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2:马瑞芳丨火力全开怼科举

聊斋志异2:马瑞芳丨火力全开怼科举

00:00
20:54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马瑞芳,给大家讲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聊斋志异》。今天向听众朋友介绍《聊斋志异》写科举制度的作品。


描写科举故事关注读书人命运是《聊斋志异》重要内容,也是蒲松龄对古代小说的重要开拓。这和蒲松龄生平事迹有密切关系,蒲松龄用了半个世纪读圣贤书,钻八股文,结果连个举人也没考上。他十九岁成为秀才,直到七十一岁才挨号排队成为贡生,青云无路是蒲松龄心中的最疼,也是他关注读书人命运的重要原因。其实蒲松龄开始走科举路时很顺利,顺治十五年(1658)秀才考试,蒲松龄全县第一!府考第一!全省第一!主持山东省考试的是大诗人山东学政施闰章。蒲松龄在《蚤起》中寥寥数语,把追名逐利者的神态描写出来。“尝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皆为富贵也,至于身不富贵,则又汲汲焉伺候于富贵之门,而犹恐其相见之晚。若乃优游晏起而漠无所事者,非放达之高人,则深闺之女子耳。”对世情刻骨而尽相的描写,有点儿像明代小品高手宗臣的《报刘一丈书》。施闰章兴奋地写下评语:“将一时富贵之态,毕露于二字(早起)之上。”他欣赏蒲松龄绝不呆板的文笔,认为读这样的文章可以高兴得甩着胳膊玩去!可惜的是,蒲松龄后来遇到的考官不再是施闰章这样的大诗人,大学问家。对蒲松龄来说, 迈进科举之门,无异于迈进地狱之门。但他不能不坚持。因为在那个时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做官是知识分子唯一出路,秀才是第一关,举人是第二关,贡士是第三关,最后才可能殿试中进士,所谓蟾宫折桂。秀才必须参加岁考和科考。岁考前三等可参加科考。科考是为送乡试举行的考试。乡试选拔举人,每三年一次,山东乡试在济南贡院举行。秀才参加举人考试,叫“秀才入闱”。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才华出众的蒲松龄居然再一再二再三……十次通不过!用了四十年时间,冲不开乡试关口,举人关成了大作家的鬼门关。


康熙二十六年,蒲松龄到济南参加乡试,因为闱中越幅被取消资格。什么叫“越幅”?科举考试有严格规定,写完第一页,必须接着写第二页。蒲松龄思如泉涌,写完一页匆忙一翻,越过一页,越幅了。越幅要张榜除名,本科不许参加考试。对名满齐鲁的蒲松龄来说,“越幅”不仅是惨重失败,还是难堪羞辱。蒲松龄的词《大圣乐》写下他的感受“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大作家被折磨得神神道道,继续在科举路上挣扎。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6),六十七岁的蒲松龄还写下准备参加考试的九篇拟表,模拟给皇帝上表,这些珍贵的聊斋先生亲笔文稿,至今保存在蒲松龄故居保险箱里。


1978年我为写蒲松龄传跟山东大学著名文字学家殷孟伦先生一起拜谒蒲松龄墓,看到柏树上有人写首打油诗:“失却青云道,留仙发牢骚。倘若中状元,哪有此宇庙。” 殷先生说:歪诗倒有几分道理,人哪,就是艰苦困苦玉汝以成。确实,科举路上屡战屡败,成全了蒲松龄。鲁迅先生说:从本营垒杀回马枪最有力,蒲松龄成为古代作家第一个向科举制度全面开火的小说家。就由于亲受科举之害,从热忱追求,到深沉怨恨,彻底绝望。对科举弊端批判特别有力。《叶生》《王子安》《贾奉雉》《司文郎》《于去恶》《胡四娘》《凤仙》,这些放到整个古代小说长河中也算名篇的聊斋小说,是终身不遇的秀才对科举弊端剥肤见骨的怒吼!


《聊斋志异》主要从三个方面写科举制度:考生痴迷、考官瞎眼、考试文字拆烂污。


叶生文章词赋名满一时,却就是考不上举人,淮阳县令丁乘鹤欣赏他,想带他回东北,叶生病得气息奄奄,却突然跟随丁县令走了,教县令的儿子读书,用自己准备考举人的文章,帮丁公子先中举人后中进士,丁县令说:先生用您很少一部分学问,就让我儿子高中,为什么您不能考中?叶生说,我正是借您公子福气为我的文章吐气,证明我考不上“非战之罪”,这是借《史记》写项羽的话,我考不上不是文章写得不好,是命运不好。在县令及丁公子帮助下,叶生捐了贡生资格,考上举人,他衣锦还乡,一进门,妻子见到他吓得回头就跑,叶生说:我现在富贵了,你怎么见我就跑?妻子告诉他:你早就死了,我们没埋你,因为家里穷。叶生犹犹豫豫地走进自己房间,果然看到自己的棺材。他扑地而灭,举人服装像蝉蜕一样堆在地上。为了功名,死魂灵求官,多么凄惨。叶生身上有蒲松龄自己的影子。


