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100,件件精彩!
091清康熙近卫花瓶
开篇
中国清代康熙瓷器展陈最多的地方还真不在国内,而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康熙朝的瓷器是中国瓷器的一次全面复苏,有点类似欧洲的文艺复兴。明代中后期,中国的瓷器质量全面下降,品种也减少了。
到了清代,定鼎中原后,尤其康熙平定三番后,将制瓷提到了朝廷议程中。大量已经消失的品种和技法都得以重现,比如著名的红釉、金彩等等,都是在康熙朝恢复烧造的;五彩瓷器也在此时焕发出一种新的面貌;后面也有人评论康熙青花,说康熙青花独步本朝。
名称:清康熙五彩僧帽壶
数据:高16.8厘米,足径6.6厘米。
简介:壶缺柄,直腹,圈足。通体五彩纹饰,口下饰花叶纹,腹饰双龙纹,近足处绘花卉卷叶纹,足内白釉,无款识。僧帽壶因其顶部略似僧帽,故名。该造型源于西藏酒壶,流行于明代,以永乐、宣德红釉及甜白釉品种为贵。康熙时期景德镇大量仿制僧帽壶,故宫博物院仅此1件五彩僧帽壶。
珍藏大量康熙瓷器的茨温格宫
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最能展现康熙瓷器整体面貌的,就是德国的茨温格宫。里面的瓷器多达3.5万多件,康熙朝的瓷器就有2万多件,而且质量非常高。这事儿就有点奇了,凭什么德国的宫殿藏了世界上最多的康熙瓷器呢?
收藏瓷器的茨温格宫,位于德累斯顿,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就出生在这里。“选帝侯”是指德意志诸侯中有权选举神圣罗马国王的诸侯,最初有7位选帝侯,各自在领地内政治独立,拥有司法、铸币、采矿、征税等国家主权。这是德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现在德国的城市里还有以“选帝侯”命名的街道,如柏林的选帝侯大街,这有点像我们的王府井大街。
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分别在1697年-1706年和1709年-1733年,先后两次当选为波兰国王,德累斯顿就成了萨克森王国的首都。奥古斯特在位期间,把德累斯顿打造成了欧洲的文化名城。
1709年,奥古斯特二世计划建造茨温格宫,在1710年-1719年间,建筑设计师珀佩尔曼用砂岩修建了茨温格宫。二战期间,德累斯顿遭英美盟军空袭,让这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城变为了废墟。战后,德国人依据历史档案,按照原样修建,他们执著谨慎、稳重精确的性格,使重建茨温格宫成为现实。
茨温格宫
重建的过程中,人们最大可能地从茨温格宫的废墟中挑选建筑材料,重新拼接,再根据照片和设计图纸等资料进行精确的复制。许多建筑构件精心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原料的一部分。在被夷为平地后的18年,也就是1963年,基本恢复了茨温格宫的原貌。大家有机会过去看就知道,上面黑色的石头就是原建筑的部分,浅黄色的石头就是新建的,这在复原的建筑上清晰可见。
奥斯古特二世钟情于艺术收藏
1697年,奥古斯特二世第一次成为萨克森统治者和波兰国王后,立即对艺术收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记录国王第一次买中国瓷器是在1698年,这是他最早的一批收藏,风格属于克拉克瓷。1602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成立,在此后的50多年时间里,将300多万件中国瓷器运往了欧洲。明清之际政治动荡,景德镇制瓷业遭到破坏,东印度公司转向日本寻找替代品。康熙朝中期,景德镇御窑厂制瓷业复苏,中国瓷器贸易也得以恢复,这些新瓷器和日本瓷器一起被装运到了欧洲。中国瓷器以物美价廉、产量大等优点,渐渐地替代了日本瓷器。这些瓷器在荷兰拍卖,吸引了全欧洲的买主。
名称:明万历青花开光花鸟纹盘
数据:高3.7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14厘米。
简介:盘撇口,浅壁,塌底,圈足。通体青花装饰。盘心绘花鸟纹,内壁绘锦地开光八组,开光内绘花果纹,外壁开光内绘变形灵芝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在装饰方法上,明代景德镇民窑为适应外销的需要,一改传统的自上而下划分装饰区域与层次的传统做法,创造出一种新的独具时代特色的装饰图案,为我国瓷器装饰的创新开拓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这件藏品属于克拉克瓷。
