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司马光:砸缸少年后来怎么成了“迂叟”先生?

3.9 司马光:砸缸少年后来怎么成了“迂叟”先生?

00:00
17:35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是东汉时的一句谚语,说的是为人刚正不阿往往难得善终,而为人曲意逢迎、溜须拍马却往往能仕途顺遂、步步高升。这句谚语虽然是东汉士人对当时政局的辛辣讽刺,但不幸的是,却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应验。比如盛唐的杨国忠、南宋的秦桧、明朝的严嵩,哪一个不是善于拍马逢迎?哪一个不是步步高升?但在看到这些阴暗面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人往往没有善终:杨国忠暴尸荒野,严嵩晚年流落街头,秦桧更是在死后被万人唾弃。而真正能够留名青史、千古传扬者,往往是正直之人,也许在短期看来,他们的正直、忠信,可能愚不可及,但从长远来看,这却是一种至高的处世智慧。


公元1085年,北宋神宗皇帝赵顼驾崩,天下缟素,举国尽哀。继位的小皇帝赵煦只有十岁,由太皇太后临朝听政,一时间,官民们都沉浸在对社稷前途的深深忧虑之中。这时,一位来奔国丧的老者,却成了大家的希望。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人们的拥戴;在朝堂之上,大臣们也纷纷举荐他出山辅政。而这位在国家变局之时,承载着从上到下全部希望的国之重臣,就是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年),今山西夏县人,字君实,晚年自号“迂叟”,就是迂腐的老头子之意,这真是他的自我写照。其实司马光小时候就不同凡响,比如《宋史·司马光传》中记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这是说他好读书、理解力强、聪明。


如何聪明呢?《宋史·司马光传》又举了个例子:“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就是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具体情节是这样的:司马光小时与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孩子失足掉进一个装满水的大缸里,孩子们吓得惊慌失措,纷纷逃离现场,唯有司马光冷静异常,他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硬把水缸砸破,水流了出来,里面的孩子也得救了。看来司马光不仅自小聪明,而且幼时便沉着冷静。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闻名遐迩,流传至今,小学老师们常以此教育小朋友们。但是,我们更不应当忘记的是,司马光一生为国为民、坦荡无私的品格。这种品格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诚、正、刚。


首先来说司马光的“诚”。司马光的一生,都在要求自己无愧于人、无欺于心。在年幼的时候,他就牢牢树立了讲求诚实的品性。晚年时,他曾回忆起一件陈年旧事:司马光五岁时,和自己的姐姐一同在院里剥胡桃皮。姐姐怎么也剥不掉胡桃皮,便跑开了。之后,一个婢女用开水烫了烫,就剥掉了胡桃皮。姐姐回来问司马光:“谁把皮剥掉了?”司马光说:“是我自己做的。”他们的父亲司马池恰好目睹了这一幕的前后经过,于是训斥司马光道:“你这孩子,怎么敢随便说假话呢!”这件事虽然微小,但它对司马光的一生影响深远。《宋史》中记载司马光道:“从年少到年老,他没有说过虚妄不实的话。”司马光也自我评价说:“我这一生,没有超过旁人的地方,但是我从来没有不能告诉别人的事情。”司马光老年退居洛阳时,曾经吩咐下人卖掉自己的一匹老马。他专门叮嘱下人说:“我的这匹马有个毛病,一到夏天肺炎就发作,你一定要向买家说明这个情况。”下人暗暗笑话司马光缺心眼,却没有领悟到“不诚之事,不可为之”,正是司马光恪守了一生的崇高品质。还有一位士子刘安世,得中了新科进士之后,没有就任朝廷安排的职位,而是专程来到洛阳,向司马光请教为人处世的真谛。司马光告诉他,一切精要奥义都在于一个“诚”字。刘安世又问,这学问从何入门?司马光答道:“从不说谎话入门。”刘安世跟随司马光尽心学习,也成为了一代名臣。


司马光为人处世的第二个特点是“正”。他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做到了公私分明,正直不阿,时刻饱含着为国家尽责的激情。早在未及弱冠之时,司马光就曾以“铁界方”为题,写下一篇铭文:“质重精刚,端乎直方。进退无私,法度攸资。燥湿不渝,寒暑不殊。立身践道,是则是效。”铁界方就是铁质的镇纸,司马光以此为喻,表达了自己力求一生端方无私、矢志不渝的坚定志向。在他走入仕途后,更是一直不忘身上修齐治平的重担。司马光初为官员时,常常从梦中翻身而起,将官服穿戴整齐后,手持笏板,端端正正地面南而坐,陷入长久的沉思中。一开始,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在干嘛,时间久了,也就见怪不怪。数十年后,司马光的助手范祖禹向他问起这件轶事,司马光告诉他说:“我在时时刻刻惦记着天下之事啊。”范祖禹由此感慨:“您以天下的安危为己任,怎能让人不尊敬您呢!”


