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马援:任劳任怨的伏波将军

3.2 马援:任劳任怨的伏波将军

00:00
20:09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的是为人处世往往有好的开头,却很少有好的结尾。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如越王勾践能与范蠡、文种共苦,却不能最终与之同甘;如韩信在协助刘邦打天下时,能建功立业、屡立奇功,却不能在刘邦得天下后,审时度势、功成身退,最终落得个“鸟尽弓藏”、惨死钟室、夷灭三族的结局。“善始善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自身条件、外部环境都处于随时变化之中。如果不能对局势有准确的判断,不能对初心有十分的坚持,便难以在日新月异的环境中立足。不过,“善始善终”虽然很困难,但也并非难以企及。在两汉之际的乾撼坤岌中,有一人就做到了善始善终、不忘初心,这个人便是马援。


马援,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境)人。“马革裹尸”、“穷且益坚”、“老当益壮”,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马援之口。如“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葬”,既是马援少年时立下的志向,也是他晚年的真实写照。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即公元49年,在武陵郡的崇山峻岭中,64岁的马援结束了他壮烈的一生。一年前,马援以花甲之年受命征讨南方的五溪蛮;四年前,马援与匈奴、乌桓奋战于朔北大漠;六年前,伏波将军马援在岭南椎牛飨士,慰劳作战的官兵,庆祝平定征侧、征贰之乱;八年前,马援以平定西羌的功勋,被征为虎贲中郎将。由此可见,在这数年之间,从陇西到岭南,从岭南到朔北,从朔北到武陵,马援征战于大江南北、黄河内外,不断为东汉王朝抚平内忧与外患。这既是时势使然,也是马援一次又一次人生抉择的结果,更是他处世智慧的表现。


马援生于西汉哀平之际,长于官宦之家。马援的父亲早逝,三位兄长都很有才能,做到两千石的高官。按照正常的人生路径,马援应当与兄长一样,习经读书,或由任子、或由察举入仕,然后按部就班地仕进,走完相对轻松安逸的一生。但这并不是马援的选择。十几岁时,马援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外部形势的变化,他勇敢地抓住时机,做出了一个影响其一生的选择:放弃读书求官的人生道路。


时代的变化左右着马援的人生走向,那么这个变化究竟是什么呢?马援13时,年仅25岁的汉哀帝便因纵情声色而早早离世。继立的汉平帝,当时年仅9岁,不能主政,西汉朝廷从此便被外戚王莽所操纵。王莽外似忠厚,内藏奸诈,名为摄政,实谋篡位。不到数年,王莽便篡汉建新,随之开启了一系列形式主义的改革。这些不切实际的改革,搞得天下汹汹,人心思乱。而在这样一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多少会对白首穷经、墨守章句的人生道路产生厌倦,会对平流进取、安享太平的人生轨迹产生怀疑。马援就是这样的人。他起初追随颍川大儒满昌学习《齐诗》。在看到天下局势不稳、人心思变之后,他毅然辞别满昌,回到西北放牧,并且招致徒众。他的兄长、河南太守马况也很支持他的选择,并且勉励他说:“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意思是老弟自是大器晚成之才,高明的木匠不把非成品拿给人看,你就按照自己的志向发展吧。就这样,马援根据自己对于时势的判断,放弃了通经仕进的正常人生轨迹,选择了积蓄力量、静观时变的人生道路,从而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抉择。而像这样重大的人生选择,马援在他的一生中,还要经历许多次。


不久之后,王莽的各项所谓改革都以失败告终,天下也在他的倒行逆施中陷入了无尽的混乱。各地豪族揭竿而起,马援与他的兄长为了躲避战乱,也被迫避乱西走凉州。在途中,马援遇到了当时割据陇西的隗嚣,并且一见如故。当时的隗嚣虽为一方之主,但也处于忧患之中,四面皆为强敌,东有刘秀,南有公孙述,西有诸羌,北有卢芳。隗嚣为了改变尴尬的政治、军事处境,便派遣马援造访南方的公孙述、东方的刘秀,以观察哪方可以作为依靠。此时的马援,便面临着人生的第二个重大选择,就是究竟跟从谁?两汉之际,建旗立号者不下百数,但可以凭籍者则寥寥无几。隗嚣虽以国士待马援,但他自己尚且自顾不暇,徘徊于公孙述、刘秀之间,自然不足以托附,可以托附者,唯有公孙述与刘秀,正巧隗嚣想着试探这二人,于是马援便欣然应命,出访二人。


按照隗嚣的嘱托,马援先行造访了在巴蜀称帝的成家皇帝公孙述。马援本来十分期待这次会面。原来,公孙述与马援不仅是同乡,还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乡遇故知,把手言欢,本来就是人生快事。在前往成都的路上,马援一想到两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将在异乡重聚、把酒言欢的场面,就感到激动不已。而当马援到达成都,见到公孙述后,却是大失所望!公孙述在见到马援时,不仅没有与他把酒言欢,畅叙生平之事,反而盛陈皇帝威仪,一举一动显得刻板之至,这虽然符合礼制,但却不近人情,见到如此场景,马援便知公孙述不足与谋。但是,马援的从属却对公孙述许诺给马援的高官厚禄十分动心,于是马援私下对其从属说:“当今天下交争,雌雄未定,正是用人之时。公孙述见到国士,非但不能如周公那样握发吐脯,反而只知修饰边幅、事此不急之务。这样的提线木偶,不是能够托付性命之人。”很快,马援就辞别了公孙述,回到陇西,并对隗嚣道:公孙述井底之蛙,妄自尊大,您不如专意经营东方,与刘秀联络联络吧。”