奥古斯特二世亲自过问瓷器购置,他命令手下说:“我只希望买货真价实的瓷器。”他的藏品几乎可以涵盖17世纪所有种类的中国瓷器。在这些瓷器上,描绘着身穿长袍的中国人踏青、喝茶等享受闲暇时光的场景,也有青山碧水环绕的亭台楼阁。欧洲人看着瓷器上描绘的幸福生活,遥想着远在东方的理想国度。
为了给奥古斯特二世购买瓷器,负责采办的人员在日本和阿姆斯特丹一待就是3年。他总是在商船出发的时候报告,内容很有意思。有一则报告是说:“我不会把那件中国花瓶展示给俄国沙皇彼得大帝,虽然他也对中国瓷器感兴趣,但他没有那么多钱。”那时候的奥古斯特非常有钱,所以总能买到最好的而且是成套的瓷器,这在其它收藏中很难找到。
国王的“瓷器病”
奥古斯特二世因其身形魁梧、力大无穷,绰号“强力王”,据说他可以徒手折断马蹄铁、单手破墙。但这位号称“铁腕”的君王,却对易碎的瓷器情有独钟。他自嘲说,自己对这种纤巧美丽、价值连城的瓷器有着无法抑制的热情,他称自己生了病——对瓷器如痴如狂的“瓷器病”。其实,这是一种高度兴奋后的精神依赖,现在有很多人都这样。比如有的人在特别难过的时候就愿意购物,购物以后就会减轻心理压力。这有点像现在的女生喜欢买包,一个接着一个买——“包治百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个时候的欧洲人并不知道如何烧造瓷器,完全依靠进口,瓷器的价格有时比黄金还贵。国王的内心就产生了对瓷器的依赖。
可能由于毫无节制地大量购买瓷器,导致财政吃紧,奥古斯特二世遂在全国寻访炼金术师,希望炼造出“贤者之石”——传说中能够将一切触碰的金属变为黄金的石头。他听说有一位年轻的炼金术师博特格能够炼出黄金,国王就要求博特格来皇宫“做客”。但这位年轻人心里很害怕,就溜了,可惜没溜掉,被带到了德累斯顿。
这一次,博特格是被抓回来的,那他就不再是“客人”了。国王也很不客气,把他囚禁在城堡里,命令他创造“贤者之石”,让他没日没夜地研究,不炼出黄金就不给自由!接下来几年的时间,博特格被关在德累斯顿的地牢中。到了1704年,炼金依然没有结果。着急的国王又加派了契恩豪斯来督促这位年轻的炼金术师。契恩豪斯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更是一名长期致力于研究陶瓷制作方法的科学家。
博特格半身像
在几近绝望的困境中,博特格开始意识到,与契恩豪斯合作研究陶瓷的配方,或许是自己唯一的活路。虽然造不出黄金,但能造出贵为“白金”的瓷器,既能让国王满意,又能保住自己的小命。就这样,博特格加入了契恩豪斯的陶瓷研究项目,在1707年12月的时候,成功以1300℃以上的高温试烧出了硬质白瓷。但在1708年11月,研究的主导者契恩豪斯突然辞世,博特格挑起了遗留下的担子。4个月后,也就是1709年3月,博特格正式宣布研制出了瓷器。虽然他的制瓷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但在欧洲陶瓷史上意义重大。
以士兵换瓷器
接下来的1710年,奥古斯特二世创建了世界上著名的迈森瓷厂,开辟了欧洲的陶瓷工业史。由于奥古斯特酷爱东方陶瓷,他要求手下精确仿制宫里的藏品。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迈森瓷器在外形和图案上都有模仿和复制东方瓷器的倾向。
即便是自己能够做瓷器了,奥古斯特二世对中国瓷器的热情依然不减。在1717年,为了得到普鲁士国王的151件中国瓷器,他以600名全副武装的萨克森近卫骑兵去交换。这批瓷器是1675年-1700年之间,也就是康熙时期的外销瓷器。形制非常大,都带着盖子,个个都是一米以上的超大瓶子。今天如果去德累斯顿的茨温格宫都能看到这些陈设,这一组都是落地展览的。之前讲过的一对“大维德瓶”是以人名命名的;而今天讲的这一组是以军队命名,它就叫做“近卫花瓶”。
这组“近卫花瓶”最初是17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献给普鲁士王后夏洛特的,当时就装饰在柏林的夏洛特堡里。夏洛特王后很喜欢这瓷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夏洛特堡也是一个装满了瓷器的宫殿,墙上密密麻麻全部都是明清的外销瓷。1717年,夏洛特王后去世。奥古斯特二世就特别想得到王后的这批瓷器,最终以600名全副武装的龙骑士,同普鲁士国王换取了这151件康熙瓷器。所以这组花瓶在欧洲被称为“龙骑士瓶”“近卫花瓶”或者“士兵花瓶”。
清康熙近卫花瓶
