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100,件件精彩!
093清乾隆 田黄三联玺
开篇
今天讲的这件国宝呢,关于它的故事要从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前的那一段时间说起。
混乱时期的“百宝匣”
那是上世纪初,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已经结束统治,但溥仪等人依然享有当时民国政府给予的优待条件,仍居住在紫禁城内。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段时间他在紫禁城的生活已经是过得天昏地暗,从他懂事的时候起,就时常听说宫里发生盗案、火警,以及行凶事件。到他结婚的时候,也就是1922年,宫内偷盗已发展到刚行过婚礼,由珍珠玉翠装嵌的皇后凤冠上的全部珍宝就被整个换成了赝品。紫禁城表面上是一片平静,但大内的秩序是糟乱一团。
也就是在溥仪结婚的前一年,当时溥仪只有16岁,有一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叫太监打开建福宫那边的一座库房。库门的封条很厚,至少有几十年没有开过了。满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庆年的封条,里面是什么东西呢?谁也说不上来。他就叫太监打开一个,一看全是手卷字画和非常精巧的古玩玉器。后来弄清楚了,这是当年乾隆自己最喜爱的珍玩。乾隆去世以后,嘉庆帝下令把那些珍宝玩物全部封存,装满了包括建福宫在内的许多殿堂库房,溥仪在养心殿后面的库房里又发现了许多很有趣的“百宝匣”,这也是乾隆当年的玩物。
爱新觉罗·溥仪
这种百宝匣都用紫檀木制成的,外形好像一般的书箱,打开了以后有一道楼梯,每层梯上分成几十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都是一种玩物,一个百宝匣中,凡字画、金石、玉器、铜器、瓷器、牙雕等等,无一不备。称之为“百宝”,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匣子即有几百种宝贝,大型的更不只千种。而这件我们今天要讲的国宝——乾隆帝的三联田黄玉玺,也许就出自于这里的某一个紫檀匣子。这件东西从溥仪看见它的第一眼起,就跟他结下了扯不断的故事。
整顿刚起却遭政变
溥仪看了这么多东西,他就想:我究竟有多少财宝?那些整库整院的珍宝都该怎么办呢?被人偷去的到底有多少?我怎么才能制止这种偷盗?
清宫的财宝早已在世界上闻名。只说古玩字画,那数量和价值就是极其可观的。明清两代几百年帝王积攒的宝物,大部分还存放在宫里。这些东西大多没有数目,就是有数目的也没有人去检查,所以丢没丢,丢了多少,没人知道。
关于这些疑虑,溥仪不是没有想过进行一次整顿来加强管理。在此前,他就进行过一次“保护宫廷,清理财产”的改革,但只是三个月就以失败告终了。用他和一些遗老们的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认为内务府积弊已深,从乾隆时代起,随着宫廷生活的日趋奢靡,即已造成这种局势,嘉庆和道光时代未尝不想整顿,但都办不到,现在更谈何容易?内务府不整顿还好,若整顿起来会越整越坏。与其弄得小朝廷内部不安,不如暂且按下,等到时来运转再说。
但这个转运的时机他们没有等来,因为“北京政变”爆发了。民国十三年十一月五日,也就是1924年的那天,冯玉祥的国民军把19岁的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那天上午大约是九点多钟,溥仪正和婉容在储秀宫吃着水果聊天,内务府大臣们突然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为首的绍英手里拿着一件公文,气喘吁吁地说:“皇上!皇上… …冯玉祥派了军队来了!”
婉容与溥仪大婚时的朝服像
溥仪一下子就跳起来了,刚咬了一口的苹果滚到了一边儿。因为公文告诉他:你大清宣统帝的尊号被废除了,你的私产归你所有,公产归民国政府。(“永远废除大清宣统帝尊号的同时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要求溥仪三小时之内全部搬出去!
