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和大家在新学期见面了!我是你们的助教老师小西老师,新学期里,大家有没有为自己定下新的目标呢?希望郦波老师的语文课可以伴随大家一起,提升和巩固语文知识和作文水平,全力备战中考。
在新学期的第一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一些非常优美的诗歌,这些诗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就是林徽因为自己刚刚出生的儿子写作的,你看诗歌的最后一段,“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表现出生命的朝气和希望,也表达了林徽因初为人母的欢喜。
又比如艾青先生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创作与1938年,中国正处于日本侵略者的践踏和蹂躏之下,作者见证了战争在中国土地上留下的满目疮痍,也看到了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惨景,因而有了这首充满痛苦悲鸣的诗作。在诗人的笔下,河流是悲愤的,风被激怒了,土地被暴雨击打,鸟儿的歌声变成了嘶哑的悲音,这一系列诗歌的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了战火中羸弱、悲愤的中国。而诗人的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成为后世常常被引用的名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有非常多古典诗词名篇,大多是五言和七言,有非常严格的格律要求。那么现代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这就不得不提二十世纪初的那一场新文化运动。1917年,一本名叫《新青年》的杂志发表了一篇胡适先生的文章,呼吁改良旧文学,创造新的文学,什么是旧文学呢?就是只有贵族才能读才会写的文言文,对古人亦步亦趋,讲究辞藻和文法,普通老百姓根本读不懂。那什么是新文学呢?就是接近日常用语的白话文,摆脱格律和文法的限制,去书写真实的社会和人生命题,让人人都能读得懂,只有这样才能启蒙大众,推动整个中国的精神变革。这篇文章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学改良刍议》,它在文坛上立刻掀起了热烈的讨论,同时引发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变革。也是在《新青年》这本杂志上,胡适发表了中国第一首用白话写成的现代诗,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的第一首现代诗长什么样?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你看,虽然这首诗从形式上看依然是非常整齐的五言诗,但是今天读起来,我们仍然可以一目了然,了解诗的意思,完全不需要翻译,是不是和我们日常说的大白话十分接近呢?但是你也许要说,好懂是好懂,可是怎么感觉像白开水一样,完全没有诗的味道呢?别急别急,这第一首白话诗,为了强调白话,把自己和古代格律诗区分开,难免会矫枉过正,失掉了诗歌本身的魅力,但是随着中国诗人们的不断探索,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还是出现了非常多经典的现代诗,今天我们就再来读三首。
第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现代诗当中的名篇。康桥是英国的剑桥大学,“再别”就是再次告别的意思。为什么是再次告别呢?因为1920年到1922年,徐志摩曾经在剑桥留学,1928年,他重游故地,在回国的路上,写下了这首诗。
“离别”是这首诗的底色,可是在这底色之上,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副动人的剑桥图景:河畔的金流,康桥的柔波,软泥的青荇,榆荫下的潭水,为什么这些景色比导游指南中的更加动人,因为诗人是将康桥当作爱人一样在歌颂:他将河畔的金柳视为夕阳中的新娘,康桥的流水在他的心头荡漾,他甘愿做康河怀抱中的水草,在清泉之中,他看到的是他年轻时的梦想。因此,这里的康桥是填塞了诗人众多回忆和情感的康桥。
此外,在西洋的图景下,诗人运用了众多来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比如青荇,比如长蒿,比如满船的星辉,当他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们仿佛看到了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里对理想的寻找和追寻。可是到最后,一切寻找都变成告别,所有歌声都化为沉默。诗人便是在这沉默中,与康桥,和过去的自己告别了。
接下来,我们来读另一首诗,这首诗是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短短的四句话,早就了这首隽永的小诗。为什么叫《断章》呢?因为这首诗原来只是一首长诗中的一段,但是诗人对这一段感到各外满意,所以便将它抽出来,取名为《断章》。我想,不用过多的解释,你应该也能读懂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吧,当你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往往你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这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彼此依存的,没有人是孤零零地岛屿。当你对一个人心存爱慕之心的时候,也许不会想到,你也曾进入到另一个人的梦境。当你和众人作为看客,看台上的戏子哭哭笑笑,你也应该想到,在其他地方,你也在众目睽睽之下,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这世界上的对与错,美与丑,爱人者与被爱者,看客和戏子,主角和配角永远都是相对的。
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首诗,这首诗是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你看,虽然这首诗是一首白话诗,可是却充满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因为诗人选取了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意象,那就是“丁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丁香往往是愁怨的象征。为什么?因为丁香没有开花的时候,花苞密布在枝头,诗人常常用来比喻内心愁思难解,所以在《雨巷》中,这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一个极富古典韵味的形象。这首诗写作于1927年,当时国共联合的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在这样的背景下,避居在松江的戴望舒写下了这首诗,借由这个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抒发自己内心理想破灭的惆怅和对未来的迷茫愁绪,正如诗中所说的: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好了,同学们,听完今天的小课堂,你是否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诗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了呢?今天介绍的主要是民国时期的代表性诗人,除了他们,你可以再去找找:海子、顾城、北岛、席慕蓉、舒婷、余光中、郑愁予的诗来读一读,你会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诗人,都有不同风格的诗歌和理想表达。好了,今天的小课堂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听丽老师的课真是享受!
琳海峻涛 回复 @1374306znzy: 这是郦老师吗?你细听一下。
一直在听郦波老师的诗词,终于等到九年级的课程,虽然郦波老师辛苦些,但是孩子能够在家里就听到这么丰盛的课程,实在幸福!感谢郦波老师!
期待郦老师高一的课程!
听了郦波老师的,那需要去补习班!我开学初三了,从未补习过语文,在一所重点中学,由于长期(从小学上线开始)听郦老师的课,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前五。感谢郦老师!
我听,娃就是不听,唉
值得学习
【作者】:李璟 【题目】: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 接天流。
动听
美好的诗,是永远的心灵港湾!
小西老师讲的很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