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友你好,我是傅佩荣。我们继续介绍老子《道德经》相关的背景。这一集的主题是:《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们要分以下三点来说:
第一,要说明《道德经》这个书名是怎么回事?
第二,这本书从古代的背景到今天的情况,它在版本方面有什么问题要考虑?
第三,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
(一)《道德经》的书名是怎么回事
先看第一点,老子《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我在中学时代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直觉地就以为它是教我行善避恶的,教我怎么样做好人、做好事的,而事实上完全不是那回事。说到《老子》和《道德经》,这本书你称它为《老子》,称它为《道德经》,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道德”这两个字并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伦理道德的那种道德,不是让你做好事、行仁义这些,跟一般所谓的“一个人道德是否高尚”完全没有关系。在《老子》的书中,“道”和“德”的用法很特别,所以我们先简单说明一下。
《老子》这本书总共分为81章。第1章开头是“道,可道,非常道”,它提到“道”了;第38章开头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它提到“德”了。所以,后代把第1章到第37章称作《道经》,第38章到第81章称作《德经》,分别称为《道经》《德经》。一般认为,从汉朝、魏朝以来,编目就是如此。
在魏晋南北朝之后,讨论到古代的经典,有一本书叫做《隋书·经籍志》,里面记录一句话:“《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所谓的“二卷”就是指《道经》《德经》分开。王弼是魏朝时候的人,年代是公元后226年到249年。这代表在汉魏之际,这本书已经分为《道经》《德经》两部分了。
其次,这本书叫做《道德经》,跟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所谓的“道”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这个是一定要不断地重复,非常熟悉它的定义的,道就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是万物的根本的基础、万物的本体。所谓的“德”是什么呢?这个“德”字在古代用法里面跟“获得”的“得”可以相通。譬如,万物从道而来,各自从道获得它各自的本性,那就是“德”了。所以,万物各有它的“德”,也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所以《道德经》的内容跟一般所说的“行善避恶”没有关系。
重要的是这本书的注解实在太多了,到最后念《道德经》就会发现,它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从《道德经》照见自己的样子。所以在古代,很快有了庄子发展老子的“道”的部分,韩非子去引申他的“术”的部分,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二)《道德经》的版本问题
接着看到第二点。这本书从古到今,在版本方面有什么样的问题呢?
我们先说这本书的作者。作者的身份,司马迁都觉得很难有定论,后代更不必说了。所以我建议,先把它当成几位隐居的人共同的心得,而不是独自一个人写成的。为什么?因为在短短的5000多字里面,至少有两段四句话完全重复。如果是一个人写这本书,应该很容易把它编成合乎逻辑而减少重复。另外还有两句重复、三句重复的地方,所以这应该是几个人的心得,再由一个人编辑成的。
这确实是可能的,因为在《论语》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是隐士,他们对整个时代看得很透彻,对于孔子的儒家的作为有些讽刺的说法。这些人他有他的学问和见识,他们的心得合成《老子》这样的一本书是可能的。
在古代来说的话,这本书的作者年代应该很早。为什么?因为《庄子》书里面多次引用了《道德经》的内容,还直接把作者称为老聃,同时庄子也认为自己是学习及发展老聃的思想。庄子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68年到288年,这个年代与儒家的孟子是差不多的,距离孔子将近180年。所以我们就知道了,《道德经》出现在庄子以前,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比庄子稍微晚一点的时候出现荀子,荀子在《天论》里面也批评过老子,说他只看到“屈”,而没有看到“伸”。“屈”就是收敛,委屈自己;“伸”就是伸展,有所作为。荀子认为,老子因为看到人在自然界及社会上都无能为力,所以只能够消极应付,最后变成无为而治,那是一种幻想。尤其荀子指出来,根据老子的说法,根本到最后是贵贱不分了。事实上,在老子书里面,确实对于区分贵贱有他的批判。
更直接的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韩非子》里面直接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叫做〈解老〉,一篇叫做〈喻老〉。所以这说明什么?战国中期以来的这些学者都引用过老子的书。
当然也有人说:那为什么儒家里面没有谈到老子呢?不要忘记,就在《论语·宪问篇》里面记载一句话:“有人问孔子说:‘以德报怨,您觉得如何?’”而“以德报怨”四个字在《老子·第63章》写成“报怨以德”,他把他的理由在那边都做了说明。所以在这里可以知道那种思想是《老子》书中见到的,代表在孔子的时代,老子的一些观念已经开始出现了。所以把老子的书放在先秦,时代比孔子稍早一些,是有可能的。
更进一步,是当代考古学的发展。这里有两份资料值得注意。一份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了一批汉朝坟墓里面的帛书资料。帛是古代的丝织品。帛书《老子》分为甲本、乙本,从使用的文字看来,甲本是比汉高祖刘邦还早,乙本是比汉惠帝刘盈还早。因为古代书写要避开皇帝的名字,叫做“避讳”。所以它的年代比刘邦还早的话,表示比王弼的版本早了四百年左右,当然值得参考了。
到了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又出土了战国后期的楚国的坟墓,其中有《老子》的竹简本三组。但是三组加起来的内容不到《老子》原文的三分之一,并且大多数的字都很难辨认,所以竹简本的用处有限。所以今天要谈《老子》的话,最可靠的根据是采用王弼注解本,然后再参考比王弼早四百年左右的帛书本《老子》,以这两个版本作为基础是比较可靠的。
(三)《道德经》的特色
接着看到第三点,《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有什么样的特色呢?
