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友你好!我是北京大学的刘洪波,欢迎你来听我的文学课。这节课我们聊一聊果戈理的《死魂灵》,说一说它为什么叫史诗,以及标题《死魂灵》的含义。
《死魂灵》这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是果戈理却称之为“史诗”,并由此引发了好大一场风波,果戈理的时代虽然不像我们现在有网络大战,但那时的口水仗丝毫也不比现在规模小,只不过不是在网络上,而是在杂志上。既然是“史诗”惹的祸,那我们就从史诗说起吧。
一提起史诗,我们首先都会想到荷马史诗,对吧?就是《伊利亚特》、《奥德赛》这类讲述英雄传说或历史事件的长篇诗歌作品。史诗通常也叫叙事长诗。
而果戈理的《死魂灵》呢,首先它是一部散文作品,不是诗作;其次,它讲述的既不是英雄的传说,也不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那它讲的是什么内容呢?《死魂灵》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农奴制俄国,一个叫乞乞科夫的男子,打算钻法律的空子来发财致富。俄国从彼得大帝那时候开始,把按户收税改成了按人头收税,这样就需要对人口进行登记造册,这个册子叫做“ревизская сказка”,意思是“纳税人口花名册”。花名册登记好了,这一户几个人,那一户几个人,都写上了。但是我们都知道,生死无常,所以人口总在变化,那么隔些年就需要重新核定一次。这样一来,在两次核定之间如果有人死去,那么就会出现一种情况:人不在了,名字还在册上。也就是说,这个已经不存在的人还照样得纳税,这显然是制度上的一个空子,一个bug。乞乞科夫是个聪明的人,他从这里面看到了商机:花极小的代价甚至不用花什么代价,从地主手里把名存实亡的农奴弄到手,然后再利用国家充实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无偿地获取一些土地,再走个手续,把这些只在法律上存在的农奴迁过去,这样一来土地和农奴就都有了,就可以抵押给救济委员会取得大笔贷款了。这一招空手套白狼的商业计谋在今天看或许没什么新鲜的,但是,在19世纪农奴制俄国,那还是相当机智的。《死魂灵》第一部写的就是乞乞科夫走访某地的五个地主,收买实际上已经死去、但在花名册上尚未除名的农奴这么一件事儿。显然,这既不是英雄壮举,也算不上重大历史事件,而且它也不是用诗歌的形式写的。
那么问题来了,果戈理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书标上“史诗”二字呢?而且,在他亲自设计的封面上,“史诗”两个字比“死魂灵”三个字还要醒目。这是营销策略吗?可是当时的情况并不是标上“史诗”就会大卖的呀,在19世纪30-40年代,反而是中、长篇小说当道。所以有人就说了,果戈理写上“史诗”这两个字是开玩笑。但是马上就有人出来反对玩笑说,认为这可不是什么玩笑,而是认真的,是有深意的。然后,又有人说,标上“史诗”二字,是作者想要抬高身价,故弄玄虚,紧接着,就又有人反驳这种说法,认为这就是史诗,是和《伊利亚特》相媲美的、如假包换的史诗。还有的人一会儿说这是史诗,一会儿又说这是长篇小说,一会儿又说这是中篇小说。总之啊,有点乱。那果戈理总该对自己的标新立异有一番说法吧。还真有,且不是一番,而是几次三番,关键就在于他前后的说法也不一致。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果戈理自己也有点儿乱。那为什么大家都乱呢?据研究者说,这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对于像史诗、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这一类的文学体裁,在理论上的认识还不够明晰,也就是说,这些概念当时都还在形成的过程当中。这就是我之前反复强调的背景,要真正把一件事、一个问题弄清楚,还原背景是必须的。
既然有关这些文学体裁的概念都还处于形成的过程中,那么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认识也就不奇怪了。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果戈理是怎么看待“史诗”的。在写完《死魂灵》之后,果戈理给青少年编写过一本《语文学教科书》,里面有对“史诗”和“小史诗”的论述。关于“史诗”他是这样描述的:“在所有戏剧性-叙事性作品中,最伟大、最完整、最庞大并包罗万象的作品是史诗。它总是选择意义重大的人物作为主人公,这个人物处在同众多人物、事件和现象的联系、相互关系和相互交往之中,围绕着这个人物必定出现他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纪和时代。……因此,史诗是全世界性的、属于所有民族和世纪的、最为经久的、不会陈旧和永远生动的创作,所以永远在口头被反复传诵。”