相对而言,最能体现司马光“端方正直”品格的,当属他和政敌王安石数十年的交锋与交往。司马光与王安石年纪相仿,长期以来又是同僚。在仁宗赵祯嘉祐年间,司马光、王安石还同时担任皇帝的文学侍从,并且常常和另外两位同僚韩维、吕公著一起游乐宴饮,多有诗文唱和,时人称他们为“嘉祐四友”。在这期间,司马光和王安石互相敬重,结下了深厚的君子之谊。神宗赵顼即位后,为了解决愈演愈烈的社会矛盾,起用王安石主持改革。王安石上台后,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新法,意图从制度根源上解决社会危机。而司马光则强烈反对如此激进的改革方式,他数次向王安石写信,言辞激切地指出他在改革中存在的各种根源性错误,又屡次向神宗皇帝上书,表达他对王安石变法政策的强烈反对。此时,司马光、王安石二人在朝堂上已经成了势同水火、针锋相对的政敌。司马光眼看无法阻止一意改革的神宗皇帝与王安石,一气之下,竟然辞官离京,退居洛阳。


在退居洛阳的十几年间,司马光潜心书斋,主持完成了一部中国历史学上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保守派官员借此对王安石口诛笔伐,司马光却说:“王安石的文章和气节,都超出旁人太多,只是他生性不懂官场险恶,才会被小人离间,疏远忠良,以至于造成现在的局面。”司马光充分肯定了王安石的才能与品质,王安石也同样赞赏司马光是“君子人也”。


司马光没有将政见的不同,演化为个人的恩怨,同样,他也没有因为私下的交谊,而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神宗皇帝驾崩后,司马光受命为副宰相。他将王安石新法逐条废除,甚至比王安石更加执拗。比如苏轼曾与司马光讨论政事,看到司马光毫不退让的势头,便开玩笑说:“您当年做谏官的时候,曾与上级据理力争,丝毫不让。今日情形互换,难道您就不能让我把话说完吗?”司马光这才有所缓和。苏轼因此私下里戏称司马光为“司马牛”。其实司马光这种执拗的背后,正体现了他公私分明、正直不阿的品质。


此外,“刚”也是司马光的一个品格特质。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不曾做过畏惧权势、阿谀奉承等折损气节的事情。宋仁宗时,张贵妃极受宠爱。仁宗曾经一天之内连续授予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三个官职。此事一出,那是满朝哗然。司马光当时并不是谏官,但也愤而上书,激烈地表达反对意见,最终使得仁宗皇帝收回了成议。还有一次,越南李朝向仁宗皇帝进献了一只异兽,说是麒麟。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麒麟享有“瑞兽”的美誉,只有天下太平、政通人和、王者德化、旁流四裔,麒麟才会出现,所以历代帝王都视麒麟的出现为“嘉瑞祯祥”的象征、国泰民安的吉兆。这次越南进献麒麟,于是百官纷纷上表,恭贺皇帝喜得祥瑞。司马光却上表说,谁也没有见过麒麟长啥样子,难以辨别真假。即使是真的,这样被捉来进贡,也算不得祥瑞;如果是假的,只会惹得周边国家笑话。有时间在这里赞美祥瑞,还不如多做点治国安邦的实事,不要再做这些莫名其妙的蠢事了。司马光敢于这样触皇帝的霉头,他的气节刚直可见一斑。当然,有宋一朝,敢于这样做的文人士大夫不止司马光一人,这与宋朝不杀文人士大夫、不杀谏官的传统有关。而有趣的是,家居生活中的司马光,也常表现出这种态度,这就显出有些不近人情的可爱或者迂腐了。比如司马光的夫人张氏曾想在元宵节出门看灯,司马光却说:“家里不是点着灯吗?何必到外面去凑热闹。”张氏说道:“不光看灯,还想看看外面的人呢”,司马光竟然生气地说:“难道我在家里是鬼吗?”这样的司马光,按照今天的流行语来讲,可算得上是标准的“钢铁直男”了。


司马光的一生,为国殚精竭虑,为人诚实质朴,做事刚正无私,生活不喜奢华,兢兢业业地担负着经世济民的社会责任。司马光不但在政治上卓有建树,在文学上成就斐然,更为中国史学留下了《资治通鉴》这样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司马光的一生,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一生,更是值得我们鞭策自己、努力学习的榜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懒羊羊说历史

    知道资治通鉴,但司马光本人的故事还真不太了解,谢谢老师

    晓晓路路1 回复 @懒羊羊说历史: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可以听赵冬梅老师讲的司马光和他的时代

  • 程丹_aa

    老师啊,你发音错了吧,司马光怎么说成司马官?

    星如雨心怀瑾 回复 @程丹_aa: 那是老师的口音

  • 1878137hyuz

    是夏黑葡萄吧,剥不掉皮,哈哈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主播尘嚣

    每个人都多有几副面孔,比如他做资治通鉴的时候,为了让他的故事更有说服力,就采用了很多野史小说的材料... 这点算不得诚实吧?

  • 懒羊羊说历史

    听两遍了,君实先生是人生榜样

  • 王嘉泽_5r

    老此,拉里银?

    星如雨心怀瑾 回复 @王嘉泽_5r: 安徽人

  • 三旬老汉爱练腰

    胡教授 司马guan 砸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