龙骑士,并不是骑龙的士兵。这里的“龙”最初是指一种火器,类似我们说的手枪;“骑士”也并不属于骑兵科,而是骑马移动到战场的步兵,战斗的时候还是要下马的,骑马只是为了提高机动性。历史上,德国的龙骑士团曾被指派为皇家的近卫军。狭义的“近卫花瓶”就指当初奥古斯特二世换来的这151件康熙瓷器,有青花的,也有五彩的,非常大气。后来,欧洲人把这种高大、带盖子的类似的瓶子,都广义地称之为“近卫花瓶”。
拿士兵换花瓶的这件事,在当年是一件外交大事。600位全副武装的龙骑士是一个军团,而且全副武装,意味着军服、军帽,包括武器都要装备齐全。龙骑士是乘骑步兵,按理说不光要送600名士兵,连马匹都要算上。但600匹马没有包括在这笔交易之中,也可能是后来没有送到普鲁士国王的手上,总之,交换瓷器的仅仅是600名龙骑士,并不包括他们的坐骑。
购置宫殿存放瓷器
1720年之后,奥古斯特二世购置瓷器的数量飞速增长,以至于购买了一座宫殿专门放置瓷器,这个宫殿被称为“日本宫”,位于茨温格宫的斜对面,也是德累斯顿瓷器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1722年,也就是清康熙的最后一年——康熙六十一年,国王决定把的日本宫打造成为世界上最壮美的瓷器宫殿。整座建筑物被称作“印度风格”,里面放的是中国、日本和德国的迈森瓷器。日本、印度、中国,在我们看来是完全不同的国家、完全不同的文化,但当时的西方人是分不清这些的。他们觉得这些都是东方的,隔着那么远,都是一回事。就像我们今天有很多人以为欧洲都是一回事,分不清英国、法国、德国一样。
在1726年的5月22日,奥古斯特二世写信给他的首相说:“我陷入了对荷兰橘子树和中国瓷器艺术的狂热追求中,正毫无节制地购买和收藏。”今天在瓷器馆中看到的青花大缸底部都打有孔,就是当年用来种植橘树时留下的痕迹。
奥古斯特二世雕塑
1733年,就在日本宫即将完工的时候,奥古斯特二世去世了。尽管接班人奥古斯特三世继续完成了日本宫的建设,但二世的辞世,意味着对东方瓷器的热情终结,一场奢华的陶瓷盛宴也戛然而止。
时间流逝,记忆犹存
现在,茨温格宫的内部被开辟成博物馆,这里的陶瓷馆是世界上收藏瓷器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二战的时候,茨温格宫的瓷器都被提前撤离了,所以才躲过了盟军的轰炸,让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如此完备的收藏。
我在2014年3月去过德累斯顿。当时饶有兴趣地看了一天奥古斯特二世收藏的众多瓷器,许多精美硕大的外销瓷,尤其是康熙瓷器从未见过,又听到了他的以士兵换瓷器的故事,心里很是知足。回来的路上路过该市最著名的圣母大教堂,手机突然接到一个信息说,IDG的创建人老麦——麦戈文去世了,我和他见过。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走进教堂坐了会儿。老麦走得很突然,我坐在圣母大教堂中默默为他祷告,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基督教徒。我觉得这是一种人生缘分,是我与老麦之间的一种缘分。这缘分能让我安静地坐在全世界最大的砂岩建成的、毁于二战盟军轰炸、后又集资重建的圣母大教堂中,遐想过去与未来这一永恒的话题。
马爷说
其实,瓷器也是这样,它有过去,有现在,更有将来。茨温格宫的这组近卫花瓶自康熙年间漂洋过海运往欧洲,至今已逾三百年。三百年的时间对我们来说,要走至少十代人,但对近卫花瓶来说,这三百年不过一瞬。
国宝情未了,下集听分晓。
因为马老而喜欢上瓷器,今天整理老房子发现几个老碗盆,拍给大家看看,有沒点年代感?
听友35678046 回复 @微风_5ny: 你只要把别人家和你一样的都砸烂,最后只剩下你们家的就是国宝啦
转眼已追听到92集了,期间收获颇多啊!
路明现 回复 @sarah和yolanda: ㄥ'ㄥ
我有幸去参加过,那时还不懂欣赏,有整整一大间房子。
快结束了
马先生,您辛苦了!我特爱听您讲的各类专辑。因此而买了《背影》《坐具的文明》《盒具的文明》,还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还打算退休后去故宫和您的观复博物馆看看。内心多希望能见到您呀!您保重!
六百名龙骑士:……(脏话)
第100集就没有最后一句话咯。
我还真去看过
国寳来之不易
马老师好,一转眼就快100 期了,您辛苦了,真是不舍啊,已经听了四遍了,只要是在国内的一定参观学习,北京的还要去多次。鞠躬致敬。
野鹤闲云678 回复 @闹闹郭: 再听一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