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残酷科举制度,中状元堪比飞升渡劫

揭秘残酷科举制度,中状元堪比飞升渡劫

00:00
11:48

        科举考试,起源于隋唐,完善于宋朝,在明清走向了鼎盛,基本上您就记个333就可以了3年、3级、3档。什么意思呢?

        首先,正常情况下3年一届——这事儿也比较好理解,以古代的信息流通和交通游弋水平来讲,三年一届,这个频率已经不低了。进京赶考,光走还不得走个小半年呀。

        其次,全国性的考试,一共有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当然了,最普遍的说法是4级,就是前面还有一个童生试。我个人习惯把童生试理解成读书人的资格考试。

        就是说,中国古代按职业把人分成不同等级,“士农工商”,有个鄙视链 。站在最上层的是“士”,就是读书人。不光在心态上鄙视,还有各种优惠政策。比如说,按级别免税。

        那凡事一涉及到钱,就得慎重了。不能说你请了个先生、家里有几本书就是“士”了,就可以免税了。是要有资格考的,就是“童生试”。由各省学政到所辖的府县自己出题并监考,考过的就是生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秀才”。成为秀才,你才是读书人了、才可以免税。免税政策每朝都不太一样,我查到的一种说法,明朝秀才,大概免税80亩。就是80亩地之内的产出,都是你自己的,不用交税。

        成为秀才以后,全国性的考试,还有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

        乡试,可以理解成是在省里进行的考试——皇帝委派官员到地方,过了童生试的秀才就可以参加,三年一次,在秋天举行,所以又叫做“秋闱”。考出来的叫做“举人”,代表人物范进。第一名,就是省状元,官方名字叫做解元,代表人物,唐伯虎,唐解元。据说免税400亩;

        第二级,会试,就是全国性的考试在乡试之后第二年的3月份,也就是春天,在北京举行。所以也叫“春闱”。到那个时候,全国举人就都齐聚帝都,参加全国统考。考中的叫做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

        成为贡士,才有资格参加第三级考,也就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而殿试,只要你参加了,是不会落榜的,只是在殿试中再重新排一遍名次。

        那既然叫殿试,在哪个殿举行呢。

        在乾隆之前,殿试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不固定的,考生甚至还趴在太和殿广场上答过题。遇到刮风下雨,就去到太和殿东西两庑的屋檐下。到了乾隆以后,殿试就固定在保和殿里了。并且,乾隆之后,殿试的时间也固定了,在421日举行。也就是说,3月份会试考中的贡士,在4月21那天,进到紫禁城里面参加殿试。

        具体就是,4.21凌晨,这些在会试中考中的贡士就集合准备。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进午门。其中,排名单数的,走东侧门,双数的走西侧门。就是明三暗五的午门,正楼中间门洞旁边各有一个侧门洞,咱们在那一节聊过。

        这些贡士一直进到保和殿里一通跪拜行礼之后,发卷、考试。考试只有一道题,就是时务策,相当于今天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这道题是皇帝钦定的——就是大臣拟一堆题,然后皇帝在里面选一道。

        据说早期的时候,大臣提前几天就拟好了一堆,然后就发现这有漏题的可能。所以后来就在考前一天现出题出完了就给皇帝去选,皇帝选了以后直接送到内阁去印刷。这个过程有武警,押送监视。

        等印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4月21日凌晨了,考生已经进宫了,然后赶紧送到保和殿,跪拜、拆封、发卷、作答。

        这篇申论就是针对国家时政的一篇论文,至少1000字,多了不限。考试时间为一天,中午给饭,晚上不给火,到掌灯就停止。如果没有答完,那就直接排到最后

        但排到最后,你也是进士。因为前面说了,贡士名单上就不再往下刷人了。

        考生交上来的试卷,送到中左门,就是保和殿东侧,在那里封装糊名,就是考生名字不许露。那个时候就已经有这个制度了。

        

        考完就阅卷,就皇帝攒一帮大臣,学者类的大臣,把他们都关到文华殿里,就是太子东宫门口的文华殿,两夜一天必须批完,期间不得外出。和今天高考集中阅卷一样。其中,试卷评分分成五等,最高等级用圈圈来表示。然后,读卷官就轮着在试卷上画圈圈,最后按照每张考卷点赞数的多少来排名

        读卷官员,排出一个总名并且选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前10。这10个也要排名的,包括前三,然后给皇帝送去,皇帝看完这10个,决定最终的名次。不过一般情况下,皇帝也不太调整。

        一般情况下不调整,那什么是特殊情况?