简单说来,这本书只有结论而没有论证。其中每一句话都是明确的论断,但它没给你背后的根据与说明,它只是提出结论而已。但奇怪的是,它整个的系统相当完整,内部没有什么明显的矛盾。所以,我们读《老子》这本书,心里要有准备,它是标准的言简意赅,话说得很简单,但含义非常周全。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需要举一些故事、例子来说明。譬如庄子发挥老子的思想,讲了许许多多的寓言,以及他所能想到的历史故事。
譬如,老子说:“你不要推崇杰出的人,老百姓就不会争了。”庄子怎么说呢?他说:“越是挺直的树木,越先被砍伐;越是甘甜的泉水,越先被喝完。”代表什么?你把那些贤才推出来,他可能是提早被利用,到最后可能活不了应该有的寿命。这就是把老子一句话发挥成一个故事。
老子里面还有许多语句可以直接拿来当座右铭的。譬如说“知足者富”,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像西方也有类似的话,说:“致富的最佳途径就是降低欲望。”老子说的不就这意思吗?老子还说,胜过别人是代表你有力,但胜过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自胜者强”。
有的甚至像谜语一样,值得反复琢磨。譬如说什么是福,什么是祸?福与祸有什么样的关系?表面上看起来是福,后面可能有问题了,祸倒过来也是一样。另外,有些人养生养得很好,结果生命可能出了问题。这些在《庄子》里面都会用许多故事来把老子的思想加以发挥。
在《老子》书里面,很多地方要前后对照,否则有可能断章取义,抓到一句话就以为是老子的意思,事实上未必如此。譬如,老子说“道法自然”,这句话我们常常听到,但他的“自然”是指什么?他的“自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或自然界。老子如果要说自然界,他会用四个字——天地万物。所以他另外写了“自然”这两个字,有别的用法,我们将来看到老子内文的时候再说。
在这一集里面,我们谈到了有关老子《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现在总结一下:
第一,《老子》这本书又称《道德经》,这是同一本书。它为什么叫《道德经》呢?因为它的内容81章分为两部分,前面《道经》,后面《德经》。而它所谓的“道德”,不是我们所谓的善良的德行。“道”是指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是万物的本体、根源、基础。那么“德”呢?“德”是说万物从道而来,从道所获得的本性就称为“德”。所以《道德经》所说的“道德”这两个字的意思,跟一般的用法不一样。
第二,《道德经》的作者年代应该很早,为什么?因为在《论语》里面,也出现过“以德报怨”这样的观念,而在《老子》书里面很清楚地谈到“报怨以德”,所以他的年代有可能比孔子稍早一些。而在孔子之后的一百多年,战国时代中期以后,像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学者,都曾明确引用过《老子》的部分内容。其次,当代的考古学也提供不少资料。比如有帛书本《老子》与竹简本《老子》,年代可以推到汉朝初期,甚至战国末期。这两本资料里面,帛书本特别值得重视,我们可以拿它跟王弼的注解本对照,提供文字上的重要参考。
第三,《道德经》这本书的特色就是言简意赅,很多话可以当座右铭,但有时候又好像谜语一样,正面的话说得跟反面一样。而老子认为,自己所说的话,应该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实践;但是天下没有人了解,也没有人实践。《老子》书中只有结论,而没有提出什么论证,但这些简单的结论构成一个系统,内在没有什么矛盾,是一个完整的、智慧的结晶。
世界上很难找到《老子》这样的书了,它的内容层次分明,重点也非常明确。所以我们接着要问:我们要如何学习及理解《道德经》呢?这是我们下一集要谈的重点。
课后思考
从这一集里面我们知道,要研究古代的经典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我还是要强调,重要的不是老子是谁、这本书是谁编的,而是老子《道德经》这本书说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去说这些内容,这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不知道你以为如何?我是傅佩荣,谢谢!
聽傅老師講課,從他的語氣可聽出,他的謙遜和博學是當今古典第一名
为什么《道德经》报抱怨以德,《论语》说以德报怨,就能推断出《道德经》成书早于《论语》?
一只读不读 回复 @18921321vsu: 我觉得这就说明道德经相对深刻一点,就以德报怨这种高尚的事情,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就有一种抱怨以德是教你怎么做,而以德报怨是你应该怎么做。后人去用论语更多的是为了治国理政,我认为它是有一定的功利性在其中的。
道: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徳:万物从道获得的本性
老子《道德经》为老子的私人著作,这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太史公在《老子列传》当中已经阐释清楚,作为学者不应什么都怀疑,个人认为重点放在经典本身,去阐述重点。
听友348471471 回复 @仁真子: 作为学者才应该啥都怀疑,只有怀疑探索才能一直发动更多人去探索,
帛书本时间早,不等于它更正确,没准它是当是一个二把刀胡乱改写了老子道德经的原文。所以拿时间早来证明帛书版更符合老子的原文是不靠谱的
老是说并非老子一人所写,马王堆都有道德经,要加也是庄子加的,但庄子并没有参与,其他人还有老子的本事?可知这样的经典是流传万世的经典,并非网络小说,谁都能写,你说的重复和矛盾问题,可能是你断句有问题罢了,并非那么易参透的
从您这里可以买书吗
以交钱了,咋还不能听啊
是當今古典譯註第一名。
老师好,我对道有点不一样的看法,姑且说之,想向您请教。您说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这就代表我们从道而来,回归道而去,但是我觉得如果我们在道里面的话就没有来或去的概念了,因为我们没办法走到道之外,也就无所回归。庄子里面说到不死不生,如果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的话确实没有生也没有死,因为我们一直在道里面,道才是我们的根本。
此事楞严常露布 回复 @庄生梦蝴蝶情: 你明白自己是道,就是回归道了。你以为你是你自己,道是它自己,就是走到道外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