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可能不全是老子写的

道德经可能不全是老子写的

00:00
14:34



喜马拉雅的听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要介绍介绍老子思想的形成。我们说过,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可能不是一个人的专门著作,理由就是:里面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至少有两个地方有明显的重复,另外还重复了几个简单的句子。因此,它可能是几位隐士把长期人生的历练及思考的心得综合起来,但他们有共同的眼光与见解。所以谈老子思想的形成,我们要特别介绍以下三点:

第一, 危机时代的人生智慧;

第二, 面对存在上的虚无主义;

第三, 提出一套圆满的系统。


(一)危机时代的人生智慧

我们先看第一点。老子的时代是一个危机时代,我们说过他的年纪大概比孔子早了30年,是春秋时代末期。老子因为是周朝的文化官员,学问与见解都超出一般人,遇到时代衰落的时候怎么办呢?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开始了百家争鸣。所谓的“诸子百家”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何目的呢?他们的目的都差不多,就是要在一个乱世里面,找到新的出路。


这种情况可以做个比喻:国家有如一辆游览车,司机就是天子,要载着全车人到一个风光明媚的地方去旅游。但车子开了一半,司机忽然心脏病发倒下来,请问:在车上,谁有责任继续开车?答案是懂得开车的人,或是自以为懂得开车的人。所以诸子百家就出现了,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


但在各种见解里面,真正值得重视的、不受时空限制而有长远意义的只有两家,就是儒家与道家,这一点我们从一位西方学者的研究也可以得到验证。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一个观念,就是在公元前800年到200年之间,是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也就是各大文明不约而同出现了大哲、先知这样的人物。


譬如说在印度有释迦牟尼,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然后在犹太教有大先知出现,中国呢?雅斯贝尔斯就特别举孔子与老子这两位代表。孔子创建儒家,儒家是从人的角度,从修养开始,讲求德行上的努力,再设法去安顿整个社会。老子开展的是道家,道家是退开一步,超越人的层次,从无限与永恒这种更大的视角,来看待现实人生的问题。


(二)面对存在上的虚无主义

其次再看第二点,道家与儒家所面对的挑战。表面上是危机时代,天下大乱,而实质上这时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虚无主义。一种是在“价值”上出现虚无主义,一种是在“存在”上出现虚无主义。


儒家所面对的是第一种,它要对付价值上的虚无主义,怎么说呢?就是人活在世界上,为什么要行善避恶?在乱世里面这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善恶的判断是相对的,当时并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因为礼坏乐崩了;并且就算你判断了也没什么用,因为它没有适当的报应。所以在这个时候,儒家就发挥它的专长,提出人性向善的说法,认为人性内在有行善避恶的基本的力量,所以儒家强调自我的觉醒要从真诚出发,配合教育及政治的改革,希望重建整个社会的秩序。


道家不一样,道家面对的是另外一种更麻烦的虚无主义,就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一句话就知道了,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人生自古谁无死?”说实在,听到这句话,就觉得有点消极、悲观、失望了;但是在春秋时代末期,到处都是战乱,死伤无数,那些活着的人还要面对苛捐杂税苦不堪言,既然如此,何必活着受苦呢?人的这种“存在”有意义吗?很多人活得了无生趣,觉得生有何欢、死有何苦,对于生命就不愿意再珍惜了。所以从春秋到战国这个阶段,有很多关于死亡的描述,有不少还谈到自杀的问题。


道家面对这样的挑战,它要说明什么?它要说明存在上的这种虚无主义也可以化解。如何化解呢?就是指出宇宙万物有来源也有归宿。我们想想看,如果人的生命有来源也有归宿,那代表它不是虚幻的,而在人生的过程里面,就应该询问一个问题:如何找到来源与归宿,由此让我的生命得以安顿?换句话说,人不是糊里糊涂地来,莫名其妙地走,而是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我的生命从何而来,往何而去。所以老子的思想不是消极的,反而比儒家思想更为全面,更为深刻,也更为卓越。


一般人想到老子,就会想到他说的“不争”,为什么不要跟别人相争呢?这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相争的后果或是失败,或是成功,就算你成功了,代价也很高,将来还会有后续的麻烦;另一方面就是,你何不化解相争的根源呢?把“争”的来源了解及化解之后,就不用跟别人争了。别人要的,你给;别人不要的,你再取。这个世界是够大的,可以让每一个人活得下去,只要你有正确的认知与理解,就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欲望。


