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章】如何在不争的情况下成功
 22.50万
试听180

【六六章】如何在不争的情况下成功

00:00
14:24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不争而成功,我们要介绍《老子•第66章》。这章所谈的是圣人怎么治理百姓。一开头他用一个比喻,用江海做比喻,说它位置最低下,所以能够让百川归往;而最后的结论还是不争。所以这章内容相当完整。


我们把它的原文先读一遍,《老子•第66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们接着用白话把它的意思说一遍: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这样才能让百川归往。因此,圣人想要居于人民之上,一定要言语谦下;想要居于人民之前,一定要退让于后。如此,圣人居于上位而人民不觉得有负担;站在前列,而人民不觉得有妨碍。于是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会嫌弃。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争。


这章的结论谈到“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们在第22章念过完全一样的。开头它使用一个比喻,很客观的,江海作为百谷王。“王”这个字我们再说一次,它是“归往”的意思。你在人间称王,为什么呢?大家都归往你,往你这边来投靠支持,你自然就成为王了。所以百谷王的“王”是用它原来的意思,百川归往。为什么江海可以成为百川归往之处呢?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因为水往低处流。如果江海高高在上,水怎么可能汇聚到那儿去呢?所以这个比喻就从自然界的一个现象去了解观察。


然后接着就问,那圣人怎么做呢?后面就提到圣人有两种“欲”。第一个“欲上民”,第二个“欲先民”,要居于人民之上,要居于人民之前。所以“欲”这个字就值得注意了。我们在介绍《老子•第1章》的时候,我们强调“故常无欲”,后面“常有欲”。我们当时特别指出来,很多研究老子的学者说,这边讲“有欲”有问题,老子怎么可以说“有欲”呢?所以断句的时候最好改成“无”与“有”,事实上未必如此。《老子》里面讲“欲”的地方至少有六七个地方,这边就有两个地方,圣人欲如何、欲如何。所以我们要强调,老子并没有反对人有欲,但有个前提:有正确的知,才会有正确的欲。这个“欲”是人类最自然的本能,怎么可能完全没有呢?只是说正确的“知”不容易。


所以,如果说用圣人作为代表来表现他的欲的话,应该是很好的示范,我们看看他怎么做。还是一样,讲到人的各种表现,一定是两方面:一个是言,一个是行。


先说他什么?你要居于人民之上,一定要言语谦下。比如说老子说过两次了,你要当侯王吗?说话一定要谦虚,要称呼自己是“孤家、寡人、仆下”。所以你一说话,就说自己是“孤家、寡人、仆下”,别人听了之后就比较不会反感。你已经高高在上了,大权在握了,你每一次说话都要说“朕即天子、朕即法律、朕即国家”,别人怎么受得了呢?所以言语谦下的话,可以调和一下,让别人觉得:我愿意听你说,愿意照你的话去做。


接着说,你要居于人民之前,一定要退让于后。这是行动上,让别人走在前面。这一来的话,大家觉得你没有给人太多的压力。所以一个是以言下之,一个是退让于后,这一来的话,整个社会容易安定和谐。


能做到言与行这两方面的话,后面的效果就很明显了。你看后面两句话说“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他处在上位,人民不觉得有什么负担。我们念《老子》一再看到天下为什么大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负担太重。上面人为了生活享受,为了各种富贵的条件,让人民吃不消。我们还记得在第53章说,这些领导人“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这四点太明显了。这些领导人还在穿漂亮衣服,佩戴锋利宝剑,饮食精美,而仓库里面储存的财物很多,老百姓怎么办?他们负责交税,然后活得很辛苦。这样的国君让老百姓太累了,负担太重了。如果说学习圣人的话,他本身根本不需要任何物质享受,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欲望要满足。老百姓就会发现:这样的人在领导的话,税负很轻,也没什么劳役,更不要谈战争了。他们的负担一点都不重,这不是国泰民安吗?


而另一方面,他说“处前而民不害”,圣人站在前列,人民不觉得有妨碍。不会说我们都跟着你走,你爱怎么走就怎么走。有个故事,在《庄子》里面提到一个牧羊的孩子,有人问他:能不能告诉我怎么样治理天下?他说牧羊与治理天下道理其实差不多的。牧羊的时候“视其后者而鞭之”,你在羊群后面赶羊,哪些羊走得比较慢,就催它快一点,让大家走在类似的情况,一起发展。这就是“视其后者而鞭之”。道家特别的观念,我在后面,等于是我在牧羊,让这些羊群一起走在正确的方向上面。而这个所谓的“正确的方向”,当然是活得安和乐利,然后在有生之年能够悟道的就尽量努力去悟道,悟多少算多少。一般老百姓大概能这样就蛮好的。


最后的结论就是我们前面说过了,以其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那么圣人为什么可以不争?因为他把握大的原则,本身处在低下的位置。从最开始的江海比喻开始,完全以一种包容的方式。你所有的河川,到我这边来,我通通包容。而我这里用言语表现谦下,用行动跟随在众人之后。请问:这样一来,谁能与他相争呢?