好在当时宫里的敬懿和荣惠两个太妃,这两位老太太说什么也不肯走。绍英拿这个作理由去协商,结果只是允许延到下午三点,为他们多争取了三个小时。
就在这六个小时内,敬懿太妃趁乱把举世闻名的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悄悄地带出了宫门。而这件“乾隆帝田黄三联玺”也被溥仪命人缝在了棉衣里,贴身带了出来。他们从此开始移居天津生活。
其实,对于这一天的到来,溥仪早有思想准备。所以从1922年开始,溥仪就开始撺掇溥杰陆陆续续打包了七八十口大箱子,将紫禁城的珍宝运往天津。这些珍宝,真可以说价值连城,有大伙儿熟悉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像》《阆苑女仙图卷》等等。
五代《阆苑女仙图》卷
数据:纵42.7厘米,横177.2厘米。
简介:五代时期阮郜作,绢本,设色,本幅无作者款印,根据历代著录和卷后跋语,此图流传有绪,是阮郜唯一的传世作品。本幅有清乾隆帝题诗。本幅及前后隔水有高士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收藏印记共22方,残印6方。
辗转中仍留下五百件珍宝
从1925年到1932年,溥仪在天津又生活了七年。期间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并很快占领了全东北,转眼到了1932年3月,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的珍宝、字画又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194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伪满洲国崩溃,溥仪再一次仓皇出逃。就在溥仪准备从沈阳机场乘飞机逃往日本时,被红军截获。在被关押看管期间,为了争取摆脱受惩办的厄运,溥仪曾以支援战后的经济建设为词,向献出了他所带的珠宝首饰以讨好对方。
但他并没有献出它的全部,他把其中最好的一部分留了下来,藏进了一个黑色皮箱的箱底夹层里。因为夹层小,不能全装进去,他就又往一切他认为可以塞的地方塞,甚至连肥皂里都塞满了,但还是装不下,最后把未装下的只好扔掉。他不但扔了一些首饰,还放在炉子里烧了一批珍珠。在临离开之前,他甚至还叫他的佣人大李把最后的一些扔进了房顶上的烟囱里。
在这几次辗转中,每一次都会使他随身携带的宝贝少一些。有的变卖了,有的丢失了,有的损毁了,有的因为携带不方便,被他淘汰了,就这样经过甄选,最后只选了少量的珍宝字画保留了下来。
那这个“少量”是多少呢?在后来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统计的数据中,至少还在五百件左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溥仪所变卖的宝物无一不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其中就包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手稿、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羲之的《曹娥碑》和《二谢帖》、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及现今还漂流在外的《历代帝王图》和《女史箴图》等等。由于这批东西都是在东北散落的,所以业内又有一句行话,叫做“东北货”。而那枚“乾隆帝田黄三联玺”却一直被溥仪贴身保存,逃过了一次一次的搜检,一直与他贴身不离。为什么溥仪如此珍视这件田黄三联玺呢?我们先来说说件田黄三联玺的最初来历。
王羲之二谢帖
被珍视的田黄三联玺
据史料记载,这三枚印章的原料本是康熙皇帝在位时的地方进贡之物,其后一直在库房里封存。直到某日机缘巧合,乾隆皇帝想要做一枚印玺,便让工匠去库房挑选石材,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呈到了乾清宫。哪知,乾隆皇帝对其一见倾心,命宫廷匠师们精心雕琢。最终,匠师们不负圣意,在乾隆皇帝面前呈上了一份巧夺天工的珍宝。
田黄石三联玺,它是由两枚方形、一枚椭圆形的雕锁链联接而成。其中,“乾隆宸翰”为正方形,高只有1公分,边长有2.6公分;位于中间的“乐天”为椭圆形,高也是1公分,长有3公分,短径2.3公分;还有一枚叫“惟精惟一”,正方形,高也是1公分,边长有2.6公分。
为了把这硬邦邦的石头化作灵活自如的细小链条,雕刻者在雕刻的过程中,采取了“链雕”技法。石质链雕是指用一整块石材镂空雕刻出一条活动的石链。这种活链雕刻,田黄比玉雕更难,因为田黄本身没有强度,很容易受损。本来活链就很难雕,用田黄就更难,玉石的摩氏硬度我们知道是6到6.5,田黄的硬度只有2到3,它非常软,稍有不慎就折了,势必造成链断石破。它工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清乾隆田黄三联玺
这件田黄三联玺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一件印章。乾隆皇帝想借此表明自己精益求精、专一其心、不偏不倚的施政思想和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田黄石本身就很稀有,实际属于寿山石类,因其材质温润凝腻,在软质刻石中居第一。明、清两朝都被作为贡品献入皇室,被雕刻成御用玺印及艺术摆件。凡经雕刻的艺术品都可以当作文物来看,而且田黄石的“黄”又和皇帝的“皇”谐音,所以它就更加得到了皇家的喜爱。