过了三年,隗嚣又派遣马援前往洛阳,谒见光武帝刘秀。马援到达洛阳后,由中黄门引入宫中宣德殿南面的廊屋,与光武帝会面。光武帝接见马援时,仅以巾帕裹头,不着礼服,从者也仅数人而已,这与马援见公孙述时的观感大为不同,马援便开玩笑说:“我之前见公孙述,他盛陈威仪,防卫严密,而您却如此随意,就不怕我是刺客吗?”光武帝也开玩笑说:“你不是刺客,而是说客。”马援于是由衷感叹道:“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经过这次会面,马援对光武帝刘秀一见倾心。在后来的交往中,马援又反复确认,最终,马援做出了影响其人生的第二个重要抉择:追随光武帝刘秀!


这样的抉择一旦做出以后,从此马援便对光武帝倾心翼待,光武帝也没有让马援失望,不数年间,便讨平了隗嚣、公孙述、张步、董宪等各方势力,最终平定海内,再造统一的大汉。只是海内虽然平定,却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安享太平了,羌人、匈奴仍然威胁着东汉帝国的西部边疆与北部边疆。而面对着这样的边患,马援也没有选择功成身退,而是立志为国效力,宁可马革裹尸,也不愿老死病榻之上。马援的这一选择,正是对早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践行。


马援的后半生,不是在征讨四夷,便是在征讨四夷的路上,他先后平定了西羌的叛乱,岭南交趾郡征侧征贰的变乱,以及侵扰三辅的北方的匈奴与乌桓,最终病逝于征讨南方五溪蛮的军营之中,以生命践行了“马革裹尸”的志愿。当然,在践行志愿、完成选择的过程中,马援并非没有动摇、没有徘徊。比如在讨平二征之乱后,马援因功被拜为伏波将军、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在庆功宴上,马援回想起征讨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对部下吐露心声道:“当我驻军在浪泊、西里之间,叛乱尚未被讨平时,每当看到浓雾弥漫,瘴毒蒸腾,连飞鸟都中毒落在水中,就想起我从弟少游的话。少游常说,人的一生应当只求衣食无忧,当个郡县里的小官,在乡里有个好名声,守着父母祖先的坟茔,安安生生的终老。在此之外,多求一分,都是折腾,都是自己苦了自己啊。”可见,即便英雄如马援者,也难免会有灰心丧气的时候。但英雄不同于常人之处,在于英雄能够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地克服困难,直至实现理想。


纵观马援辉煌的一生,可谓处处密切联系着他的处世智慧。无论是少年时选择“从其所好”,还是中年时选择光武帝刘秀,亦或晚年时选择马革裹尸、奋斗终生,他总是能在紧要的关头,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既取决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对时局的准确判断;也取决于他不忘初心、不失本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这就是伏波将军马援留给后人的处世智慧。


最后有必要提及的是,这位忠诚于朝廷、尽力于国事的马援,也有着处世方面的低级失误,这样的失误,甚至导致了他在为国捐躯后,一度不能堂堂正正地入土为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马援曾经卧病在家,光武帝刘秀的女婿、黄门郎梁松前来问候,马援大大咧咧地接受了梁松的跪拜礼,而不是一般对待贵客的作答拜。在马援看来,这是认朋友梁统的儿子梁松为小辈,所以需要保持长者的尊严;而在小人梁松看来,这是轻慢了自己,于是怀恨在心,时时想着报复,最后竟然在马援病逝于前线之时,编造马援贪腐罪状,诬告马援当年远征交趾时,带了整整一车的“明珠文犀”即明亮的珍珠、有文彩的犀牛角回家,这引发了光武帝大怒,结果吓得马援的妻儿不敢把马援送回家乡安葬,就在洛阳城外买了几亩荒地,草草掩埋了事。其实马援当初带回的,只是自己服用的一车子的薏实米,这是去风痹、除邪气的药物。马援得罪小人而导致的身后凄凉,是不是让人感慨系之?我们常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马援得罪梁松,算是一个典型的教训吧?当然,正确的处世之道,还是既不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蓝色海洋2019

    老师说的精彩,正确的处世之道,既不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

    胡阿祥教授 回复 @蓝色海洋2019: 谢谢😜

  • 邱国群

    隗嚣的姓读wei,老师读错了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海鴎飛处

    穿插的背景音乐很符合专辑内容,很好听

  • 西山奋进

    不得罪小人,有许多实事好事也做不成

  • 小葱拌豆腐29

    明明是隗(wei)嚣,

  • 1581777odvn

    何伤乎日月?

  • 懒羊羊说历史

    即便英明如光武帝,也有冤枉忠臣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