所以老子一再强调有关言语方面,他要“行不言之教”,他又说“希言”,他又说“贵言”,都是类似的意思,尽量不要发号施令。这样一来,别人要跟我争的话,无从下手。而如果我与别人争的话,就会显示我的欲望,透露我的缺点,甚至可能形成要害。这样一来,就算我赢了,也可能遍体鳞伤。


所以老子除了用言语上谦下,另外在行动上用退让的方式。“退让”这个词,就是你不要居先,而要处后。我们在后面很快就要谈到老子的“三宝”,里面就有一个我要让,我要后,你从这个角度去看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了。因为圣人已经是统治者了,他悟道之后的表现,我们用一句成语来说,就是“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八个字,很容易描写圣人的作为,跟后代很多国君显然是大不相同的。


所以在《老子•第66章》这里,最可贵的就是一开头讲个比喻,讲到江海。事实上用水做比喻,我们已经很习惯了。从前面第8章讲到“上善若水”,就知道水如何对万物有利,不跟万物相争;然后,在人类的世界,没有人喜欢留在低洼卑贱的地方,但是水就辞高居卑,它不在乎。我就留在最低的地方,结果变成江海,可以让百川归往。所以用水这种象征就可以得到启发。你如果要带领百姓,你就要像江海一样。我们也都学过了,做江海,在最底下,可能要容纳天下的污垢、天下的不祥,这是作为领导的人心里要有这样的准备,要包容所有的问题,对百姓做全面的照顾,让万物保持一种整体的均衡与和谐。老子的圣人不就一样吗?他悟道了,道就是让万物有一种均衡与和谐;不要多所造作,造成一种困扰,到最后自寻烦恼。


这一章另外特别重要的就是提到两个“欲”,圣人有欲,他“欲上民,欲先民”,因为他负责领导,这是客观的事实。否则的话,天下大乱怎么办?天下大乱到很多人觉得生不如死,才会出现所谓的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这么可怕的危机。而老子他虚拟一个圣人出来,就是要化解这个问题。老子是道家,他整个学说的目的就要让你知道:人的存在,活着的时候还是可以有明确的意义,也可以展现他特有的价值。以这个做核心,老子希望怎么样?他的作为就是看得很长远、很完整,让所有的一切回归到它的来源。


我们在现代生活里面学习老子的话,从这一章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老子有两种“欲”,是一个领导者应该有的表现。我们今天在小小的范围之内,有时候在班上担任干部,或在公司里面担任领导,或者大大小小的层次,你都有带领别人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地位的提升、能力的表现,有各种成就,这时候你就要学习两点,就是你“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你处在上位一定要言语谦下,你处在前面一定要表现谦让。所以谦下也好,谦让也好,一个是言,一个是行,让别人觉得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他们自然心悦诚服,这样的领导谁不欢迎呢?而最后你表现的是你不争,结果天下莫能与之争。


事实上,怎么样担任领导者,不要让别人觉得还要跟你相争,那就要靠言和行了:言语谦下,为人服务。所以这就是我们这一集学到《老子•第66章》的一些心得。我相信你一定有些个人生活上的经验。从小到大可能看到有些人担任领导的时候,确实是说话谦虚,让别人听起来觉得蛮顺耳的,这个人不给别人任何压力;然后他的行为表现也能退居于后,始终以服务的心态来领导别人,别人自然而然就没有问题了,大家来配合,完成每个阶段特定的任务。


课后思考:


所以老子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困陷在一个古代的小国寡民的情况,不是的。你到21世纪学《老子》,学了《老子》的每一章,甚至每一句话,你都可以想:我怎么样从里面得到某种启发?你不可能让老子把我们今天该做的每一件事都说完了,老子也不是活在现代。现在情况跟以前大不相同。每个人都受过很好的教育,有充分的信息,可以知道人生各种复杂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处境、自己跟别人的关系。尤其是我们被别人领导或者领导别人的时候,要如何表现出一种适当的教养。而道家思想这一方面确实有很多深刻的启发。这一方面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个人的观察与心得,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精选用户评论
  • 道法自然_xpy

    你的意思是???

其他用户评论
  • 资深青年_ih

    老师,个人觉得老子的“愚”理解为简单会比较通。

    穿云雁1 回复 @资深青年_ih: 淳朴如何?

  • 容容读故事

    可以完全内化为个人的修养与品德,来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 学习谷,学习水,学习江海,处下利于万物而不争,包容。

  • 孙远夏

    不争,处下,希言,无欲等这种处事的态度,才是老子希望大家做到的~愚啊

    道法自然_xpy 回复 @孙远夏: 你的意思是???

  • 荡相遣执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能成为百谷的归往之处,是因为它正好居于下处,所以百谷能够归往。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所以圣人欲居于高位使百姓尊重,言语一定要谦下;希望百姓向前走,自己一定要走在后面。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圣人居上位而百姓不认为有负担,居前位而百姓不认为有妨碍。因为他不与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与他相争的地方。

  • 善吉858

    把握大的原则,处在低下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