        比如乾隆26年,读卷官报上来的名次是:第一名赵翼,江苏人;第二名王杰,陕西人。然后乾隆皇帝就问读卷官,说大清朝到现在出没出过陕西的状元啊?读卷官说还没有;然后乾隆就把第一名和第二名给对调了。

        当然了,你说这也太背了吧,被籍贯拖了把后腿。江苏人招谁惹谁:

        1、江苏人没招谁,他们只是太强大了。江浙沪包邮区,我查了一下,大清朝276年国祚,114个状元,你说这也不是3年一届啊——中间有开恩科的,就是特设,今年加一次考试;114个状元中,包邮地区一共是69名,占了60%。其中江苏40名,浙江29名。还不包括被拿掉的赵翼;

        2、专家考证说,乾隆做这种调整,一方面是平衡,另一方面,其实之前他就了解这两个人的秉性——就是,乾隆这种级别人物,他做热河事情,都绝不会是单纯的一个目的。那后来也证明乾隆皇帝看人很准,江苏人赵翼成为了著名的史学家,与袁枚、张问陶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而陕西韩城人王杰,成为乾隆朝一带名臣,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死后谥号“文端”。一个偏学者一个偏政事,他知道,所以就给调了。


        那说到科举制的时候,熟悉名字就特别多了,就好像处处都在和历史相遇。我在准备这节内容的时候查资料,就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给大家说说。前面说,读卷官把前十名的考卷给皇帝亲阅,定最终名次。那这个时候,卷子还是没拆封,皇帝也是需要糊名着看的。

        据说,康熙大帝,有一次看完就和读卷官说,这里面有查嗣韩的试卷,你们知道吗?大臣说我们不知道,你怎么知道的?康熙说,查嗣韩以五经获中举人的时候,我就看过他的试卷,我认识他的字。

        说这个不是要说千古一帝英明神武,而是想说这个查嗣韩。查嗣韩,浙江海宁望族,查氏子弟,和查嗣琏、查嗣庭同族。

        那您可能又说,查嗣琏、查嗣庭是谁?

        首先,海宁查氏,是江南望族,诗书传家,号称是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

        查嗣琏,又名查慎行,是清初六大家之一,康熙宠臣;

        查嗣庭,更有名,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雍正4年,江西乡试主考官,是雍正初年文字狱的主要受害者

        民间传说,他文字狱的动因,就是他出题用了《诗经》里面的一句话“维民所止”,然后雍正就说,这个“维止”是雍正砍头的意思。但其实不是哈,政治家的借口没有那么幼稚。其实是查嗣庭本人和隆科多走得很近,所以雍正清除隆党的时候把他给干掉了。

        查嗣庭有个堂弟,叫查昇,而查昇的第10代孙,就是,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嗣到良,十代。查昇的第10代孙,查良镛。1955年,给《大公报》写小说的时候,将自己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镛,拆开,作为笔名,金庸;

        那查氏一门,诗书传家。金庸先生还有个堂兄,叫查良铮,取笔名的时候,把自己的姓,查,拆开,取名穆旦。

        这就是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穆旦先生。有《穆旦诗集》、翻译了普希金抒情诗。

        

        说回来,定了前十名之后,先在乾清宫举行一次小型会见。皇帝找你挨个面聊,基本上就是:多大啦、哪人啊、上过几年校啊……其实就是国家的前十名,重要IP,得看看你颜值。

        那颜值没啥大问题,就到了4.25这天,在太和殿举行正式的金殿传胪,这是大朝礼。就是我们在太和殿那里提到,说太和殿的功用,除了三大节、登基、大婚、出征,不是还有一个金殿传胪嘛,就是这个。

        那这一天,这一科所有的进士,参加完殿试就已经叫进士了,进士进紫禁城。进的时候还是,单数走东侧门,双数走西侧门。到了太和殿广场,一通折腾,大朝礼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传胪礼,就是传胪官高升唱读:一甲第一名~金榜,别笑啊,乾隆37年的状元就是叫金榜。金榜题名的金榜,老爹太会起名字了。然后从太和殿阶下开始,传胪官依次传唱,一直到太和门广场。其中,一甲,就是前三名,唱3遍,剩下的唱一遍

        那一甲,什么意思?


        就是说,名次上,这些进士总体又分为3个档次

        第一档,叫做一甲进士,一共就仨人,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官方说法叫“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官方说法叫“进士出身”,大概百十来名吧,每年也不一样。那如果您今天在江南旅游,江南诗书传家嘛,一些古建,其实都是古代一些高官退休以后在家乡置的宅子。有的就会把当年中进士这事儿,做个牌匾挂到门楣上。仔细看的话,一般中间就写着“进士”两个大字,然后下首竖着写“光绪多少多少年,XX科中会试中第177名,殿试第25名,赐进士出身”,就是这个意思。下次看到的时候可以仔细找找。

        三甲,官方叫做“同进士出身”,意思就是,和进士也差不了多少了。

        

        最后,折腾完了,返程的时候,礼部官员在前面,捧着黄榜,进士们在后面,出紫禁城出的时候,前三名是可以走午门中间那个门洞的。就是我们说,中间门洞,只有皇帝走。还有俩例外,大婚当天皇后入紫禁城,和传胪当天的一甲出紫禁城的时候可以走。就是这时候。

        然后去到天安门T型广场的长安左门那里,就是我们最开始说的东方主生、“龙门”那里,接受一下摩拜


        我在准备这期的时候,无意中查到了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光绪18年殿试的试卷的影印版,大家可以感受下,原版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