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九章】哀兵必胜的秘密

【六九章】哀兵必胜的秘密

00:00
14:4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哀兵必胜,我们要介绍《老子·第69章》。这章与上一章类似,也谈到有关用兵的问题。他一开头就直接说了“用兵有言”,代表古代指挥军队的人说过哪些话呢?


所以在这一章我们还是一样,先把原文读一遍,《老子·第69章》: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

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我们先把这段话用白话文说一遍:指挥军队的人说过:“我不敢采取攻势,而要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是说,陈列而没有阵势,奋举而没有臂膀,对抗而没有敌人,持握而没有兵器。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轻敌将会丧失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对抗而兵力相当时,慈悲的一方可以获胜。


我们这一集的标题定为哀兵必胜,在翻译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哀”是指慈悲的意思。相对的是“骄兵必败”,所以打仗的时候确实要提高警觉,步步为营。


第一句话开头,指挥军队的人说过:我不敢采取攻势,而是要采取守势。为什么呢?做任何事,先要立于不败之地,把基础稳固站好。守住没有问题的话,你还可以考虑设法进攻。你一开始就要攻的话,你至少比别人多好几倍的兵力。尤其在攻打城墙的话,还要各种装备配合,损伤也可能更大。相对的,采取守势的话就比较容易了,先天就占有优势了,这叫做“不敢为主,而为客”。代表你不要主动发动战争。如果你进行防守式的战争,要保家卫国,那就比较容易取得胜利了。


接着说“不敢进寸,而退尺”。因为作战这种事,易退难进,有时候要以空间换取时间。你要往前进一寸不容易,但你往后退一尺的话,空间比较大了。等于是你前面要为客,要居于被动,这边要退尺,代表是让自己有更大的转圜空间,可以以逸待劳。


后面又连讲四个“无”了。老子用“无”、用“不”这种否定的语句是非常习惯了。他为什么说那四句话?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别人莫测高深。


比如说“行无行”,我有行列可以布阵,但是好像没有行列一样。一般讲行列,“行”是直排,“列”是横排。行列布阵的时候,一行25个人,100人就称为“卒”,就是兵卒的“卒”。所谓的“行无行”,就是虽然有行列可以布阵,但是好像没有行列一样,让别人看不清楚怎么回事,他就不能对付你。


其次“攘无臂”,我举起手臂,奋举而没有臂膀,就是让你看不出我指挥的方法,我到底要指挥军队前进还是后退,往左还是往右,因为没有臂膀,让你根本看不出来。接着“扔无敌”,“扔”代表什么?“扔”代表对抗。但是在对抗的时候,好像没有敌对的一方。最后“执无兵”,虽然手上拿着兵器,但让你看不清楚我拿着什么样的兵器,甚至好像没有拿兵器一样。


这些都是“有若无,实若虚”,让别人摸不着头绪,弄不清楚你怎么布阵、你怎么下达命令、你什么时候要与别人具体接战、要用什么武器来对付他,统统无法掌握。等于是我“以静制动”,可以随机应变。


在《庄子·达生篇》里面有一个“呆若木鸡”的故事可以参考。有一个人叫做纪渻子,他为齐王培养斗鸡。这代表古代很多人,斗鸡是他的娱乐活动。纪渻子是个专家,他培养了十天,齐王就问了:“鸡可以上场了吗?”纪渻子说:“还不行,它现在只是姿态虚骄,全靠意气”。什么意思呢?它很容易被别的鸡所激怒,就摆出虚骄的姿态。再过十天,齐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它对外来的声音及影像还会有所回应,代表已经不容易被激怒了,但是还是会注意到外来的各种情况。再过十天,齐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它还是目光锐利,盛气不减。等于是这只鸡还有一种清楚的自我的觉察,对周围的动静它非常的关注。再过十天,等于整整过了四十天,齐王又来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别的鸡虽然鸣叫,它已经不为所动了,看起来像一只木头鸡了。它的天赋保持完整了。别的鸡没有敢来应战的,一见到它就回头跑走了。这就是有名的“呆若木鸡”的故事。


经过四十天的训练,这只鸡居然变成是所向无敌了。为什么?因为别的鸡完全不知道它怎么回事,连它是不是鸡都搞不清楚。这当然讲的是一种寓言,是一种比喻。描写人的修炼到最后可以完全不受外面干扰,让别的鸡简直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觉得它不露声色,莫测高深。就像武侠小说里面写到一些上乘武功的人,外表看起来与平常人没什么差别,但是你对这样的人,你反而会觉得担心,他到底有什么上乘武功。那才是真正的高手。


后面就做结论了,说“祸莫大于轻敌”,最大的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就麻烦了,这就是前面说的“骄兵必败”。然后就接着说,这样可能丧失我的法宝。在前面第67章才说过,老子有三个法宝,第一个就是慈。你如果轻敌的话,怎么可能会有慈悲之心?慈悲之心就是这边所谓的“哀”。所以他后面就说了,哀兵是不得已而战的,他是为了保家卫国,当然不会随便轻敌、不会大意的,最后总是可以获胜。


所以他最后说了,“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抗兵”就是两军对抗,“相若”就是兵力差不多。这个时候哀者可以取胜,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哀兵必胜”。为什么?因为他不是侵犯别人的,他不忍心伤害别人,但他为了抵抗,而不得不进行这样的战争。


从西方的历史故事来看,有一段故事也拍成了电影,就是《斯巴达300勇士》。所讲的就是公元前490年前后,波斯王率领大军进攻希腊地区,当时号称百万大军,结果一路攻打到了斯巴达这里。他劝斯巴达国王投降,国王是里奥尼达斯,他当然不会投降。他率领300个自己的卫队,在温泉关抵抗波斯大军,最后壮烈成仁。