所以老子思想形成的关键,就是看到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又一乱,轮流上场。如果你像儒家一样,想要去解决在价值上的虚无主义,那么每隔一段时间,又要重新去设法在教育上、政治上不断地革新、努力,这是事倍而功半,劳苦而无成。那还不如怎么样?像道家一样一个人设法让自己过得平安愉快。所以我们看到像不争、无为,这些都是老子的想法,它不是消极的,表面上看来是一种退让,内心却是对宇宙来源与归宿有一种体认,因而有无限的空间可以让人去自在逍遥。


至于这个世界怎么样才能够上轨道呢?老子有一套非常正面的想法,他特别虚拟出一个“圣人”的角色。老子的圣人与儒家的圣人完全不同,我们将来会详细说明这一点。


(三)老子提出一个圆满的系统

接着看到第三点,就是老子提出一个圆满的系统。所谓的圆满系统,包括什么呢?四个内容:

第一个,天下大乱,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第二个,怎么解决呢?圣人出现。“圣人”简单说起来就是一句话——悟道的统治者。他是统治者,所以才能发挥作用;但他必须悟道,才能够拨乱反正,回到最根本的、原始的、自然的状态。

接着就要问第三步,“道”是什么?你如果讲道家,“道”没有说清楚,那等于是买椟还珠,忘记了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道”是什么?这个是我们将来在内文里面会做详细的说明,先简单说一个答案: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第四步就要由“德”入手,那么“德”是什么呢?“德”就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本性。但是人不一样,人除了拥有本性之外,他还可以认知与行动,所以他需要有某种修炼。


这四个步骤——从天下大乱,到圣人出现,到道是什么,到由德入手——这四个层次全部掌握起来,叫做一个圆满的系统。老子看的绝不是人活着的某一个过程或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且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显示一种圆满的智慧,也就是: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万物从道所获得的本性与禀赋应该是足够的。


所以我们要珍惜万物从道所获得的一切,也就是“德”。一般讲“德”的时候都会想到儒家的德行,但在老子笔下“德”与“德行”是不一样的。老子所说的“德”就是“获得”的“得”,人生下来有生命,有生命就有某些本性与禀赋,这就是获得的。比如说人有认知能力,有认知能力就可以知道正确的观念与完整的理解,然后可以化解很多偏差的想法与欲望。人的这种“德”一方面不断在求知、在表达意愿,同时也可以让这个“知”和欲望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这一来就可以让人的存在不至于陷入困境,甚至沦于虚无,反之就可以让人在存在上得到一种重新肯定的机会。


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要让你了解一个圆满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对个人来说,可以得到启发,因为你个人可以决定自己要如何面对生命的各种挑战及处境;而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老子而言,他也不可能在五千言里面,就让一个社会全部重整、全部提升,所以他把责任交托到虚拟的圣人角色上。


关于老子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个人经过一生的历练,读了一些古代的经典,而了解自己当时社会大乱的情况,然后有些心得了,不是如此而已。他掌握一个很大的格局,建构一个圆满的思想系统。


我们这一集所谈的是什么呢?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危机时代的人生智慧,在这样一个乱世里面,何去何从?对个人来说该怎么办?对社会来说又该怎么办?这是老子思想的出发点。

第二,老子面对的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在这方面他的表现比儒家的心胸更为开阔。儒家专门针对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就是在没有人愿意行善避恶的时候,儒家强调人性向善,让你的力量由内而发。但是道家认为,善恶观念毕竟是相对的,你不可能由这个方式从根本上就把社会安顿好。那怎么办呢?老子面对的挑战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也就是看到很多人活得很痛苦,甚至不想活了,老子就给你一个明确的理由,让你在透彻了解了《道德经》的系统之后,可以采取对人生正面的态度。


第三,老子提出一个圆满的系统,也就是《道德经》的全部内容。“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本性。除了人类以外,万物的本性与道配合,不构成太大的问题。但是人就不一样了,因为人的本性里面包括认知能力,由此产生意愿、欲望等等,就会使人的世界一方面多彩多姿,另一方面也充满危机。因为如果一个人有了偏差的认知与盲目的欲望,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也是当时乱世的情况。老子从根本下手,要让人知道,你只要了解了人的本性与禀赋,那么接着要如何去维护呢?如何去进行基本的修炼呢?你能做到的话,就可以从根本上化解所有复杂的问题。