田黄是田料。什么是田料呢?就是田地里出现的石料,有点类似玉石的籽料。玉器籽料要比山料贵很多,它要经过千百年的时间在田地里经过水流冲刷磨成石头子。田黄石只有福建寿山一块不到1公里的水田底下的砂层里才有,非常地稀少。过去素有“一两田黄一两金”的说法,可见其价值。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田黄章料一般情况下不去材料,因为它太珍贵了,就磨出一个断面,然后刻章,但此件三联玺是把料切了的,俗称“六面见锯”,皮子什么都没有了,并且雕刻中也浪费很多。寿山石雕中有一种很流行的雕刻方法叫“薄意雕”,最早它就缘于田黄。“薄意雕”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它比浅浮雕还要“浅”,只有薄薄一层,因雕刻层非常薄而富有画意,被称“薄意”。薄意之所以“薄”,是因为用来雕刻的石材都十分珍贵,人们不忍大肆雕琢,于是只在其表面雕琢,最初这种技法只用于田黄,后来形成了一种风格。
名称:清代田黄石卧虎
数据:通高3.6厘米,长6.7厘米,宽3.5厘米。
简介:该藏品是杨玉璇雕刻。虎用田黄石雕琢,卧伏形,弓身,目视前方,似有蓄势待发之意。周身刻画细阴线表示毛发。耳后近背部有阴刻行楷“玉璇”二字款。
那至于雕刻三联玺的石料有多大呢啊?我们现在谁也说不清,只能推想了。这要在自然状态中,谁也舍不得这么雕,就是因为当年乾隆皇帝需求,所有才这么干了,非常地奢侈。
但作为溥仪来说,他之所以珍视,坊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他一直将此件三联田黄玺作为他是大清的真命天子的见证,也算是内心对老祖宗的告慰。这说法实际上不太成立,为什么不成立呢?因为当时宫廷里皇上的印章多了去了,尤其乾隆的印玺特别多,他可以拿“天子之玺”,之所以拿田黄三联玺还是因为原材料珍贵、工艺讲究又小巧玲珑,比较容易藏的缘故。
事情到了1950年的下半年,抗美援朝开始了。也就是在同时期,溥仪从被引渡回国。8月1日,溥仪与其他满洲国的263名“战犯”在绥芬河由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送抚顺战犯管理所,这之后这批战犯受到了约十年的思想改造。
溥仪虽然被废除帝王多年,但他在被引渡回国之前,生活起居上还是一直被照顾的。以至于在“改造”前期,他连自个儿的衣服也洗不好。为了争取一个好的表现,他在积极想着好的对策。一次他无意听其他人在谈论着各界人民都在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志愿军,当时自己随身带的财物政府并没有充公,是代为保存的。他即刻想起了被他视为珍宝的“田黄三联玉玺”,想把它捐出去,以证明自己的觉悟。随后,他写了一封信,连同那套石印,交给看守员请他转送给所长。就这样,乾隆帝的田黄三联玺自1924年被溥仪带出北京紫禁城后,辗转多年,结束了它颠沛流离的命运,重回紫禁城。
溥仪捐出所有珍宝
没多久,三反五反运动开始了。溥仪担心曾经的知情人检举他藏在箱底的珍宝,思来想去,还是把它们交给了国家。他在自传中描写过当时真实的想法。他想藏在皮箱底层的东西都是经过精选的白金、黄金、钻石、珍珠之类的首饰,共计四百六十八件。即便一个月卖一件东西维持生计,他也能活39年。溥仪把它们看做是他后半生的生活依靠,如果没了这些宝贝,他就想“即使放了我,我也无法活下去。”自食其力对他来说太难了。 但是他关在里面呢,心里很矛盾,又想假如我“主动坦白”是不是可以挽救我呢?那我还是争取宽大政策吧。最后,他还是把东西捐出来了。
中国人的印章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应用,战汉时期还比较流行,真正到最普及的时期就是乾隆时期了。乾隆时期是因为乾嘉学派的兴起导致民间都以印章为荣。清代中期以后,印章就非常普及,大家认为印章非常重要,有两三百年的时间人们是以印为信的。
乾隆印记图
乾隆皇帝也非常喜欢印章,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的印章共有1000多方,几乎相当于康熙、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皇帝的总和!不仅所占比重最大,而且种类繁多。但这么多的印章中,用田黄制成的三联印章唯此一枚。
马爷说
用料奢华、构思奇巧,这件东西又被溥仪带出宫二十多年,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从使用角度上讲,这方章并不好用,实际上是清朝造办处炫技的工巧之作,以供乾隆皇帝赏玩。这件三联玺在它制成到它出宫的过程中,如果有一次稍有不慎,它就能断裂,但是历经了千艰万险,流传了这么多年,它居然没有损坏,这也就是天意。
国宝情未了,下集听分晓。
败的也是爱新觉罗家自己的东西,别上刚上线给扣帽子,什么对不起这个对不起那个什么的,不存在这些说法。就是爱新觉罗家自己的。只是成王败寇而已。
听友194053631 回复 @888625: 什么他们家的,清朝都是抢的明朝的,都是人民的。
所以国兴才能解救一切,包括国宝!
去故宫看了,很漂亮。
史上最败家玩意!为了自己奢糜的生活,把他家八辈祖宗收藏的好玩意,还有他八辈祖宗抢夺明朝的东西,一股脑的给霍霍没了,宁可烧掉毁掉,也不甘心被后朝代继承!很多中国人为了保护住他卖掉的东西,不惜倾家荡产,失去生命!
科学即科幻 回复 @曾是惊鸿照影来___: 说的好高尚哦
心疼那些宝贝⋯
听这个生气
今天我生日,沙发
超级制作 回复 @sarah和yolanda: 祝您生日快乐!!
每次听马爷讲故事都是至高享受
乾隆就是个败家子,躺在他爷爷和他爹的功劳簿上贪图享受。和如今的富二代纨绔子弟没什么分别。
老猫讲故事 回复 @静心止语_cm: 你太不了解乾隆皇帝了,他也很了不起的。
冯玉祥历史罪人!本来清帝退位是签约行为,中外认可,被他破坏。本来完好的珍宝库存和历史档案,整体破坏,没人经管,毁于战乱。
漂在水上的木头 回复 @1823333vwmw: 溥仪的复辟行为已经是对协定的践踏,把他赶出故宫合理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