请问:这些斯巴达军人为什么愿意牺牲呢?他们要保家卫国,他们不愿意当波斯国的臣民。同时他们也让波斯大军付出惨重的代价。你100万大军过来,但是我守住温泉关,300个人牺牲了,你们也牺牲了上万人,这个比例让波斯人震撼。后来希腊盟邦联合起来,490、480年两次波斯的入侵都被击退。这些希腊人为什么可以取胜?他们是为了保家卫国,他们作战的时候,口中喊的是:要为我们祖先的坟墓而战,为我们子孙而战,为我们的自由而战。这是很标准的“哀兵必胜”。


还有其他各种战争,战争之前往往就要发一个檄文,说我们为什么要打这个仗。把道理说清楚才能够鼓舞士气,都是类似的意思。不是我们故意去侵犯别人的,而是为了正义,为了我们的共同的未来而努力战斗。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战争。在战国时代,齐国、燕国之间发生了战争,这就是所谓“田单复国”的故事,可以参考。田单最后守住即墨城,告诉城内的百姓说:燕人在外面挖我们祖先的坟墓。这个宣传让城里百姓觉得悲愤,士气大振,要为祖先的坟墓而战,就是类似的情况。


所以《老子》里面提到的三宝,第一个是慈。他当时就已经说过,以这个来作战可以取胜,以这个来防卫一定成功。这边就说“哀者胜矣”,因为“哀”是代表有慈悲、有怜悯的心,是为了保护家园、护卫祖先、保障子孙而战。这样的战争不但有正当的理由,也能激发人所有的潜力,最后可以取胜。


所以这整章里面告诉我们什么?一开头,他说“用兵有言”四个字,代表是古代作战的经验。事实上在《孙子兵法》里面也提到过很多类似的观念。古代中国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从夏到商到周,到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更是多得不得了。长期累积下来之后,很多人对于战争都有基本的观念。


而老子在开头提到说那四句话,“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这四点,都是要让别人莫测高深。而你这一边的话,最主要是要把握到什么?第一个不能轻敌。轻敌的话很容易就因为骄傲而疏忽许多防备的事情,到最后可能是失败了。并且你轻敌的话,士兵们为什么要拼命作战呢?因为你主帅觉得很有把握,认为没有问题,士兵想说,我为什么要牺牲呢?我们都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还有很多类似的观念,包括像“破釜沉舟”,让你没有什么好考虑的, 没有退路了,只能一路往前去拼。


最后的关键,不在于说谁比较人多势众,而在于“哀者胜矣”这四个字。两军作战如果人数悬殊的话,这恐怕情况很难讲了。所以他最后说的是“抗兵相若”,两军作战兵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谁是出于慈悲之心,是为了防卫的,是为了保家卫国的,谁就容易取胜。


所以《老子》里面谈到有关战争的这些章节,都是与天下大乱有关。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简单复习一下,老子为什么要写他的《道德经》这本书?最主要是因为天下大乱已经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他就知道说这个原因在哪里,要找出来。


原因就在于,人的天生的本能里面,包括了认知能力,后面产生复杂的各种区分,造成更麻烦的欲望了。然后,最后人与人之间各种争夺的情况出现,最可怕的就是陷入战争的困境。这样天下大乱该怎么办?所以老子提出一个“圣人”,虚拟的统治者,用他来带领整个社会重新回到正确的途径。因为人好不容易有生命,是应该好好珍惜的,而战争对于人类生命的剥夺是既残酷又可怕的。


课后思考:


最后我们要思考一下,我们就算不是在战争的情况下,任何时候都应该有这种哀兵的心态,抱着慈悲之心跟别人来往。看到别人有好的表现,祝福他,看到别人表现不够理想,我们就设法要帮助。这是我们学《老子》之后比较容易产生的一种心态,就是悟道之后就跟道学习,很容易就显示慈悲的心态。这一方面有没有你个人的观察或想法?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王雪_co

    坚持学习道德经,内心强大才是终身的修炼

  • 荡相遣执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兵家有言:“我不敢主动进攻,而宁愿采进守势;不敢贸然向前推进稍许,而宁愿向后退守以获取更大空间。”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排兵布阵无行列之形(无固定而善变化),奋举指挥无臂膀可见(使敌不懂指挥信号),临阵冲锋犹无敌在前(有勇敢迅猛之势),持锐撕杀似无兵器在手(使敌不知己方兵器之用)。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轻视敢人是最大的祸患,这样的将帅无有慈爱之心。(他不知道)如果两军兵力相当,慈爱的一方一定胜利。

  • 罗斌028

    当下是和平年代,人们却容易忘记历史,忘记战争带来的伤痛。"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人类注定要反复的犯错悔悟吗,想请傅老师针对这点再给大家一些建议。

    隴上生活館 回复 @罗斌028: 资本家带来的996/007不比战争难熬且痛苦!

  • 东燕腾

    呆若木鸡,并非呆滞,而是高深莫测。内心有非常大的笃定以及对周遭一切的高度察觉

  • 听友270236013

    包容心是走向成功的根基

  • 东泽_李

    今天我道德经了没有?嗯哪!🤗❤️

  • 安若晴天_tq

    听了傅老师的讲解,我对“呆若木鸡”和“哀兵必胜”有了新的认知

  • 穿云雁1

    思考:有些敌人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我们想不想为敌。在对敌斗争时,不骄傲,不轻敌,不暴露意图。当力量相当时,要从心底激发自身的斗争意志,所谓哀者胜也。

  • ogafjr9jf26coor87k95

  • 在其板屋

    傅老师好:我想读一下海德格尔的书,请问从他哪本书入门比较容易些?可否给个建议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