课后思考

很多事情就像农夫耕田插秧的时候,后退原来是向前。插秧的时候向前进的话,难免会踩到你刚刚种下去的秧苗;后退的话,秧苗都排列整齐了。所以,你是后退,而秧苗是向前排列。因此,人生很多事情不能从单一角度来看,而需要两面兼顾,像后退与向前,相争与相让,骄傲与谦虚,得到与失去,可能达成的是同一个目标。所以,老子思想的形成有一个最终的基础就是“道”,它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以此为基础,可以容纳这种两面互动、相对的观点。你认为这种说法能够成立吗?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觉者ing

    赞同 菲茨杰拉德说:所谓一流智力的标准 就是同时保有相反的观点 还能正常行事的能力 老子就是这样大智者

    雲中持節 回复 @觉者ing: 是的,这叫“托利得定理”,是法国心理学家托利得提出的,原话是:“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 邝如音

    这一集讲的非常深刻,让我对“德”有了初步的了解,引发了深度的思考。课后总结用了布袋和尚的插秧诗非常的贴切。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听友391444068 回复 @邝如音: o0

  • 京七爷

    那些嫌人家收费的,傅老师欠你们的吗?凭什么免费给你讲?就你对知识的一种态度就不配听道德经

    听友438969475 回复 @京七爷:

  • 我的巴鲁

    就像插秧一样,这比喻太贴切了,人生有的时候,退后就是向前,向前也许就是退后。我有个类似经历,从县级单位到省级单位工作,看似前程似锦,没想到几年后,县变区,原来同事们都发展得更好,而自己仍原地踏步。人生(存在)本就是一个开放动态演化的体系,进与退、得与失就在不停变化,看似起起伏伏,阴晴不定,把锚定在了自身(内心),我自管他风吹雨大。把锚定在自身(内心),需要修心养性。

    李玄一听相声 回复 @我的巴鲁: 练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树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 得天地獨厚

    讲道还是挣钱来了,听着听着就要钱,我不听了行不?你们拿老子的道德经挣钱,那么你们给原创老子交版权费了吗?

    嫣然__smile 回复 @得天地獨厚: 道德经原文不要钱,网上随便搜,四处都有。自己看自己理解就可以了。 学习道德经,研究道德经,既靠智慧又靠勤奋,还要有时间积累,能够悟道又能讲解出来的人有几个?要下多大的功夫,有多深厚的文化功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为什么要白白给你?不收费是不符合道的。与大家分享,帮助大家学习和理解,收费不是很正常吗?

  • 梦锁清秋_5i

    非常喜欢听,非常的有智慧,赞

  • 自在逍遥春

    傅佩荣老师讲的清晰明了,有很多精华! 从梁冬那里过来,听了几节傅佩荣老师的节目,果断购买这个节目,向老师深入学习!

  • 1586883bumr

    亲爱的早上好,我.的心中目好一凡起床没有,你开心果起床给你着早饭吃好吗,你想吃什么饭,你给开心果说说好吗,请你好好吃饭,你开心果天天陪你吃饭好吗,天天陪你去上班好吗,我要天天开开心心去工作,我不要有一点压力,你开心果要美好心情去发展你的业事,请你不要胡思乱想,你胡思乱想你就不帅气,我心目中好英雄好老公你是大事人物,请你要好好照顾自己身体<好吗,你开心果会配合你工作好吗,我这个平凡女人什么都不懂,是你培养我这一切,

  • 秋秋雨香

    让我联想到的,就是中间的道路,即中庸之道。像后退和前进一般,中间一类则是美德或优越性。因此,介于懦弱和鲁莽之间的是勇敢;介于吝啬和浪费之间的是慷慨;介于懒惰和贪婪之间的是进取;介于自卑和骄傲之间的是谦虚;介于秘密与多嘴之间是诚实;介于乖戾与滑稽之间是幽默;介于争吵与谄媚之间是友谊——介于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鲁莽冲动之间的便是自我控制。以此为基础,两者的平衡和兼容。

  • 1585148vhyp

    是我唯一愿意付费老师傅佩荣,

    春风社小彬 回复 @1585148vhyp: 真会胡扯,自己都没有搞明白还出来讲道德经,道德经不全是老子写的,也有他写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