名士王子安也总是考不上举人,他在乡试后等待发榜时喝醉了,受到狐狸精捉弄,说报马来了,你中进士了,做翰林了,王子安立即想大摆其谱,出去向乡里炫耀,骂长班不好好伺候,结果发现,哪儿有什么报马,哪儿有什么举人,哪儿有什么进士,哪儿有什么翰林?不过是醉酒后的升官梦,受到狐狸精捉弄而已。《王子安》故事很短,相当重要的是篇末“异史氏曰”,用亲历者的语气,用七个巧妙而形象的比喻,形容秀才参加举人考试,秀才入闱有七似:进场时不能带片纸,不能穿袜子,光着脚提着装文具的提篮,像个乞丐、进考场后点名,官员呵斥,隶卒怒骂,秀才像个囚犯、进入乡试的号舍后上边露头,下边露脚,像秋末之冷蜂,考完出场昏昏沉沉像出笼之病鸟,等考试结果像被拴住的猴落榜后像吃了毒药的苍蝇,下决心再也不考了,过了没多久,又受到功名诱惑,重拾旧业,像跌了蛋的班鸠重新衔木筑巢下蛋重新孵蛋。七似把秀才考举人形容到家。 


贾奉雉同样才能出众考不上举人,他认识的异人郎秀才告诉他,你考不上,不是因为你的文章写得不够好,而是因为你的文章写得不够坏。考官都是靠着狗屁文章侥幸中进士,他们怎么会欣赏真正的好文章?你得把自己降低到他们的水平,才能取得功名。贾奉雉开玩笑地把自己文章里边最不好的段落,阘冗泛滥不可见人之句,连老婆孩子都不想让他们看到的段落,组合成一篇文章,叫郎秀才看,郎秀才说:有这个就行了!贾奉雉说:这样的文章,你叫我受酷刑我也记不住。郎秀才让贾奉雉露出后背,让他把这烂文章读一遍,在他背上画个符,说,好了。贾奉雉进考场后,自己平时写的锦绣文章,一个字也记不起来,这篇烂文章历历在目。快要交卷了,他只好直录而出,把烂文章抄上。结果,他考了第一。贾奉雉看高中皇榜的文章,一读就羞愧得直冒冷汗,读完了,几层衣服都湿透了。他说:这不是金盆玉碗盛狗屎吗?气愤得想入山出家。


《司文郎》以更加风趣辛辣的笔墨挖苦科举考试专门取低劣的文章。两个书生都参加乡试,听说一位瞎和尚懂文章,就去请教。和尚说,你们的文章那么长,哪有时间听?你们烧成灰我嗅一下就知道文章的高低了。山东宋生的文章,和尚嗅了说你初法大家,刚刚开始学习大文章家,可以中得。余杭生的文章,和尚嗅了一下说:不要再投了,太臭。结果,余杭生考第一,耀武扬威来找和尚,和尚说,我跟你论的是文章,不跟你论命运,你把录取你的考官的文章烧来我鉴定一下,我知道是哪个取中你。烧到其中一篇,和尚嗅了一下,呛得流着眼泪,大呕,向墙壁下气如雷,说:突然一嗅,肚子像插进荆棘,膀胱也不能容,只能当臭屁放出来了。这肯定是你的恩师!事实证明和尚的判断一点不错。和尚说,我虽然眼睛瞎了,鼻子不瞎,考官连鼻子都瞎了。讽刺得多么有趣。


《于去恶》想象阴曹地府考帘官,所谓帘官就是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结果上千年的游神耗鬼都来参加,其中有两个春秋时期著名人物,乐正师旷和司库和峤:乐正是周时的乐官,师旷是春秋时晋国著名乐官,瞎眼睛;司库,主管钱库的官,和峤,晋国人,家极富而吝啬。瞎眼的乐师和只认得钱的司库做考官,考场的风气可以想象。


《胡四娘》和《凤仙》写女子和科举妙趣横生的关系,胡四娘的丈夫没得到功名时,胡家的人都瞧不起她,弟弟结婚都不请她到场,等她的丈夫得到了功名,整个结婚宴会上,胡四娘成了中心,所有人都围着她转,祝贺她,恭维她,巴结她。科举以功名取人的恶习侵入到亲情之中侵入闺阁之中。凤仙的父亲同样以地位和财富的不同分别对待女婿,把进口的水果送给有钱有势的女婿,凤仙的丈夫刘赤水没有功名也没有财富,受岳父冷遇,狐狸精凤仙对刘赤水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为妻子吐气吗?凤仙把一面镜子交给丈夫,刘赤水挂在十墙壁上,他认真读书时,镜中的妻子就笑逐颜开,刘赤水荒废学业时,镜中的妻子就凄然若啼。刘赤水有了妻子这样的镜中师保,发奋读书,考中举人,镜中妻子现身和他团圆。《凤仙》这个故事早在十九世纪就传到美国,收进美国最畅销的少男少女丛书,印了上百版,作者竟然变成了美国旅行家弗郎西斯·卡朋特。美国对中国侵权不止百年。


批判科举制度是十七、十八世纪的先进思想,稍后于蒲松龄的曹雪芹、吴敬梓都对科举制度做过猛烈批判,蒲松龄对科举制度集中火力的批判是他们的重要先驱。


蒲松龄关注社会伦理、爱情婚姻,讴歌光明和真善美,肯定理想和正义,这是我们下次讲的内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叶如幽兰

    蒲松龄是抨击科举制度的先驱。

  • 惠丰得露

    马教授是青州人,青州口音“肉”和“漏”发一个样子的

  • Crystal刘娟

    马老师的普通话进步了许多

  • 听友195763806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