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八章】以不争的心态处世

【六八章】以不争的心态处世

00:00
15:1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以不争心态处世,我们要介绍《老子•第68章》。这一章也是提到了“不争”,不与别人相争。开头的时候连续讲了四种善,包括像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敌者、善用人者,听起来好像都与作战有关了。到底它的内容是什么呢?


我们先把原文读一遍,《老子•第68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它的意思我们用白话文说一遍:善于担任将帅的人,不崇尚武力;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直接交战;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操守,这叫做运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符合天道的规则,这是自古已有的最高理想。


从这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它一开头所说的还是要避免战争。在《老子》全书里面,第30章与第31章直接谈到战争,有明显的反对战争的一种立场。在这一章第68章还要进一步发挥 “不争之德”,我们把它翻成“不与人争的操守”。这种所谓的“不争之德”,这个“德”与人的天生禀赋可以配合的。怎么说呢?人的争往往来自于人的认知与欲望的偏差及复杂化,然后就要与别人相争了,争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战争以及天下大乱。所以他一开头讲的四种善,值得我们进一步去了解。


我们先看第一点,“善为士者,不武”。这个“士”显然不是指士兵。你说普通一个士兵,他是不是崇尚武力,这好像不太相干,他没有决定的权力。所以王弼的注也就说了,这边所谓的士是“卒之帅”也,是一般兵卒的统帅,所以我们把它翻成“善于担任将帅的人”,这样比较合乎后面讲“善战、善胜敌”这样的连续的观念。有些人就把“善为士者”讲成是国君,是古代修道之士,这有点超过了。


在这里我们说,为什么善于担任将帅的人不崇尚武力呢?简单一句话就是兵凶战危。武力打仗之后,没有人是真的赢家,就算你打胜了,也有很大的损伤。《孙子兵法》里面就特别提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等到你下下之策,没有选择的余地,你才会动武,去攻城略地这些。所以用谋略或是用外交手段来避免战争,是比较好的方法。


接着两句真的是与《孙子兵法》有直接的关系了。第二句是“善战者,不怒”,善于作战的人,不要随便发怒。在《孙子兵法》里面就说了一段话,它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在《孙子兵法》里面,这段话说得很有道理。谈到作战这件事,担任国君的人不可以在发怒的情况下去发动军队,而将帅不可以在生气的时候去参与战争。因为人在发怒生气的时候情绪波动、冲动,就容易上当中计,对手就是要让你陷入情绪困扰,这时候脑袋想不清楚,就陷入困境了。所以这边谈到说“善战者,不怒”是有道理的,因为你一切都要以利来考虑,“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你前面不要发怒。你前面发怒,你后面可以重新喜悦;你生气,后面可以再高兴;但是如果你轻易作战,“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这两句话太重要了,战争最可怕的不就是如此吗?尤其是对很多年轻的军人来说,死者不可以复生。好不容易有了生命,那么可贵的一生,就这样子牺牲了。所以战争一定要谨慎。


这一方面儒家的孔子立场也一样。在《论语》里面就提到孔子最谨慎的三件事:第一个斋戒,这是在宗教里面与信仰有关的部分;第二是战争,想尽办法避免战争;第三个才是个人身体的疾病。所以从这样的顺序,就知道他们根本的关怀何在。


接着到第三句话,他说:“善胜敌者,不与。”战争双方是敌对的立场,所以“与”这个字有“交战”的意思。这边说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与你直接交战。前面说过,你可以用谋略、用外交手段,在《孙子兵法》里面有一些例证可以参考。甚至包括像出奇制胜,还有间谍战等等,就是你要避免直接交战,这已经是最下策了。


接着到第四点是什么?他说“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谦下。前面三者都与打仗有关。忽然到了第四点,强调谦下。谦下就是说,你不可能自己一个人打仗,假设你是将帅,你要用别的将军带头冲锋,分配他们各种任务,要士兵们去作战,所以你一定要态度谦下,别人才愿意听从命令,冲锋陷阵。否则的话,你说你态度高傲,别人想说成功了是你一个人的本事,失败的话我们倒霉,那怎么办?你身为将帅如果高高在上,底下的士兵为什么要替你拼命呢?所以就是提醒你,你不要喜欢武力。


前面四点有三个“不”,一个“下”,不崇尚武力,不轻易发怒,不直接交战,然后对人态度谦下,这代表你本身要有高度的修养。明明是要去打仗,但是要表现出超然的心态,这样才能够综观全局,看出优势劣势,然后可以指挥若定,取得最后的胜利。老子就把这四点称为“是谓不争之德”。


老子多次提到不争,他的“不争”并不是完全弃权。他不争,结果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别人根本不知道他要如何出手。他所掌握的是自然的规律,顺着万物的本性去发展,让一切走向对他有利的这一方,按照智慧的觉悟,掌握住正确的方向。


然后最后说什么?这就是“用人之力”,让别人发挥他的力量,做他该做的事。然后整个的军队,推而至于整个的社会,可以各尽其才。所以道家是要让每一个人发挥他天生具有的一种能力,然后再配合起来,形成整体的和谐。


最后这一句比较有趣了,他说“是谓配天,古之极”,这句话有很多争论。因为老子里面提到“配天”这两个字,实在让人有些诧异,因为配天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我们一直强调老子思想具有革命性,因为他用道来替代了天,但在这边他又强调配天。“配天”这个词是传统用法,像儒家里面对这个观念就非常重视,提到像周文王的时候,说他在上帝左右,而在祭祀的时候,就用祖先一起搭配天来接受子孙的祭祀,这是配天的传统的做法。也就是说祖先的德行与天所要求的一样,然后他就可以受享来配天,接受子孙的祭祀。


