00;午时是中午11:00~1:00;其他依次类推;

        ž  刻,其实是来自于古代用漏壶计时的方式。就是说,古人把计时的漏壶分成100份,用来计一昼夜的时间,一份是一刻。那算一下,一天24*60,共计1440分钟,被分成100份,每一份是一刻,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一刻是今天的14.4分钟,14分钟24秒,大约相当于15分钟;并且,这个100份也不是绝对的,不同朝代也有改变,120份、108份、96份都有。其实,分成96份是和今天的15分钟严格对应的。

        那么,古人报时的时候,首先把一个时辰分成“初”和“正”两部分,每一部分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小时;而每一个小时,又被分为4刻,就是今天的15分钟;

        举个例子,比如说,子丑寅卯,那卯时就是早晨5:00~7:00;其中,卯初,就是5:00,卯正则指6:00。那么,红楼梦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时候说,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就是卯正,是6点,再加两刻,30分钟,也就是6:30她过来点卯的意思。那如果她要说:卯初二刻我来点卯,就是5:30了。

顺便说一句,点卯也是从这里来的,5:00~7:00之间。古时一般人家用不起灯,全看太阳。太阳出来就起床,大概就是早晨5点多钟。

        最后,须弥座上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东西,就是太平缸。这种太平缸紫禁城里有300余口,其中有18口是鎏金的,据说给这么大一口缸鎏上黄金要用到黄金百余两,而太和殿前的这几口太平缸上的刀刮痕迹,据说是八国联军占领紫禁城时干的。

        这种缸的实际用途是储水,用于日常洒扫和防火。据说一口就能装2000多升水,比水车还能装。每年小雪节气之后,就有热火处的太监给缸加盖子,然后在缸底座下放置铁抽屉,里面烧火,防止缸里的水结冰。这个剧情,在电视剧《延禧攻略》中被使用了一次。

        看过太和殿的外景之后,我们再看看内景。

        第一眼望进去太和殿内部,那必须是那张椅子。目前的这尊宝座是明代遗物,清朝皇帝一直沿用着,就是说,明朝过去后又用了近300年。到了袁世凯的时候,在太和殿举行他的大总统就职典礼,把这尊中式宝座,给换成了西式靠背椅。建国以后,故宫的专家在库房里发现了这张全中国最牛逼的椅子,就给捡回来,修复好后又给搬回这里来了。

        看过宝座,下一个重点就是前面的柱子。

        太和殿里一共有12*6,72跟柱子。就是,不是11*5开间嘛,那就12*6,72根柱子,其中有66根是大红柱子,还有中间的6根是沥粉堆金的柱子。沥粉堆金其实是一种工艺形式,您就把想象成蛋糕裱花就可以了——就是把石膏塞到裱花袋里面,在柱子上裱出盘龙的样子,再在龙上堆上金粉,就能呈现出一种金龙盘柱的特效了。

        再往下,值得关注的就是大殿地面上的金砖了。

        老百姓把紫禁城里的地砖叫做金砖墁地。之所以叫做金砖,首先是因为这种砖的质地非常细密,敲的时候据说能发出金石之声。其次,是因为这种砖的烧造耗时耗力,可以说是寸砖寸金了。据说,金砖是在苏州烧造的,因为那里的土质细腻,仅是入窑烧造一个环节,就要130天。据说,要先用康草熏一个月,去潮气;然后用劈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130天。然后经过大运河运到北京城,通过多少道工序铺到地上后,还要在墁好的金砖上浸上生桐油……据说这样下来,数百年黝黑光亮,不滑不涩,结实保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