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药师经—十门通经
四、正释题目者,分六:
(一)药师,(二)琉璃光,(三)如来,(四)本愿,(五)功德,(六)经。
(一)药师:「药师」两字中,药含「病」义。文虽没有,但义不可无。以药为能治之物,师为能医之人,体显此中有所治、所医之病也!此中,「药」比喻显、密之法,「师」比喻报、化之佛,「病」喻粗细之惑。将欲释之,分二:初「药」,次「师」。
初「药」者,中含「病」字。病有千差万别,药有万种良方;是故病有身心权实,药有方味显密。四大不调,身病也;五欲不遂,心病也。欲者,指对于特定对象产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五欲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大智度论》云:“五欲无利益,如狗啃骨头。”又云:“五欲如逆风举火把,风吹焚自身。”“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身命,如蛾赴灯火。”。维摩示疾,权病也;三障自迷,实病也。轻重加减,方也;甘辛苦淡,味也。汤饮易分,以喻显教;丸散难辩,比喻密教。是故病有多端,略开三类:初欲界果报病者,次三界恶业病,后九界烦恼病。
初,果报病者:四大增损,则有四百四病。药有草木金石之异,数有十万八千之殊,药病相投,必当痊愈。
四大不调:生病之意,人体由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所成,如有不调,必令人体感到不适。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若地大增加,则身体沉重;水大积聚过多,则常有涕唾;火大旺盛,则头胸壮热;风大窜动,则气息冲击。
经云:「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乃至「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
次,三界恶业病者:谓三毒、五逆、十恶等,皆病也。
1、三毒:指贪欲、瞋恚、愚痴(又称淫怒痴、欲瞋无明)三种烦恼。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火、刀、血三途配瞋、贪、痴三毒。即:(1)火途对瞋忿,众生若无慈悲心,常怀瞋忿,则将感生地狱道,常为镬汤炉炭等热苦所逼。(2)刀途对悭贪,众生若无惠施心,常怀悭贪,则将感生饿鬼道,常受刀杖驱逼等苦。(3)血途对愚痴,众生若无智慧,愚痴不了,则将感生畜生道,强者伏弱,互相吞敢,饮血食肉。
2、五逆:即五重罪。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1)小乘五逆指:害母(又作弑母)、害父(又作弑父)、害阿罗汉(又作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又作恶心出佛身血)、破僧(又作破和合僧、斗乱众僧)。前二者为弃恩田,后三者则坏德田,故称五逆、五重罪。以其行为将成为堕无间地狱之因,故亦称五无间业或五不救罪。
(2)大乘五逆即:(a)破坏塔寺,烧燬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b)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c)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d)犯小乘五逆罪之一。(e)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3、十恶,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又作十不善业道、十黑业道。即:
(1)杀生,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智度论云,诸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惜命亦为第一。断人畜之生命,不论亲自下手杀,或教人杀,皆属同罪。
(2)偷盗,不与而取,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
(3)邪淫,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男女双方亦不得,非支、非时、非处、非量、非理而行淫。非支,指行淫于产门以外之器官(如:口处、大便处)。非时,指胎圆满时、斋戒时、病时等。非处,指于塔庙中、大众前等处所。非量,指过量而行。非理,指不依世间礼法,如自行欲、媒合他等。
(4)妄语,又作虚诳语。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虚伪不实,此系小妄语,可通忏悔;未得神通,妄称已得,未证圣果,妄称已证,此系大妄语(未得言得,未证谓证),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大智度论云,犯妄语戒而无惭愧心者,自断于至涅槃及生天之道,并有口气臭、善神远离等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