有一些专家认为,老子这边讲的天其实是道,比如说第16章提到“全乃天,天乃道”,然后再到“道乃久,没身不殆”,好像天就直接连上道了。而另外一个地方也提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些,还有就是第25章讲的最直接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与“道”可以直接连在一起。


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如果老子要讲道的话,他直接说配道就好了,为什么还是要用传统的用词,叫做配天,所以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老子有他时代的背景。他用配天的话,大家都会觉得这是很好的一种传统的观念,你要配合上天的意志,等于是你所做的是顺从天的意志,这也是古代的传统的做法。


最后说“古之极也”是古代自古已有的最高的理想。所以我们在学习老子的时候,看到天这个概念就要特别用心了。知道说,一方面老子用的最多的是天地两个字合在一起,代表自然界,天地万物。然后,他如果专门讲天的话,那就有古代思想的影响了,像前面提到“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边提到“配天”,后面还有相关的概念。提到“天之道”三个字的话,后面会出现,这时候就把天当作自然界的规律就好了。


最后这一句“是谓配天,古之极”,有些人甚至建议说把古去掉,“是谓配天之极”。但是事实上我们特别查阅了帛书本甲本乙本,都有“古之极”这三个字,所以古也是不能去掉的。所以你把古这个字保留下来,加上前面的配天,这倒是反映了老子思想有他古代的一种背景。换句话说,真正悟道的人,他跟天可以合德,这样就可以称他为配天了。


那么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学到了开始老子提到四种善。老子很喜欢用善这个字,但他很少认为这个善是善恶的善。他讲善人、不善人的时候,也要互为师资,也不是一般所谓的善恶的情况。他用“善”往往是用一种描述的方式,等于是像“上善若水”开始,他要描述一种非常卓越的状况。这个地方他提到善,他是强调什么?强调说这个善就与智慧有关。


你如果带兵打仗,你真的有这样的觉悟的话,你就会有四种善的表现,代表超过一般人的程度。一般人做不到,你可以做到,为什么?因为你有了觉悟的智慧,知道说道是一个整体,看事情有前因、有后果。就是看任何事情都要看前因后果,从长期的眼光来看,从完整的角度来理解,这样就会归纳出一种心得,叫做不争之德。


“不争”两个字,不是完全消极放弃与别人竞争,而是充满智慧的,它可能是一种手段的考虑,可以达成最后的你所要的目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你配合不争,要采取四种特定的态度,不武、不怒、不与,还要为之下。我们一再看到老子强调为之下,就是你要谦虚、要谦下这种态度,这种态度不就是不与人争吗?等于是让别人发挥他的能力和专长。我有智慧的话,我就不会求得一时的快意恩仇。


最后特别提到配天的时候,前面有一句“是谓用人之力”,就是你可以善于使用别人的力量,让别人表现,这也是一个悟道的统治者一种特别的地方,让别人的能力才华表现出来,不跟别人在各种地方都要竞争。所以他连说了三个“是谓”,就是这个称为什么、称为什么,这是可以连续去做进一步思考的。


我们跟别人相处的时候,在社会上从小开始,到现在工作,经常会有各种竞争的情况。我们不认为你说什么都不要争,那你怎么活下去呢?我们认为是你把你能力适当地表现出来,如果要竞争的话,有公平的态度,大家各凭本事,然后最后结果出来就不会有其他问题了。


课后思考:


这里面一再谈到类似战争的背景,都反映出来老子确实面对一个天下大乱的情况。我们今天虽然天下太平,但是从《老子》里面也可以学会进行个人的特殊的修养。这一方面你有没有个人的心得?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悠游_Wk7

    《三国演义》里面,关羽不善为之下,败走麦城;张飞怒而报仇,待张飞死后,刘备怒而举蜀国全力报仇。完全违背《孙子兵法》“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

  • 罗斌028

    老子的善更多的是与智慧有关,想到上善若水这句话。老子是要用智慧、启明来超越世俗的美丑善恶吧。请老师能具体分析善与智慧,谢谢。

  • Li成长

    与人不争不仅是一种个人操守,更是一种大智慧!感恩傅老师。

    在其板屋 回复 @Li成长: E

  • 容容读故事

    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谓“不争”

  • 穿云雁1

    思考:关于不争。也许可以包括,不与自己的属下争,即为属下提供服务。不轻易与敌手争,即不轻易因被激怒而争斗,不轻易动武,不轻易短兵相接。当彼此有足够的发展时间与空间时,就努力去发展自己,而不是轻易挑起争斗。更高的领袖境界,也许是发自内心的被人遵从吧。然而,这又多么不容易呀!

  • mzf3610

    是为配天,似乎是在表达“是为配天(道)”的意思。

  • 听友228905346

    从“天古之极”谈宇宙大爆炸 天之极: 空间的两极, 古之极: 时间的两极。 我们只知道时间在延续,但老子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延续空间也在胀大,就是这种不断的胀大,为万物的运行提供了动力。 所以他说“天地之间岂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有一种力量在助力万物,那就是“道”。 人类经过多年的探索,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是老子说的这种空间从无极到太极的拓展过程。 就和当年毕达哥拉斯假设地球是球体一样,老子却言之凿凿地说:“大方无隅”大地是球形的。 天古之极也是老子对道的另一个称谓,表示道会存在于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里。

  • 原真草堂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 荡相遣执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好的将帅,不崇尚武力;两军对阵,不发怒;要战胜敌人,不直接接触;调兵遣将,态度谦下。这是将帅的操守,可以调动发挥每一个人的力量,这是符合天道的规则,自古已有的崇高的信念。

  • 东燕腾

    以不争的心态处事,一切顺其自然,让人们自觉自发地各司其职。这一章蕴含了了深刻的为人处世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