但是,对照前面我介绍的《死魂灵》的故事情节,我们会发现,它与果戈理对“史诗”的描述似乎并不是很吻合,试想啊,一个投机取巧的骗子的故事,是不是很难说就是“包罗万象的”、“世界性的”、会“被反复传诵”的史诗呢?但是,在关于“小史诗”的论述中,我们却可以找到几乎是为《死魂灵》量身打造的特点。果戈理关于小史诗是这么说的:“在新世纪产生了一种叙事作品种类,这些作品仿佛构成小说和史诗之间的中间物,其主人公尽管往往是个别和不显要的人物,然而在许多方面对人类灵魂的观察者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通过一系列冒险和变化的链条展开他的生活,以便同时在他所选取的时代的特征和风俗中,活生生地展示一切具有意义的事物图景,……它们当中有许多作品虽然是用散文写的,但仍可以归入诗歌创作。”果戈理的意思是说:小史诗是一种新型的叙事作品,它介于小说和史诗之间,主人公不一定是显赫的英雄,但是透过他的冒险经历来观察他,既能把时代的特征和风习展示出来,又能使作者获得对于人类灵魂的有益的经验。这样的作品纵然是用散文写的,也可以称为诗。从果戈理对史诗和小史诗体裁的这种界定当中,我们大致可以明白作家把自己的作品称为史诗的原由了。分析下来呢,原因有三个:1.他想要强调自己的作品是一种新的体裁,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版的诗;2.他想说自己所写的人和事意义重大,围绕着主人公出现的是整个世纪和时代,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就是“打算在这部小说里,把整个俄罗斯反映出来,哪怕只反映一个侧面也好。”;3.果戈理想让自己的这部作品成为像《堂吉诃德》和《神曲》一样的传世经典,成为“全世界性的、属于所有民族和世纪的、最为经久的、不会陈旧和永远生动的创作”。
事实证明,果戈理的《死魂灵》被作家冠以“史诗”之名,的确是实至名归。现在的《文学术语词典》里在“史诗”这个词条下面,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随着时间的流逝,<史诗>体裁内容扩展了——不仅英雄、历史、抒情或讽刺性质诗歌文本,而且作者力图强调其艺术构思规模宏大的散文作品(如:果戈理的史诗《死魂灵》和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也被称为史诗。”这也就是说,至少在俄罗斯,以散文作品而被称为史诗的情况是从果戈理的《死魂灵》开始的,作家的自封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下面我们来说说《死魂灵》这个标题的含义。在俄语中,“мертвые души”(即“死的魂灵”)这样的词语搭配,在果戈理之前并无先例,也就是说,这也是作家首创的。这种用法可以说是逆喻,或者叫矛盾修饰法,就是一种修辞手法,把词义相互矛盾的、不能搭配的词语搭配在一起,从而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比如:活的尸体,冰冷的火焰。说“死魂灵”是逆喻,这是因为,一般说来灵魂被认为是不死的。而前面我在介绍《死魂灵》的故事梗概时已经说过,这部小说的主线就是购买已经死去的农奴。而“农奴”这个词在历史上和“灵魂”是一个词,俄语都是“душа”。换句话说,“душа”这个词有几种不同的含义:1.指心灵、心地、精神;2.指人、人口、农奴;3.作为宗教用语,指灵魂。这样一来呢,《死魂灵》这个标题至少可以有这么三层含义:1.实指书中买卖的对象——死去的农奴,正是因此,有的译本直接就把标题译为了《死农奴》。作品的标题有这层意思,但又不局限于这层意思,所以说这个译法显然是太直白、太浅显了,与作品内容不匹配。2.指书中所描写的人物——地主们的心灵、精神状态死气沉沉,了无生机。3.指宗教层面上,俄罗斯人的灵魂已然堕落到了极点。也许正是因为惧怕这个标题的深刻含义,所以在出版前,书刊检查官把它改成了《乞乞科夫的经历,或名死魂灵》。这个标题乍一看,与一般的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游记毫无二致,从而使《死魂灵》从崇高的史诗一下子就落入了流行小说的窠臼,这是书刊检查官削弱作品讽刺批判力度的一种策略。俄国作家赫尔岑就曾说过:“《死魂灵》这个标题本身就包含着一种令人恐怖的东西。它不能赋以别样的名字;并非户籍名册上所有的才是死魂灵,这一切诺兹德廖夫们、玛尼洛夫们及其他人——这些都是死魂灵,我们到处可以碰见他们。”
关于《死魂灵》的人物形象,就是赫尔岑说的诺兹德廖夫们、玛尼洛夫们,下次课我再讲,这节课我主要介绍了果戈理为什么称《死魂灵》为史诗,以及《死魂灵》这个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我是北京大学的刘洪波,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刘老师的声音超好听~(*∩_∩*)~
有气无力
先听老师说解读,再听李野墨老师对这部作品的倾情演绎,双重收获!
史诗说的是象征
泼流稀金
👍
爱老师!
刘老师的音量虽然小了点,但是干货不少